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缅抗战文献:历史、史料与文献的关系

滇缅抗战文献:历史、史料与文献的关系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图1-1历史、史料和文献的时空逻辑关系历史学研究是对客观历史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历史文献。从滇缅抗战文献研究来看,历史是滇缅抗战史的研究对象,史料则是滇缅抗战史料学的研究对象,文献则是滇缅抗战学术史和滇缅抗战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史料和文献都是滇缅抗战文献研究的对象。

滇缅抗战文献:历史、史料与文献的关系

文献”一词最早来源于《论语·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6]在古代,“文”是指书本记载,即书面语言;“献”是指贤人的言论,即口头语言。不管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它们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够留诸后世。后人接受“文献”也不是仅仅阅读“文献”,还必须同时接受记录“文献”的物质载体。如今,文献的含义已经发生改变,扩大了范围,把包含文字或无文字的历史实物材料(史料)都纳入了文献的范畴之中。“今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7]因此,文献最早主要是指人类语言表达,现代的文献则既包括人类的语言表达,也包括记录人类语言表达的物质媒介。之所以文献的含义出现了这种意蕴演进,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区别文献的语言文字表达形态和记录语言文字的载体形态。

在古代,文献的功用是了解过去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事件在时间历程上的客观反映,是人类自身及其客观世界的过去的发展历程。如果从语言文字表达的角度来看,历史是人类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重构。客观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不可能全面重构的。语言文字表达的历史仅仅是对客观历史的有限重构,反映的仅仅是客观历史的一部分。史料是客观历史的遗留物,能够揭示客观历史的发展轨迹。史料包括记录有文字图画符号的客观物质实物(文献)和没有文字图画符号的客观物质实物(文物遗迹),历史博物馆所陈列的主要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史料。从哲学范畴来理解历史、史料和文献的关系,我们以为历史的时空范围最大,是人类和客观世界的自我运行轨迹,是无限的时空;史料是人类所能看到的客观历史的遗留物,是有限的可见时空;文献是有文字符号记录的史料,反映的是可以直接理解的客观历史,是有限的意义时空。

图1-1 历史、史料和文献的时空逻辑关系(www.xing528.com)

历史学研究是对客观历史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历史文献。简言之,客观历史的实物形态是史料,文本形态是文献。所以,我们言说的历史一般都是史料所呈现的历史和文献所建构的历史。从语言表达的意义结构来看,客观历史是史料和文献所反映或记录的意义和内容,是重构历史的基本依据,是史料和文献记录的核心;史料是客观历史运行轨迹的信息附着物,是客观历史的意义留存痕迹,是史料学研究搜集整理的核心;文献是客观历史运行轨迹的文字符号表达,是负载有文字符号、记录有客观世界发展历程的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意义结构范畴来理解历史、史料和文献的关系,我们以为历史属于文献的最内核,是意义结构的客观本质;史料属于文献的过渡介质,是意义结构的物质来源与支撑;文献是文字记录的物质实体,是意义结构的外显形态。总之,客观历史自然留痕为史料,史料梳理抽绎为文献,文献集中体现历史意义,这就是文献的意义结构。

图1-2 历史、史料和文献的意义结构关系

正是因为历史、史料和文献这三者之间存在时空逻辑关系和意义结构关系,所以,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搜集史料,抑或是整理文献,我们都没有办法避开与之相关联的另外两个概念。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研究历史,我们就必须做田野调查,搜集史料,梳理文献,最终形成历史文献;如果我们搜集史料,我们也必须关注历史,梳理文献,目的也是形成历史文献;如果我们梳理文献,我们仍然也需要关注历史,搜集史料,目的仍然是形成历史文献。从滇缅抗战文献研究来看,历史是滇缅抗战史的研究对象,史料则是滇缅抗战史料学的研究对象,文献则是滇缅抗战学术史和滇缅抗战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史料和文献都是滇缅抗战文献研究的对象。因此,尽管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滇缅抗战文献,但是我们仍然避不开对滇缅抗战历史和滇缅抗战史料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