前述分析表明,滇缅抗战文献从媒介形态的角度可以分为实物文本、文字文本、图像文本、音像文本和网络文本。对这几种文本,我们通常按照写作学的说法来称呼,叫做实物史料、文字文献、图像资料、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料。在这五种媒介类型当中,真正能够作为文献研究对象来看待的文本类型是文字资料。这是因为,文字文献是使用最广泛的文献文本,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文献,最能够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是在文本写作当中能够被引用的文字资料。实物史料、图像资料、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料这四种文本并不具有这种表达使用的广泛性和获取文献的便捷性,在文献统计上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这是我们从媒介类型上统计滇缅抗战文献的局限之所在。为了弥补这种遗憾,我们将借助文字资料所反映的这几种文本类型作不完全统计。也就是说,文字资料的统计是直接的文献统计,实物史料、图像资料、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料是借助文字资料的间接统计。
(一)文字文献
文字文献的文献统计按照资料、文章和图书三个类型进行。也就是说,在媒介类型的文献统计上,我们所统计的文献类型层级是两级,即文字文献和文献文本的三种类型。在《滇西抗战文献》的分类中,资料是特指没有公开发表在连续出版物上的单篇文章,包括会议论文、博硕论文、年鉴文章和文史资料集(辑)中的单篇文章。文章是特指公开发表在期刊和报纸上的单篇文章。图书是指有书号的公开出版物和没有书号只有准印证的成册文字资料。在时间序列上,《滇西抗战文献》起始于1939年,截止于2014年12月31日,时间跨度75年,统计的时间确定以年为单位。总的来说,文字资料的文献统计以媒介类型为横轴,以75年的时间跨度为纵轴,探寻在滇缅抗战文献生产传播的历史跨度上媒介类型的表现特征。
表2-11 滇缅抗战文献文字资料的编码数据统计表(单位:篇)
续表
续表
文字资料统计表显示,在滇缅抗战以来的75年时间跨度里,被搜集整理到的关于滇缅抗战的文献共2044篇,年均约27.25篇。在内部资料、公开文章和整本图书这三类文字文本中,公开发表文章是最多的,总计1390篇,占滇缅抗战文献的68%,年均约18.53篇;其次是整本图书,总计365种,占滇缅抗战文献的17.86%,年均约4.87种;最后是内部资料,总计289种,占滇缅抗战文献的14.14%,年均约3.85种。
表2-12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字资料关系数据统计表
图2-1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字资料篇数示意图
图2-2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字资料平均数示意图
图2-3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字资料占比示意图
如果我们再对文章进行细分,把公开发表文章分为期刊文章和报纸文章,那么,在1390篇公开发表文章中,期刊文章共计1201篇,报纸文章189篇。
表2-13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章编码数据统计表
续表
统计表显示,在所有滇缅抗战文献文章中,期刊文章共计1201篇,年均16.01篇,占滇缅抗战文献约58.77%,占文章约86.46%;报纸文章共计189篇,年均2.52篇,占滇缅抗战文献约9.2%,占文章约13.54%。
表2-14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章关系数据统计表
图2-4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章篇数示意图
图2-5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章平均数示意图
图2-6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献占比示意图
图2-7 滇缅抗战文献的文章占比示意图
(二)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图像资料和音像资料一般不作为文献来看待,因为这些资料文本不能够在写作时被引用,不能够作为参考文献,而只是作为被文献所表现的对象来看待,只能转化为图片作为支撑史料或证据。所以,在文献研究的时候,我们一般不调查统计实物史料、图像资料和音像资料。网络资料可以被当作参考文献,但是,由于网络资料过于海量,我们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手段还没有实现全息检索和自动数据登录,因而我们没有办法将其罗列。而且,在文献引用的时候,我们目前还是以文字文献为主,网络资料为辅。所以,我们的滇缅抗战文献统计基本将网络资料统计忽视不顾。为了弥补缺失和遗憾,我们将间接对实物史料、图像资料和音像资料进行统计,以文字文献中提到的实物、图片和音像作品作为统计对象,以此突出哪些实物、图片和音像作品受到社会关注,体现出重要价值。
统计实物史料,主要涉及遗址、遗迹和遗物。统计的基本编码原则是:第一,必须是被表现对象和直接的主要环境或背景,如《滇缅公路与南洋机工》中的“滇缅公路”、《高黎贡山的抗日祭歌》中的“高黎贡山”、《从“野人山”到“森林之魅”——穆旦精神历程(1942—1945)考察》中的“野人山”等。第二,必须是实体、具体的表现对象,而不是抽象的地名。例如,滇西抗战和滇西战役中的“滇西”不被作为遗址遗迹对待,因为滇西是一个很大的地理概念,不具体;腾冲战役和腾冲之围中的“腾冲”被视作遗址对待,因为这里的“腾冲”实际上就是指腾冲城,这是一个内在的具体地点;《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回家路》与《一个人·一条路·一座城》中都有“路”,但是前一个“路”是抽象意义的路,后一个“路”是特指滇缅公路,所以后一个“路”被统计。第三,用地名修饰地名时,统计被作为表现对象的地名,如《滇缅路上功果桥》《滇缅路上的石窝铺》中的“功果桥”和“石窝铺”、《史迪威公路“24道拐”战略解读》中的“24道拐”被统计,“滇缅路”和“史迪威公路”不被统计。第四,名称不同意义相同时,按照一个表现对象统计,如滇缅路和滇缅(西)公路、中印公路和史迪威公路、兰伽和蓝姆咖(迦)、西南运输总处和西南交通运输管理机构、松山与拉孟、同古与东瓜、滇缅抗战博物馆和滇缅抗战纪念馆均被看作一个统计对象。第五,集合性表现对象以其中涉及的具体表现对象来统计。例如,对《中国滇西抗战中三条运输通道》就要通过搜索网络资料查证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第六,含义不够清晰但是又是具体的表现对象,按照查证落实的意义来统计。例如《血肉筑城的生命线》中的“生命线”是指滇缅公路,那么统计成滇缅公路。第七,名称基本一样,但是含义不同,那被作为议论的对象不被统计,作为实体描述的表现对象被统计。例如,《加大力度保护滇西抗战遗迹》和《“滇西抗战”史迹一瞥》中的“滇西抗战遗迹”和“滇西抗战”史迹,前者不被统计,后者通过网络搜索查证之后统计具体的表现对象。第八,由于博物馆和纪念馆不是遗址,而是陈列文物的地方,因此,把它归属于实物来统计。不过,不统计而且也无法统计其中的具体文物,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实物集合来看待和统计。第九,凡是提到文物,只要是没有特指,无论多少件文物,都以一件文物来统计。
表2-15 滇缅抗战文献的实物史料编码数据统计表
续表
统计显示,进入统计滇缅抗战文献文本的实物史料共281个,在文本中的出现频次共530次。最多的实物史料是遗迹,共138个,占所有被统计实物史料的49.11%;其次是遗址,共92个,占所有被统计实物史料的32.74%;最后是遗物,共51个,占所有被统计实物史料的18.15%。从在文本中的出现频次来看,实物史料出现频次最多的是遗迹,共312次,占所有实物史料被统计频次的58.88%;其次是遗址,共157次,占所有实物史料被统计频次的29.62%;最后是遗物,共61次,占所有实物史料被统计频次的11.51%。
表2-16 滇缅抗战文献的实物史料关系数据统计表
图2-8 滇缅抗战文献的实物史料数统计示意图
图2-9 滇缅抗战文献的实物史料占比示意图
图2-10 滇缅抗战文献的实物史料频次数统计示意图
图2-11 滇缅抗战文献的实物史料频次统计示意图
实物史料不以时间序列为编码依据进行宏观类型统计,而是以单个的客观事物为编码依据进行微观实物统计,实物史料的统计数量与频次可能与前面的统计数量与频次会有一些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为:第一,以时间序列为依据的统计,实物史料可能存在重复,即同一个史料文本存在重复统计。第二,实物可以区分作为类型的统计对象和作为单个事物的实物,即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宏观类型统计以整体为单位,微观实物统计以个体为单位。例如,“遗物”“文物”“档案”“日记”作为整体的类型与作为单个事物的实物,其概念和外延意义不一样。整体型实物就是一个整体,如《华裔收藏家千余“飞虎”文物赠昆明》。单个型实物则是一个文本反映一个具体的客观实物。例如日记,虽然都是指一个文本,但是就包括三个实物文本,即尹明德的《宣慰日记》、史迪威日记和曾虚白日记。由于编码规则不一样,分类依据不一样,所以,统计数量就会有差别。但是,这不影响我们认识和理解实物史料的数量特征。
表2-17 滇缅抗战文献的实物史料编码数据统计表
续表
统计表显示,文本涉及到的客观实物共有99个。其中,遗迹共有27个,占滇缅抗战文献所提到的客观实物的27.27%;遗址共有45个,占滇缅抗战文献所提到的客观实物的45.46%;遗物共有27个,占滇缅抗战文献所提到的客观实物的27.27%。作为客观事物的实物史料被统计频次共计509次。其中,遗迹共有306次,占滇缅抗战文献所提到的客观实物的27.27%;遗址共有145次,占滇缅抗战文献所提到的客观实物的45.46%;遗物共有58次,占滇缅抗战文献所提到的客观实物的27.27%。(www.xing528.com)
表2-18 滇缅抗战实物史料的关系数据统计表
图2-12 滇缅抗战实物史料的实物数示意图
图2-13 滇缅抗战实物史料的实物数占比示意图
图2-14 滇缅抗战实物史料的频次数示意图
图2-15 滇缅抗战实物史料的频次占比示意图
在滇缅抗战文献所涉及的客观实物史料中,统计频次排在前10位的遗迹是滇缅公路(127次)、中印史迪威公路(46次)、24道拐(37次)、驼峰航线(30次)、野人山(13次)、惠通桥(11次)、滇越铁路(9次)、西南运输总处(6次)、胡康河谷和云南昆明巫家坝机场(各6次)。统计频次排在前10位的遗址是松山(42次)、纪念碑塔(17次)、国殇墓园(14次)、仁安羌(12次)、墓碑墓刻(10次)、龙陵董家沟慰安所(6次)、腾冲(5次)、高黎贡山(5次)、密支那(4次)、畹町(3次)、来凤山(3次)、蓝姆咖(3次)。统计频次排在前10位的遗物是滇缅抗战博物馆(11次)、阵亡将士遗骸(5次)、来往信函函件(4次)、文物(4次)、文电函电(3次)、驼峰坠机(3次)、日记(3次)、档案(3次)、遗物(3次)和云南博物馆(2次)。不作区分的话,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两路一山,即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和松山。
表2-19 前10位客观实物史料的编码数据统计表
续表
统计表显示,统计频次排在前10位的遗迹总计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是285次,占遗迹总数的占全部99个客观实物史料的10.1%,占客观实物史料总频次509次的55.99%。统计频次排在前10位的遗址总计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是124次,占全部99个客观实物史料的12.12%,占客观实物史料总频次509次的24.36%。统计频次排在前10位的遗物总计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是41次,占全部99个客观实物史料的10.1%,占客观实物史料总频次509次的8.06%。统计频次排在前10位的实物史料占所有被统计实物史料的32.32%,占所有被统计实物史料总频次的88.41%。
表2-20 前10位客观实物史料的关系数据统计表
图2-16 前10位客观实物史料的统计数量对比示意图
图2-17 前10位客观实物史料的频次数对比示意图
图2-18 前10位客观实物史料的实物数占比示意图
图2-19 前10位客观实物史料的频次数占比示意图
(三)图像资料
如前所述,图像资料可以分为图片、地图、绘画和图画书4种类型。由于图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只能作为记叙文体叙事描述的对象或叙事说明的手段,所以,图片一般不单独使用。只有特别具有历史价值的时候,图片才会作为被发现的文物进行介绍和说明。在所统计的滇缅抗战文献文本中,图片以三种形式出现:首先是以图片形式讲述故事。以图片叙事的文献有《图说滇西抗战》《最后的滇西抗战老兵》《保山之上国有殇》《慰安妇照片讲述的沉重历史》《透过老照片寻觅战场旧貌》《美军解密影像背后的滇西抗战》《不能忘却战争影像记忆》《惠通桥影像记》《美国通信兵镜头下的中缅印战场》《二战中缅印战场中美友好合作图片纪实》《一张老照片引出的追寻——“24拐”凝聚着“二战”的记忆》《松山战役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和《图文天下》,共计13种。其次是以图片展、纪实展、专题展等形式集中展示大量图片,这样的文献有《滇缅抗战历史图片展览》《举办滇西抗战胜利50周年展览》《滇西抗日战争大型纪实展》《纪念滇西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大型图片展在省博物馆开展》《唤醒城市的记忆“等你,在1945——纪念滇西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彩色图片展”即将开展》《以史为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观中国远征军展览有感》《中新两国合办“飞虎·驼峰纪事档案图片展览”》(含《举办〈飞虎·驼峰纪事档案图片展览〉有感》)《“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史料图片展”在云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活动中展出》(含《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史料图片展开幕式上的讲话》《“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史料展”在京展出》《云南省档案局承办“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史料展”的收获与体会》)和《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专题展》等16篇,计9种。再次是围绕某一个特定主题将图片汇集成册,形成图画书的形式印刷出版,或者文献提到的图画书。这样的图画书包括相册、画册、图集、画史、画传等类型,主要有《印缅远征画史》《太平洋战争写真史》《老照片》《影子:滇西抗战老兵们》《坚固大后方,抗战最前线——云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图片集》《滇缅筑路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重走滇缅路,激扬爱国情”大型公益活动纪念画册》《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血色保山铁骨英雄——纪念滇西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相册集锦刊》《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军人》《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西去掸国的边陬》《解密飞虎队》《滇西大战》《飞越驼峰——抗战史上的空运壮举》《血痛:26个慰安妇的控诉》《南侨机工》《抗战中的云南·历史画卷》,共17种。其中,文献提到的画册有《黄浦记忆》。
作为图像资料,滇缅抗战文献文本提到的地图比较少,共有3种文献:一种是讲日军地图的文献,如《云南侵华日军地图与日军滇西战略分析》;一种是讲远征军地图的文献,如《新发现的远征军战役要图——松山战地调查之八》和《新发现的远征军战役要图——松山战地调查之九》;还有一种是以地图为主、附带有图片的小册子,如独立附录在《1944:腾冲之围》这部书的后面的《〈1944:腾冲之围〉图册》。
绘画作品也比较少,总共只有4类文献:第一类是介绍战时宣传画的,画作的题目不详,这就是《施甸遗存滇西抗日宣传标语宣传画》;第二类是介绍当代历史油画的,提到的油画作品是《抗日战争中华侨在滇缅公路》《缅北之巅》和《碧血千秋》,如《礼赞崇高——关于一张历史画的创作》《缅北抗战英雄颂》和《大型战争组画〈碧血千秋〉的策划与创作》;第三类是用绘画作品来讲故事的连环漫画,如《血泪慰安妇》;第四类则是以画展的形式展出绘画与设计作品的,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油画展》和《开展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集邮展》。
和文字文献和实物史料相比,图像资料虽然量小简单,但是,为了科学统计,我们也需要确定一个统计规则。图像资料的分类编码规则是:第一,以图片形式讲故事的图片,不区分单张和整体,统一以文献为单位视作一个整体,以张为单位统计;第二,以展览形式出现的图片和绘画设计作品,由于文献没有具体介绍图片、绘画设计作品的张数幅数和具体的内容,因而也不好统计具体张数和幅数,所以,也统一以文献为单位,视作一个整体,以张为单位统计;第三,如果文献指出了具体的表现对象,那么,以具体作品为统计对象,这主要体现在地图和绘画作品上,如《礼赞崇高——关于一张历史画的创作》中的油画作品《抗日战争中华侨在滇缅公路》;第四,不论图片、地图还是绘画,只要是独立以图书的形式出现,那么,不论厚薄,都视作一部图画书;第五,相册、画册、图集、画史、画传等以图片为展示手段的纸质图书,不论里面有多少张图片、地图和绘画作品,统计时我们都不作区分,均以图书为单位统计。总之,坚持总体性原则,以便于统计为目的,大略揭示所提到的图像作品即可。
表2-21 滇缅抗战文献图像资料的编码数据统计表
续表
表2-22 滇缅抗战文献图像资料的关系数据统计表
图2-20 滇缅抗战文献图像资料的数量示意图
图2-21 滇缅抗战文献图像资料的占比示意图
(四)音像资料
音像资料主要是指利用声音和图像来进行传播的文本类型。从传播渠道来看,音像资料通常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目前,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作品没有出现在滇缅抗战文献中。相对于小规模的图像资料,音像资料的规模更少。在滇缅抗战文献中,提到广播节目的文献只有2种,即《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广播报道》和《参与录制专题广播节目〈烽火岁月中的德宏〉》,涉及到的广播节目是《烽火岁月中的德宏》。提到电影的文献有6种,涉及到的电影是《地狱究竟有几层》《生死千里》《皇家勋章》《魂断野人山》《畹町桥》和《滇缅抗战风云录》6部。电视分为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剧。滇缅抗战文献涉及到的电视纪录片有《抗战》《滇缅大反攻》《血战滇缅实录》《滇缅路风云》《血战腾冲》《记忆的伤痕——日军慰安妇滇西大揭秘》《南侨机工英雄传》和《中国远征军》8部,涉及到电视连续剧有《抗日县长张问德》《南侨机工风云录》《日落白凤坡》《滇西往事》《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7部。被关注最多的电影电视剧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中国远征军》,被提到的频次分别是19次和12次。
表2-23 滇缅抗战文献音像资料的编码数据统计表
表2-24 滇缅抗战文献音像资料的关系数据统计表
图2-22 滇缅抗战文献音像资料的数量示意图
图2-23 滇缅抗战文献音像资料的数量示意图
通过上述各种媒介类型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全部滇缅抗战文献文本约有2214个。在滇缅抗战文献的媒介类型中,能够被统计到的文字文献总数为2044篇(部),占滇缅抗战文献媒介类型的92.32%;能够被统计到的实物史料99个,占滇缅抗战文献媒介类型的4.47%;能够被统计到的图像资料49个,占滇缅抗战文献媒介类型的2.21%;能够被统计到的音像资料22个,占滇缅抗战文献媒介类型的1%。最常见的主流文献是文字文献,占据最大分量;实物史料、图像资料和音像资料总共才170个,仅仅只占全部滇缅抗战文献的7.68%,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表2-25 滇缅抗战文献媒介类型的关系数据统计表
图2-24 滇缅抗战文献媒介类型的数量示意图
图2-25 滇缅抗战文献媒介类型的占比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