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缅抗战可视化统计分析

滇缅抗战可视化统计分析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滇缅抗战一结束,历史学研究就立即开始了。滇缅抗战历史学的主体研究以中国远征军、南侨机工、飞虎队为研究对象来系统地整理、描述滇缅抗战的历史发展脉络,系统地记录参加滇缅抗战的历史当事人的主要活动。涉及滇缅抗战的断代史以民国史为主要代表。尽管这些历史成果是滇缅抗战的历史学研究必须考察的对象,但是,作为滇缅抗战的客体研究,它们显然不是“滇缅抗战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的聚焦点。

滇缅抗战可视化统计分析

历史学研究的落脚点是重构的历史,以重构的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历史。历史当事人能够直接部分地把握客观的历史,历史的非当事人则是不可能直接把握客观的历史的,后者只能借助历史当事人和非当事人重构出的历史来认识和了解客观的历史。历史当事人和非当事人怎么样重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后人怎么认识历史。从历史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研究历史的,而只能借助历史当事人和非当事人重构出的历史来研究历史,以史料不断修正重构历史。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历史学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重构历史的研究。因此,滇缅抗战的历史学研究就是对重构出的滇缅抗战史的研究。

滇缅抗战一结束,历史学研究就立即开始了。初期开始历史学研究的人主要是滇缅抗战的亲历者和相关当事人。目前所知的有关滇缅抗战的第一本历史学文献是1946年印刷出版的《八年抗战小史》,作者是参加过滇缅抗战的国民党上校、中国远征军第六军预备二师六团团长方诚。[8]他以历史当事人的视角记述了他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完整历程,重点记述了他在滇西地区的抗战经历,包括怒江战役、高黎贡山战役、来凤山战役、腾冲战役等诸多战役。1947年,第八军司令部参谋处编撰了《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孙志刚和何铁华编辑出版了《印缅远征画史》,黄声远编撰了《壮志千秋——陆军第五十八军抗日战史》,他们都从亲历者的视角系统地梳理、回顾了第八军、第五十八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具体抗战史。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现象都包括主体、对象和环境三个要素。从主体要素的角度看问题,我们的思维存在两种视角:一种是主体视角,这种视角把研究对象作为思考问题的主体来对待;一种是客体视角,这种视角不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主体而只是作为主体的一部分来对待。因此,以主体视角来研究问题的叫主体研究,以客体视角研究问题的叫客体研究。滇缅抗战历史学的主体研究以中国远征军、南侨机工、飞虎队为研究对象来系统地整理、描述滇缅抗战的历史发展脉络,系统地记录参加滇缅抗战的历史当事人的主要活动。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文云和徐波平的论文《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典型战役史——密支那战役始末》(1990年)、张家德的《中国抗日远征史:保卫滇缅路》(1994年)、时广东和冀伯祥的《中国远征军史》(1994年)、徐康明的《中国远征军战史》(1995年)、中共保山市委党史地方志工作委员会编写的《滇西抗日战争史》(2005年)、德宏州潞西市史志办编写的《潞西抗战史实录》、徐康明《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2007年)、何光文的《滇西抗战史论》(2007年)、张欢的《龙行滇缅——中国远征军作战简史》(2009年)、秦钦峙和汤家麟的《南侨机工回国抗日史》(1989年)、王小燕的论文《南侨机工回国抗日史》(1992年)以及唐洪森的论文《驼峰航运史论》(2001年)、王晓华和戚厚杰主编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2011年)等。除了这些历史学的主体宏观研究成果之外,还有许多针对历史细节进行的主体微观研究成果,如郑达的《战斗在国门内外——杂忆演剧五队在滇缅的活动》(1980年)、熊宗仁的《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1990年)、贾国雄的《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修建及运输述论》(2000年)、贾晓明的《刘放吾与仁安羌大捷》(2010年)。尽管这些历史学的主体研究已经基本上将滇缅抗战的主要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的记录与表达,但是,全景式全面反映滇缅抗战的通史性成果还没有出现,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入研究“滇缅抗战通史”这样宏大的历史课题。(www.xing528.com)

中国历史分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从滇缅抗战历史学的客体研究来看,地方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都可能涉及滇缅抗战的历史学研究。在中国地方通史著作中,涉及滇缅抗战的历史著作主要是滇缅抗战发生地的地方通史。这类地方通史主要有唐定国的《保山史话》(1998年)、谢本书的《腾冲史话》(2002年)和肖正伟的《保山通史概要》(2014年)等。涉及滇缅抗战的断代史以民国史为主要代表。1984年,李新和李宗一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出版发行,这部著作就属于断代史。滇缅抗战的历史学研究属于战争专门史研究,因此,滇缅抗战专门史的客体研究就主要以中国抗日战争、西南抗日战争、云南抗日战争等全局或局部战争为研究对象,在全景式展现抗日战争主要历史脉络的过程中把滇缅抗战作为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来描述与纪事。这样的研究成果有何应钦的《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1982年)、黄立人的《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1998年)、周勇主编的《西南抗战史》(2006年)、蒙树宏的《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1998年)、孙代兴和吴宝璋主编的《云南抗日战争史》(2005年)、孙代兴的《近代中国西南历史探索》(2007年)等。涉及滇缅抗战的非战争专门史研究成果主要有朱杰勤的《东南亚华侨史》(1993年)、陶文钊的《中美关系史》(1993年)、肖正伟的《永昌文化史论》(1998年),黄恒蛟主编的《云南公路运输史》(1998年)、史中的论文《赴国纾难,抗日救亡——闽籍华侨抗战史略》(2010年)等。国外涉及滇缅抗战的专门史成果凤毛麟角,主要有森山康平编的《太平洋战争写真史》(1954年)和《太平洋战争写真史:胡康谷地·云南的作战》(1984年),以及英国的拉特·米特著,蒋永强、陈遇前、陈心心译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2014年)等。尽管这些历史成果是滇缅抗战的历史学研究必须考察的对象,但是,作为滇缅抗战的客体研究,它们显然不是“滇缅抗战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的聚焦点。

表1-2 滇缅抗战历史学研究的成果举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