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史探微:楚帛书的四季神像与创世神话

古史探微:楚帛书的四季神像与创世神话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楚帛书四边所载的十二月神像中包含有四季神像,帛书中心的两篇配合神像的文章,讲到了“四时”(即四季)之神的创世神话及其对“四时”运行和天象灾异的调整作用,这是楚帛书的主旨所在,要求人们对“四时”之神加以崇拜和祭祀。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楚帛书上的十二月神像(摹本),十二月神像中包括有四季神像。楚帛书所载四季神像和四方、四色、五行的配合,和《月令》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古史探微:楚帛书的四季神像与创世神话

我在青年时期曾从事古史传说和古代神话的探索,认为禹以前的古史传说都出于古代神话的演变,主张运用民俗学和神话学的研究方法,把许多古史传说还原为古代神话,从而开拓一个探讨古代神话的园地。我因此在1938年写成《中国上古史导论》一书,发表于1941年出版的《古史辨》第七册的上编中。我在这部小书中,初步把一系列的古史传说,分别还原为古代神话;把所有古代圣贤帝王的传说,分别还原为上天下土的神物,曾在结尾的一篇《综论》中指出:“古代神话的原形如何,及其历史背景如何,尚有待于吾人之深考,得暇拟别为《中国古神话研究》一书以细论之。”遗憾的是,我后来由于研究重点的转移,半个世纪以来没有着手写出这本书,但是对学术界有关中国古神话的探讨还是关心的;对于有关古神话的新史料的发现和考释,依然是十分重视的。

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所发现的楚帛书,是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战国时代楚国古文帛书,而且是迄今见到的唯一的“图”“文”并茂的有关创世神话的古文献。半个世纪以来中外不少学者对此作考释和研究,先后所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多到70种以上,真可以说极一时之盛,可是所有的探讨,看来还没有得其要领,因而尽管不少学者一次次对此作出种种推断,至今还没有得出学术界公认的结论。我认为,楚帛书四边所载的十二月神像中包含有四季神像,帛书中心的两篇配合神像的文章,讲到了“四时”(即四季)之神的创世神话及其对“四时”运行和天象灾异的调整作用,这是楚帛书的主旨所在,要求人们对“四时”之神加以崇拜和祭祀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楚帛书上的十二月神像(摹本),十二月神像中包括有四季神像。现藏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The Arthur M.Sackler Gallery)。

楚帛书是1942年9月在长沙东郊子弹库地方的楚墓中被盗掘出土,后来此书流入美国,一度寄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旋经古董商出售,现存放在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The Arthur M.Sackler Gallery),成为该馆的“镇库之宝”。这是在一幅略近长方形(47×38.7厘米)的丝织物上,东、南、西、北四边环绕绘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的彩色神像,并附有“题记”,在四边所画神像的中心,写有两篇配合的文章,一篇是十三行,另一篇是八行,行款的排列相互颠倒。

十二月神像的“题记”,载有十二月的月名和每月适宜的行事和禁忌,末尾载有每个月神的职司或主管的事。所有十二月名,和《尔雅·释天》所载基本相同:

续表

帛书和《尔雅》所载月名,字有不同的,读音都相同,该是音同通用。这十二个月名,是战国时代楚国常用的,例如《离骚》所说:“摄提贞于孟陬兮”,“孟陬”即指孟春正月。《尔雅》邢昺的疏,只说是“皆月之别名”,并说:“其事义皆未详通,故阙而不论。”清代学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依据字义所作的解说,都无确切依据,并不可信。从帛书所载每月“题记”看来,这十二个月名该来自十二月神之名。所有每月“题记”的末尾,都有三字用以指明这个月神的职掌或适宜的行事。值得注意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月份都载有这个月神的职司,如三月“秉司春”,六月“司夏”,九月“玄司秋”,十二月“司冬”,而其他月份不同,只记有这个月神的主要执掌,如二月“女此武”,因为此月“可以出师”;又如四月“余取(娶)女”,因为此月可以“取(娶)女为邦□”。据此可知,十二月神像中,每季最后月份之神,既是主管此月之神,同时又是职司此季之神。秉、(且)、玄、(涂),该即职司春、夏、秋、冬四季之神。

楚帛书中间八行一段,讲的是创世神话,说雹戏(即伏羲)所生四子,“长曰青□榦,二曰朱□兽,三曰翏黄难,四曰□墨(黑)榦”,就是“秉”、“”、“玄”、“”四个四时(四季)之神。这样以四时之神与四方、四色相配合,原是先秦时代流行的学说和风俗。《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就记载有五帝、五神和四时、四方、五色、五行、十日等配合的系统。

《月令篇》这样把许多事物归纳到五行系统之中,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以五神配合五行之说,春秋时代晋太史蔡墨已说到(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以五神配合五行、四方、五色、五虫之说,春秋时代也早已存在,如虢公作梦,在宗庙中见到“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召来史嚚占卜,据说这是天之刑神蓐收(见《国语·晋语二》)。五帝配合五行、四方、五色之说,也早已存在,如秦襄公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在栎阳作畦畤,祠白帝(见《史记·封禅书》)。四方和十日、五色相配之说,战国初年也早已有了,如《墨子·贵义篇》说上帝以甲乙日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日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日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日杀黑龙于北方。

《月令篇》这个五神配合四时、五行、四方、五色的系统虽然历史很悠久,中原地区普遍流行,但是其他地区也还流传着不同的配合系统,如《山海经·海外经》,就以句芒、祝融、蓐收和禺强配合东、南、西、北四方,这样以禺强为北方之神是和《月令》以玄冥为北方之神不同的。《管子·五行篇》说:“昔者黄帝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这样以奢龙、祝融、大封、后土配合东、南、西、北四方,是和《月令》系统很不同的。楚帛书所载四季神像和四方、四色、五行的配合,和《月令》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楚帛书四边所绘春、夏、秋、冬四季神像,就是帛书八行一段所说的“长曰青□榦,二曰朱□兽,三曰翏黄难,四曰□墨(黑)榦”,这样以春、夏、秋、冬和青、朱、黄、黑四色相配,这和《月令》以秋季配白色是不同的。

帛书所绘四季神像是很有特色的,我们值得加以具体分析,并与当时流行的神话作比较的研究。

帛书三月“秉司春”的神像,面状正方而青色,方眼无眸,鸟身而有短尾,即所谓“青□榦”。这个春季之神,很明显就是《月令》所说春季东方的木神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墨子·明鬼下篇》讲秦穆公在宗庙中见到有神入门,“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神自称是来赐予年寿而使国家蕃昌和子孙茂盛的,并且自称“予为句芒”。句芒这样“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正和帛书所画“秉司春”之神完全相合。帛书上仲春二月的神像,是成双相对的鸟身,有面状正方的四首并列于宽阔的头颈上,形状和“秉司春”神像相类而较为繁复,说明他们正是同类之神。这个崇拜春季句芒之神的风俗,源流长远,直到清代,北京都城每逢立春前一天,还要隆重举行祭祀“芒神”的仪式(见《燕京岁时记》)。

“秉司春”的神像人面鸟身,是有来历的,原来出于东方夷族的淮夷徐戎,他们是崇拜“玄鸟”(即燕,亦即凤鸟)图腾的。东夷的郯子曾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传》昭公十九年)据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脩及熙为玄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秦原来是东夷而西迁的,《史记·秦本纪》称其祖先之后有郯氏、徐氏、嬴氏,可见秦原与郯、徐同族。秦穆公既然在宗庙中见到句芒,可知句芒正是秦的祖先之神。《秦本纪》称秦的远祖是伯翳,亦即伯益,伯益原是传说中玄鸟的后裔,其后代又有“鸟俗氏”而“鸟身人言”。据说他主管草木、五谷、鸟兽的成长。其实伯益即是句芒(详见拙作《伯益、句芒与九凤、玄鸟》)。

句芒之神所以称为“句芒”,就是由于他主管草木五谷的生长。“句芒”即是“句萌”,《月令篇》说季春三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句芒”是形容植物的屈曲生长(郑玄注:“句,屈生者”)。帛书称春季之神为“秉”,“秉”字像手执禾一束的形状,常用以指结穗的粮食作物,《诗·小雅·大田》说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以“遗秉”和“滞穗”并称。当时楚人称“司春”之神为“秉”,也是由于春神主管草木五谷的生长。

帛书六月“(且)司夏”的神像,人面兽身,面有红色边缘,无左右下臂和手,穿长袖衣隐蔽而拖着,身后有尾,并有雄性生殖器,即所谓“朱□兽”。这个夏季之神,相当于《月令》所说夏季南方的火神祝融。祝融原是楚人的祖先之神,因而帛书称之为“且”(),当即“祖”字。《山海经·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也与帛书相合。《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又说:“老童生重及黎。”《国语·郑语》说黎为高辛氏火正,因而称为祝融。《史记·楚世家》把“老童”误作“卷章”,又把重和黎误合为一人。《楚世家》又说帝喾使重黎讨伐共工无功,因而杀死重黎,使其弟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据《世本》(《史记集解》所引)和《大戴礼记·帝系篇》,吴回确是和重黎同为老童所生,看来吴回确有继重黎而为祝融之说。《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郭璞注:“即奇肱也。”王念孙以为“奇左”是“奇厷”之误。帛书这个夏季神像无左右下臂,可能绘的是吴回。《大荒西经》又说“日月出入”的日月山,“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从上下文看来,“噎”疑是“嘘”之形误。帛书这个无臂的夏季之神,也可能是日月山的神人名嘘的。

帛书这个祖先之神,绘有男性生殖器,神名为“”,即“且”字,是“祖”字的初字,很可能与原始氏族的生殖崇拜有关。三十年代郭沫若《释祖妣》首先把“且”识为“牡器之象形”,同时高本汉(Barnhard Karlgren)也认为“且”字是男根之像,并且把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男根模拟物称为“祖”。五十年代以来,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陶制或石制的男根模拟物出土不少,考古学者一律称之为“陶祖”或“石祖”,都认为与原始的生殖崇拜有关。不但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早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遗址中有男根模拟物出土,郑州二里岗的商代遗址和长安张家坡的西周遗址中也有出土;广西邕宁和湖南安乡的早期越文化遗址中亦有出土。战国时代楚人崇拜的祖先之神,绘成人面兽身,身后有尾,并有男根,是可能与原始的生殖崇拜相关的。

帛书九月“玄司秋”的神像很是特殊,是一种双首的四足爬行动物,双首类似龟头,四足爬行类似鳖,即所谓“翏黄难”。这是帛书所载四季神像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神物。这个“司秋”之神名“玄”,当即水神玄冥。帛书以玄冥为秋季之神,和《月令》以玄冥为冬季之神不同。帛书以玄冥为黄色而在西方,和《月令》以玄冥属黑色而在北方不同。玄冥的简称为“玄”,犹如玄冥也或简称为“冥”,如《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并称“冥勤其官而水死”。古代神话中的水神玄冥,就是古史传说中的鲧,鲧的传说原来出于玄冥神话的分化演变。“鲧”字古作“”,从“玄”得声,“玄”本读若“昆”。在神话中,原与禹同为使用应龙、鸱龟来治水之神。《楚辞·天问》说:“河海应龙,何尽何历?何所营,禹何所成?”又说:“鸱龟曳衔,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据说因窃取上帝的“息壤”来填洪水,因而受到上帝的处罚而被杀死(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古史传说就变为尧或舜殛于羽山。玄冥原为黑暗幽冥之义,居于幽都,而所殛的羽山“乃热(日)照无有及也”(见《墨子·尚贤中》),就是“不见日”的委羽之山(《淮南子·坠形训》)。少皞氏使“脩及熙为玄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而又“字熙”(《史记·夏本纪》索隐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足以证明即出于玄冥的分化(详拙作《鲧、共工与玄冥、冯夷》。

有被杀后尸体复活变为“黄能”潜在水中成为水神的神话。据说晋平公有病,梦见黄能入于寝门,郑国子产前来聘问,晋平公对子产说:“今梦黄能入于寝门,不知人煞乎?抑厉鬼耶?”子产对答说:“昔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国语·晋语八》,《左传》昭公七年大体相同)“黄能”今本误作“黄熊”,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熊亦作能,作能者胜”。孔颖达正义》说:“能,如来反,三足鳖也。解者云兽非入水之物,故是鳖也。”今本误作“黄熊”,这是出于后人不理解“黄能”之义而误改的。《尔雅·释鱼》说:“鳖三足,能。”鳖原为四足,三足的鳖是畸形。《论衡·应是篇》说:“鳖三足曰能,龟三足曰贲,能与贲不能神于四足之龟鳖。”《说文》说:“能,熊属,足似鹿”。“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能”当是鳖中“强壮称能杰”的一种,所谓“三足鳖”是一种神奇的传说,实际上“三足”是畸形,不可能成为鳖的一种。金文“能”字作如下之形:,就是一个四足爬虫的象形字。孔颖达说:“能音如来反”,是正确的。“能”古音读如“態”,与“难”音同通用。《玉篇》有“”字,就是“能”的异体字,以“”作为音符。帛书称“玄”为“翏黄难”,“翏”当读为“戮”,是说被杀而陈尸,《国语·晋语九》韦昭注:“陈尸为戮。”“翏黄难”就是说被杀而尸体复活,变成黄能而成为水神。

当时蜀国流行的祖先鳖灵的神话,也出于化黄能神话的分化。扬雄《蜀王本纪》(《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说:楚人鳖灵被杀,尸体漂流到蜀地而复活,望帝(杜宇)用以为相国,玉山洪水暴发,鳖灵“决玉山,使民得陆处”,后来望帝传位于鳖灵,号为“开明帝”。这个楚人鳖灵的治水神话,就是化黄能神话的分化,原是楚人所流传的传说。《楚辞·天问》说:“化为黄能(今本“能”误作“熊”,洪兴祖补注:“《国语》作黄能”),巫何活焉?”就是说尸体复活而化为黄能。所谓“鳖灵”,“鳖”即是“能”,“灵”即是神,“能”就是畸形的鳖。玄既是玄冥,亦即是,又别称鳖灵,也还是玄武。玄武的形象也是指畸形的龟或龟蛇合体。《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孔颖达《正义》说:“玄武,龟也。”《后汉书·王梁传》说:“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古人所以特别重视龟鳖中“强壮称能杰”的“能”,因为古人认为特大的龟鳖是有特别强壮的神力的。《楚辞·天问》说:“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鳌是大龟,王逸注引《列仙传》说:“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独何以安之乎?”《列子·汤问篇》又说:“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帝恐流于西极,……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列子·汤问篇》、《淮南子·览冥训》和《论衡·顺鼓篇》都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帛书十二月“司冬”的神像,人体正面站立,巨头方面,大耳,头顶有并列的两条长羽毛,口吐歧舌向左右分布成直线,两手握拳向左右张开,上身穿着黑色短袖,露出下臂,即所谓“□墨(黑)榦”。当即能使巨鳌的北海之神禺强。“禺”字像巨头的动物之形。“”字从“余”声,与“禺”音近通用。《山海经》的《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都说:“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鸟身”当为“黑身”之误(旧注引一本作“北方禺强黑身手足”,《庄子·大宗师篇》释文引此亦作“黑身手足”)。“珥两青蛇”和“践两青蛇”表示其威武而能除害。《庄子·大宗师篇》释文引崔和《列子·汤问篇》张湛注引《大荒经》都云:“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所谓“灵龟”即指巨鳌。(www.xing528.com)

楚帛书中间八行一段文章,讲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创世神话文献。全文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较短,讲的是伏羲创世的神话;下节较长,讲的是祝融进一步创世的神话。据说远古之时“梦梦墨墨”(一团混沌),“风雨是於(阏)”,雹戏(即伏羲)生了四个儿子,即青□榦、朱□兽、翏黄难和□墨(黑)榦,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神,就是上文所说“秉司春”、“(且)司夏”、“玄司秋”和“司冬”四神。雹戏命令四神疏通山川四海,因而使得“朱(殊)有日月,四神相弋(代),乃步为岁,是惟四时(即四季)”。就是说由于四神的疏通,使得一团混沌分解,使得日月分明,四神得以轮流掌管,春、夏、秋、冬四时得以转变,从而推步为一年。这是上节的主要内容。

下节又说:“千又百岁,日月允生”(“允”读作“夋”),九州不平,山陵备侧,四神□□,□至于复。”“允”和“夋”古音义相通,《说文》说:“夋,行夋夋也,从夂,允声。”“行夋夋”是说不断推行。所谓“日月夋生”,是说日月不断产生,古神话中有十日和十二月并生的说法,如说帝俊生十日和生十二月,见于《山海经》的《大荒南经》和《大荒西经》。这是说,经历千百年之后,上天下地又发生混乱,天上有日月不断产生,地下的九州又不平,山陵都变得倾斜了,以致“四神”不能使“四时”按常规运转。

接着又说:“天旁动,畀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敷),奠四极。”这是说:天为此大为感动,因而赐给青、赤、黄、白、黑木之精,因此炎帝就得下令祝融,使四神从天下降,从而奠定“三天”和“四极”。看来天帝所赐五木之精,就是赐给祝融和四神的神力,因为“青□榦”、“朱□兽”、“翏黄难”和“□墨(黑)榦”等四神,就是执掌青(东)、朱(南)、黄(西)、黑(北)等各方面的事业的。所谓“奠三天”和“奠四极”,就是创建开天辟地的工程。上文所列举的帛书所绘四季之神,正是善于“奠三天”和“奠四极”的能手。

帛书接着又载:“曰非九天则大侧,则毋敢叡天灵(“灵”读作“命”),帝允,乃为日月之行,共攻□步十日,四时□□,□神则闰,四□毋思,百神风雨,晨祎乱作,乃□日月,以转□思,有宵有朝(早),有昼有夕。”这是说,祝融接受了炎帝的命令,表示如果违反“九天”的意旨,就将有更大的倾侧,为此不敢不顺从天命。经过炎帝的允诺,于是开始做恢复日月运行的工作,共同努力着推步“十日”,调整“四时”,终于改变了“晨祎乱作”的天象,使得风调雨顺,日月运转分明,有夜有早,有昼有夕。我们必须指出,近人考释帛书的,都把“共攻”读作“共工”,以为最后由共工完成了调整混乱天象的工作,看来并不确实。因为据文献记载,古神话中共工正是个造成天地灾祸的主角,据说共工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见于《列子·汤问》等)。共工是不可能做调整日月和四时的工作的,而且祝融既然以四神下降而“为日月之行”,不可能同时又由共工来完成这工作。“共攻”两字当是指祝融统率四神共同努力而言。

帛书八行这段文字所讲的创世神话,既说伏羲生“四神”而使“四神”从一团混沌中开天辟地,使得日月分明和四时运行;又说祝融顺天意、奉炎帝之命而统率“四神”,进一步完成创世工程,都是歌颂帛书中所绘的四季神像而要求大众加以崇拜和祭祀的。帛书所讲的创世神话,实质上就是太阳神的创世神话。拙作《丹朱、驩兜与朱明、祝融》,已详细证明祝融原是日神与火神,同时又是楚人的祖先之神。炎帝既是出于日神、火神的分化演变,祝融所统率四季之神中的夏季之神又是火神的分化。

帛书所说祝融使四神“奠三天”,“三天”是指三重的天的结构,和古神话中所说“九天”不同。“九天”是指天有九个方面的区分,《天问》所谓“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古神话以昆仑山原与上天相连接,可以从此登天的。《淮南子·坠形训》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这就是“三天”的结构。

帛书所说祝融使四神“奠四极”,“四极”是指地的东南西北四方的尽极之处。《淮南子·坠形训》所谓“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淮南子·时则训》谈到了东、南、中央、西、北五极之处和五帝、五神之所司:东方之极东至日出之次,太皞、句芒之所司;南方之极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黄帝、后土之所司;西方之极西至三危之国,少、蓐收之所司;北方之极北至令正(丁令)之国,颛顼、玄冥之所司。据此可知古神话中,“四极”原为四方的上帝和四季四方的神所执掌,原来就是由四季四方之神所奠定的。四季四方之神的神力强大,本来就是“奠三天”和“奠四极”的能手。

楚帛书所说祝融创世的神话,确是有来历的。《尚书·吕刑》说:“蚩尤惟始作乱,……皇帝(上帝)哀矜庶戮之不辜,……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这是说,因为蚩尤作乱,遏绝苗民,上帝于是命重、黎绝断天地之间的通路,这就是祝融开天辟地的神话。原来古神话中天地是连接而有通道的,昆仑就是登天的通道所在,由于重黎的“绝地天通”,天地才分开而不能相通。《国语·楚语下》载楚昭王问于观射父说:“《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古神话确实认为如此,人民原来是可以由地登天的。于是巫师们就宣称从此只有巫师有天梯性质的高山,可以升降上下,能够往来人间和天堂,沟通天人之间。

重黎怎样“绝地天通”的呢?《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噎”疑“嘘”字之误),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国语·楚语下》记观射父说:“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这就是说,上帝(颛顼也是上帝)命令重和黎,一个上天而“司天”,一个下地而“司地”,同时黎所生的噎(或嘘)“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该即帛书所说“乃为日月之行”。

楚帛书所讲的创世神话,限于混沌中开天辟地和天象由混乱恢复正常两部分。帛书中间十三行一段文字,也是讲天象发生灾异而恢复正常的。全文可分为三节,第一节讲天象发生灾异,包括月的盈缩不当,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失常,日月星辰运行的逆乱,草木的生态失常等;认为这是“天地作羕(“羕”读作“殃”),天棓将作伤,降于其方,山陵其发(“发”读作“废”),又(有)渊厥溃,是谓孛”。“天棓”是指棒那样长的彗星,“孛”是指光芒蓬勃的彗星。这是说天地遭殃,是彗星降下的伤害,以致山陵败坏,渊泽溃决。接着又说出现“孛”的岁月,有雷电、下霜、雨土的灾异,因而“东国又(有)吝(患难)”,“西国又(有)吝”,而且有兵灾“害于其王”,说明这样的天灾不但东国和西国的人民受难,国君也得有兵灾。

第二节缺字较多,有些字句意义不明。大意是说一年四季的变化,此中春、夏、秋“三时”都重要。由于“孛”(彗星)的“作其下凶”,日月星辰运行紊乱,“时雨”(及时下雨)失常,以致“群民”的“三恒发(“发”读作“废”),四兴鼠(“鼠”读作“竄”),以(失)天尚(“尚”读作“常”)”。“三恒”是指春、夏、秋三季的常规作业,“四兴”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行事。这是说,由于彗星造成天灾,使得人民废毁三时的常规作业,败坏四时的行事,以致人民不能正常生活。接着指出,由于“群神五正,四兴无羊(殃),建恒怿民,五正乃明,其神是享”。所谓“群神五正”,是指主管“四时”的五神,当时中原地区以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四时之神)加上后土,称为“五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太史蔡墨所说),这里楚人所说“五正”,也该指上文所述四时之神加上后土而言。这是说,由于五正管理好四时的行事,使得重建“三恒”而便于人民安居乐业,因而人民要祭享其神。第三节“帝曰”以下,是说上帝为此对五正之神大为称赞,说明必须恭敬祭享。这篇文章通篇是韵文,很明显是歌颂帛书四边所画十二月神中的四季之神的,并要求人们恭敬祭享。

楚帛书说伏羲生下四时之神,在一团混沌中使四时之神开天辟地,使得日月分明和一年有四季,说明伏羲是楚神话中的最早创世者。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墓葬出土的一批帛书中,有《易经》和《易系辞传》,当是儒家《易》学传到楚国以后,楚的经师在传授《易传》时重新编辑而成的。与《易系辞传》同时出土的还有四种解释《易》的作品,如《要篇》、《易之义》、《缪和》和《昭力》等,说明楚曾长期成为传授儒家《易》学的一个中心。因此《易系辞传》本为儒家之学,融合有道家黄老学派的学说,并且把伏羲作为最早的造物者。看来长沙的战国时代楚墓出土的楚帛书,以伏羲为最早的创世者;同时长沙的汉初墓葬出土的帛书《易系辞传》,又以伏羲为最早的造物者,是有密切的历史传统关系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孔子传《易》于鲁人商瞿(字子木),商瞿又传楚人臂(字子弓),臂以后《易》还是在楚长期流传,特别是在长沙地区。

《易系辞传》讲到远古圣人依据《易》的“卦”而造物的传说,包犧氏(即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推行耒耨之利,日中为市;黄帝推行舟楫之利和臼杵之利。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诸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样把历史分为“上古”和“后世”两个阶段,“上古”是指原始社会,“后世”是指文字发明和创建国家制度以后的文明社会,而把“圣人”的造物作为推动历史变革的关键,伏羲就是最早的造物者。

《易系辞传》说:“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样把“始作八卦”看作伏羲的最重要的创造,是和楚人的原始巫术有密切关系的。所谓“始作八卦”,实质上就是“结绳而治”,八卦的制作和结绳有密切联系。当原始部族结绳而治的时期,就用绳索作为占验的工具。旧时四川金川的彝族,卖卜者手持牛毛绳八条,掷地成卦,如是者三,以定吉凶称为“索卦”,临阵作战时要用以占卜胜负,见李心衡《金川琐记》,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楚辞·离骚》说:“索藑茅以筳兮,命灵氛为余占之。”“灵氛”是占卜的巫师,使用原始巫术来占卜,“筳”是几片竹制的占卜工具,“藑茅”是一种灵草,“索藑茅”是说用灵草作绳索而绕在“筳”上,于是投掷“筳”来占卜以定吉凶,这就是楚人沿袭“索卦”的遗风(详于省吾《伏羲与八卦的关系》,收入《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上册)。

“圣”是孔子所标榜的最高道德,孔子曾感叹:“圣人吾不得见之矣。”(《论语·述而篇》)孔子又曾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篇》)凤鸟至,河出图,是将兴的祥瑞,这是早有的一种神话传说。《易系辞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是后来儒家的信仰。《孔子三朝记》的《诰志篇》(收入《大戴礼记》)就曾说:“圣人有国”,“于时龙至不闭,凤降忘翼”,“洛出服(“服”读作“符”),河出图”。所谓“河图”、“洛书”,具有神话性质。儒家由于重视“造物”对于改进和提高人民生活起着重大作用,把这些神话中的造物者称为“圣人”,其实他们都是人面蛇身的天神,《列子·黄帝篇》说:“庖犧氏(即伏羲)、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伏羲、女娲、神农和夏后氏都是创世者和造物者。《楚辞·天问》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就是因为神话中有女娲造人之说,因而要问女娲自己的身体是谁造的呢?同时女娲有补苍天和立四极的神话。

从来神话中的创世者又是造物者,民间“造物”的工匠是要使用规、矩、绳、墨等工具的,神话中的开始造物者当然也是使用这些工具的。神话的四方和四季之神既是创世者,当然又是造物者,因而《淮南子·天文训》就说:“句芒执规而治春”,“朱明执衡而治夏”,“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蓐收执矩而治秋”,“玄冥执权而治冬”。伏羲和女娲既然是创世者和造物者,因此伏羲和女娲的图像也是手执规矩的。我们所见到的伏羲和女娲图像,最早是东汉时代的,如武梁祠石刻、四川郫县出土石棺画像、重庆沙坪坝出土石棺画像,都是伏羲执矩、女娲执规,蛇身人首,两尾相互纠结,同时文字记载中出现有伏羲和女娲为兄妹或夫妇的传说。伏羲和女娲手执矩规的蛇身神像当是依据原始的神话,所说兄妹关系和夫妻关系当是后起的传说。王充《论衡·顺鼓篇》说:“伏羲、女娲,俱圣者也。舍伏羲而祭女娲,《春秋》不言。”又说:“俗图画女娲之象为妇人之形,又其号曰女,仲舒(指董仲舒)之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也,男阳而女阴,阴气为害,故祭女娲求福祐也。”这是王充解释董仲舒主张“雨不霁,祭女娲”的,认为女娲本是“补苍天、立四极”之神,只说俗图画女娲之像为妇人,没有谈到女娲和伏羲有什么关系,而说“俱圣者也”。

附带要指出,楚帛书八行一段文字,说雹戏(伏羲)“乃取(娶)之子曰女,是生子四”,“女”下一字不识,有人以为即女娲,并无确证。

[附记]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陕西北部神木县汉墓新出土画像石中,有“春神句芒”和“秋神蓐收”的画像。春神句芒人面鸟身,左手捧红色日轮于胸前,右手持矩,足下和身后各有一条青龙。秋神蓐收也是人面鸟身,右手捧白色月轮于胸前,左手持规,耳部有蛇,足下和身后各有一只白虎。我认为,这两幅画像,就是依据四季之神的创世神话而创作的。

楚帛书既讲伏羲使用四季之神于一团混沌中开天辟地,从而使得“朱(殊)有日月,四神相弋(代),乃步为岁,是惟四时”,又讲千百年之后,由于日月不断产生,四季运行失常,于是炎帝又命祝融使四季之神开天辟地,即所谓“奠三天”和“奠四极”,接着就“为日月之行”,使日月得以正常运行。据此可见在这样的创世工程中,使日月正常运行,是此中一个重要关键。新出土的春神句芒和秋神蓐收画像,分别手捧日轮和月轮于胸前,就是表示他们在创世工程中主持“日月之行”。《山海经·西山经》讲到蓐收之神居于泑山,“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这是说蓐收之神用他的“红光”在掌管“日之所入”,也是讲蓐收掌管日的运行。所谓“其气员”,“员”当读作“圆”,这是说蓐收发出红光使日轮运行的气象圆通。新出土的句芒和蓐收画像分别手执规矩,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相同,因为他们既是创世者,又为造物者。新出土汉代画像石以蓐收为秋神,与《月令》相同,而和楚帛书所说“玄司秋”不同,该是依据中原流行的神话。1997年1月17日追记。

(原载《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