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六博游戏解析,《古史探微》书籍推荐

中国古代六博游戏解析,《古史探微》书籍推荐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流行的娱乐,也是后世各式赌博的鼻祖。“六博”是乡里举行酒会时的主要娱乐品,共同借此欢乐的情景于此可见一斑。“箸”既或称为“簙”,“六博”当即因用六根簙而得名。从这里又可知“箸”又或称为“茕”或“琼”,六博除用六箸外,小博还有用二茕、一茕的。可知六博确有“五”这一采。大概六博原有“塞”、“白”、“黑”、“五”四采,“簺”沿用四采,只是把“黑”改称为“乘”。

中国古代六博游戏解析,《古史探微》书籍推荐

“六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流行的娱乐,也是后世各式赌博的鼻祖。古人在各种娱乐性质的集会中,往往用这玩意儿来寻欢作乐,双方对局比赛时是兴高采烈的。《楚辞·招魂》就有描写“六博”的情景:“菎蔽象棊(棋),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史记·滑稽列传》又载淳于髡说:“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六博”是乡里举行酒会时的主要娱乐品,共同借此欢乐的情景于此可见一斑。这种娱乐活动商业发达的大都市中尤其活跃。例如战国时代齐国都城临淄很是繁荣,有七万户居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国策·齐策一》所载苏秦所说,《史记·苏秦列传》同)。

“六博”这种娱乐,至少春秋时代已经有了。《论语·阳货篇》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即指六博,“弈”即围棋。《颜氏家训·风操篇》说:“凡避讳皆须得以同训以代换之,(齐)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这是说春秋时代“六博”已有“五”“白”两种“采”。《世本》说“博”是夏桀之臣乌曹所开创(见《文选·博弈论》李善注、《广韵》十九铎和《一切经音义》卷八所引),《说文》也说:“古者乌曹作簙。”陶侃又说是殷纣王所造(《晋中兴书》引陶侃语)。这样把“簙”说是桀、纣时所创,并不可信。

“六博”所用的器物有三种,就是“箸”、“棋”、“局”。《说文》说:“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局”即棋盘,“箸”即用来投掷的骰子,“棋”是用来在“局”上行走的棋子。“箸”或称为“蔽”,《楚辞·招魂》所说“菎蔽”,王逸注:“菎,玉也;蔽,簙箸以玉饰之也。”《方言》说:“簙谓之蔽,秦晋之间谓之簙,吴楚之间谓之蔽,或谓之箭里,或谓之簙毒,或谓之夗专,或谓之璇,或谓之棋。”“或谓之棋”上当脱字,也可能这四字是衍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簙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此矣”。这里称“箸”为“箭”,和《方言》“或谓之箭里”之说相合,是因为它有箭头样的尖刺。《方言》所说“或谓之夗专”,“夗”当为“宛”之形误,“宛专”即宛转,是因为它掷起来能宛转而得名。“箸”既或称为“簙”,“六博”当即因用六根簙而得名。《楚辞》王逸注就说:“投六箸,行六棋,故为六博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篇》说:“古者六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卢文弨注:“茕即琼也。温庭筠诗用双琼,即二茕也。”从这里又可知“箸”又或称为“茕”或“琼”,六博除用六箸外,小博还有用二茕、一茕的。《西京杂记》载“许博昌安陵人也,善六博。……法用箸,或谓之究,以竹为之,长六分,或用二箸”。桂馥《说文义证》在“簙”字下,指出《西京杂记》的“究”当为“茕”之形误。

“箸”或称为“茕”或“琼”,或称为“宛转”,因为这是一种多面有“采”的骰子,比赛时,双方先用来“掷采”的。《列子·说符篇》注引《古博经》说:“其掷采用琼为之,琼畟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锐其头,钻刻琼四面为眼,亦名为齿,二人互掷采行棋。”可知琼是多面方而有尖齿的,因而或称为“箭”。《招魂》说:“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王逸注:“五白,簙齿也。”“五”“白”是两种好采的名称,骰子上有多面不同的“采”,以掷得“五”“白”两采为贵,因而掷采时,往往要喝采,即所谓“呼五白”。《汉书·梁冀传》讲到“六博”,注引鲍宏《博经》说:“所掷头谓之琼,琼有五采,刻一画者谓之塞,刻二画者谓之白,刻三画者谓之黑,一边不刻者五塞之间谓之五塞。”“一边不刻者”下当脱“谓之五”三字,如此共有“塞”、“白”、“黑”、“五”、“五塞”等五采。和“六博”相类的,还有一种叫“簺”的,也称“格五”。《汉书·吾丘寿王传》讲到“格五”,注说:“苏林曰:‘博之类,不用箭,但行枭散。’刘德曰:‘格五,棋行簺法,曰:塞、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曰格五。’”格五的四采是塞、白、乘、五,五是四采之一。《招魂》讲到六博,“呼五白些”,《列子·说符篇》“明琼引中”,注:“明琼,齿五白也,射五白得之。”《颜氏家训·风操篇》讲到齐桓公名白,博因避讳而有“五皓”之称。可知六博确有“五”这一采。大概六博原有“塞”、“白”、“黑”、“五”四采,“簺”沿用四采,只是把“黑”改称为“乘”。段成式《酉阳杂俎》说:“今六博齿采妓乘,乘字去声,呼无齿曰乘,据《博塞经》云无齿为绳,三齿为杂绳。”“绳”和“乘”音近通用

据唐代李肇《国史补》和李翱《五木经》,唐代有一种赌具叫“樗蒲五木”,一面黑,一面白,“刻二”叫做“犊”或“牛”,一面白而“刻二”叫“雉”,掷时五采全黑叫“卢”,全白叫“白”,二雉三黑叫“雉”,二犊三白叫“犊”,一雉一犊三白叫“开”,一雉一犊三黑叫“塞”,二雉二白一黑叫“搭”,二犊二黑一白叫“秃”,三白二黑叫“撅”,二白三黑叫“”,其中以“卢”、“白”、“雉”、“犊”叫贵采,其余叫杂采。

我们把各种博戏用具比较看来,“六博”的掷采,当是掷得全“塞”的叫“塞”,全“白”的叫“白”,全“黑”的叫“黑”,全“五”的叫“五”,杂乱而在“五”、“塞”之间的叫做“五塞”,共分五采,而以“五”、“白”二采为贵。要掷得全“五”或全“白”,机会比较难得,因而要喝采了。从秦始皇陵园中出土的“茕”来看,共有十四面,是从“一”到“十二”共十二个数字,再加上一面作“”,一面作“”。这种“茕”不见于文献记载,不知以什么采为贵。

“六博”对局先要用茕掷采,掷得贵采的先行棋。双方各有棋六只,其中一只叫“枭”,五只叫“散”,以“枭”为贵。枭可以得便吃掉对方的“散”,同时“枭”在“五散”的配合下可以杀掉对方的枭,以杀枭为胜。这种娱乐汉代还很流行,常见于东汉石刻和砖刻画像中,秦、汉墓中常有六博的棋盘和棋子出土,汉代铜镜上常有六博棋盘曲道作为装饰图案,旧称规矩纹镜或“TLV镜”。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棋子一大五小,就是一枭五散。其他汉墓所出土棋子,六只大小相同,其中一只棋行到一定位置可以竖起,即成枭棋。《列子·说符篇》张湛注引《古博经》说:“棋行到处即竖之,名曰骁。”“枭”和“骁”音近通用。《招魂》说“成枭而牟”,就是说行棋到一定处所而成枭棋,即可取胜。(www.xing528.com)

《战国策·楚策三》载唐且见春申君说:“夫枭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能胜五散亦明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匡倩对齐宣王说:“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杀枭是杀所贵也。”《史记·魏世家》记苏代对魏安釐王说:“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也。”《正义》解释说:“博头有刻为枭鸟形者,掷得枭者,合食其子,若不便,则为余行也。”所说“博头有刻为枭鸟形者”,考古中尚不能证实。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枭棋只比一般棋子大些,并不刻为枭鸟形。秦始皇陵园中出土的“茕”,也不作枭鸟形。所谓“便则食”,是说枭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吃掉对方的棋子。

六博时两人对局,先要投掷“茕”在一只广平的案上,这种案叫“枰”或“广平”。掷茕得胜者得以先行棋,棋盘叫做“局”或“曲道”。《方言》说:“所以投簙谓之枰,或谓之广平。所以行棋谓之局,或谓之曲道。”《说文》也说:“局,簙所以行棋也。”《广雅》说:“曲道,栻梮也。”所以称为“曲道”,因为棋盘上有行棋的“曲道”。“簺”的“局”上有四道,东汉边韶《簺赋》说:“四道交正,时之则也。……行必正直,合中道也。趋耦方折,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道也。”这是说行棋有时必须“正直”,有时必须“方折”。《庄子·骈拇篇》成玄英疏又说:“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似乎六博的“局”又是五道的。王逸《楚辞·招魂》注说:“言己棋已枭,当成牟胜,射张食棋,下兆于屈,故呼五白,以助投也。兆于屈,一作逃于窟。”可能枭要食棋,棋局上有个“窟”,可以下逃于窟的。《汉书·吴王濞传》载:“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归丧葬。”颜师古注:“提,掷也。”这个博局当是玉石制的,否则怎会掷死人呢。吴太子争道不恭,可知棋在局上行走时,彼此可以互争的,《招魂》说:“分曹并进,遒相迫些”,王逸注:“曹,偶也。遒亦迫也。言分曹列耦,并进技巧,投箸行棋,转相遒迫,使不得择行也。”可知双方行棋时,是互相在“道”上争逼的。

六博对局以及掷采行棋的情况,我们从汉代砖石画像和铜镜的图像上还能看到。日本梅原末治《绍兴古镜聚英》里,有一面“六神人画像镜”(大阪浅野楳吉藏),上铸仙人六博图,中有“仙人六博”铭文,图里绘有左右两面仙人对坐在六博,一人双手举起,一人双手拿四筹,中有棋局,棋局上有长方形的方格,四角有矩形线条,每边中间也有矩形线条。武梁祠前石室第七石,石刻里也有六博图,两人对局,在一案上作投掷状,当是正在掷箸(茕),上方就有棋局,棋局中央有“田”字形图案,在“田”字形图案四周都有一条平行的线,在平行线的四角都有一个圆圈。棋局四边的四角上都有矩形线条,每边中间也有矩形线条。图中掷箸(茕)的案,当即所谓“枰”。

六博对局,先要掷箸(茕),掷采得胜者先行棋,《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秦昭王:“恒思有悍少年,请与丛(神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可见胜负之数是决于掷采的,要掷了采,再依照采而行棋。《史记·殷本纪》载:“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这个传说当是依照六博的博法来说的。所谓“令人为行”,当即指行棋而言。班固《弈指》说:“夫博县(悬)于投,不专于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踦拿相凌,气势力争,虽有雌雄,未足为平也。”这也是说六博的胜负,不专看行棋的本领,而是取决于投箸(茕)的,投箸的胜负要看运气的好坏,如果“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就造成不平。至于“簺”,就不用投掷箸(茕),只看行棋本领的高下,所以《吕氏春秋·察贤篇》说:“今夫塞者,勇力时日卜筮祷祠无事焉,善者必胜。”

《列子·说符》载:“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挟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鱼而笑。”《淮南子·人间训》有相同的记述。张湛注:“凡戏争能取中者皆曰射,亦曰投。”所谓“射”就是指琼(茕)的投掷。注引《古博经》曰:“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琼畟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锐其头,钻刻琼四面为眼,亦名为齿,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若已牵两鱼而不胜者,名曰被翻双鱼。彼家获六筹为大胜也。”《列子》所讲到的博法,“明琼张中,反两鱼而笑”,《古博经》所说棋局当中有“水”,“水”中有“鱼”,“骁”(即“枭”)要“入水食鱼”才能取胜,这和战国时代博法以杀枭为胜,显然不同,当是后来另一种博法。

(原载1948年1月21日上海中央日报》副刊《文物周刊》第七十期,今作修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