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文化简史:环境塑造中的江汉交汇

武汉文化简史:环境塑造中的江汉交汇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江汉交汇、九省通衢带给武汉的是商品的大规模集散,以及港埠贸易的繁盛。[4]要而言之,江汉交汇、九省通衢的武汉具有无与伦比的“枢纽”“要冲”与“中心”的优势,这一枢纽地位的效应以长江流域为依托,其辐射影响广及长江全流域。武汉资源禀赋的第三个特征是襟江带湖、腹地广阔且富饶。置身于浩荡的江湖之中,武汉三镇平旷疏远、江天辽阔;风流云动、玉笛荡漾。

武汉文化简史:环境塑造中的江汉交汇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生态”,即基于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社会经济活动等要素所构成的“人文空间环境”。按芝加哥学派的说法,一个城市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山川河流、自然资源、气候、道路交通状况、人口与族群、生产与经济生活等就是构成其“文化生态”的基本要素[1],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制约并影响着城市的文化面貌和精神气质,塑造着城市的文化品质和个性。因此,分析一个城市文化的构成体系与个性品质,除了长期的“历史张力”的作用与影响,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化就是环境的产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地域环境涵养一方风俗。环境,或者说资源禀赋,是城市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它塑造着一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也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那么,武汉的人文环境或资源禀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怎样影响和制约着武汉的文化风貌呢?

城市的发展特点之所以各不相同,源于它们资源禀赋的千差万别。譬如北京,之所以成为“五朝帝都”,与它地处“燕蓟之会”,扼中原与塞外之交的特殊区位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再如上海,近代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迅速崛起为中国最大的商业贸易金融中心,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市,究其原因,也与它优异的自然禀赋有关。它地处长江入海口,居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点,形成绝无仅有的“江海交汇”区位优势,加以背靠江南这一富庶的经济腹地,使其发展具有无限广阔的潜力,它能够从清中期的一个县城发展成蜚声全球的“远东巴黎”,原因即在于此。

武汉的环境条件或者说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什么,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天下之中”或“国之正中”,这一“居中”的位置表明它处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的腹地。它不像上海、天津、广州、青岛等城市,都处于沿海地区,而是居于内陆腹地,且处于中国人文地理的“中心”位置,“这种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2]位居“中心”,使它与东西南北各区域都有着便捷的联系,地处中土,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特大城市都保持着大致相等的直线距离。这种“中心”位置直接的效应是“重心”。带来人口、商品、资本等社会经济要素的聚集或交集。

第二个显著的特征是“江汉交汇”,即它处于长江的中段,汉水与长江的交汇点,以江、汉两条水路为主干,串联起湘、沅、资、涢等众多水系,形成辐射到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巨大水运网,由此构成“九省通衢”、天下要冲的区位优势。江汉交汇的综合效应至明清时期开始全面显现,地方史曾这样描述汉口水陆交通的畅达繁盛之状:“汉口当江汉交汇之区,水道之便无他埠可拟。循大江而东,可通皖赣吴越诸名区以直达上海,循大江而南可越洞庭、入沅湘以通两广云贵,又西上荆宜而入三峡,可通巴蜀以上溯金沙江,至于逆汉水而西径安陆、襄阳、郧阳诸府纵贯全鄂以抵汉中,又沿汉水之支流白河、丹江二水以至宛洛,可谓九省之会也。”[3]

江汉交汇、九省通衢带给武汉的是商品的大规模集散,以及港埠贸易的繁盛。在以舟楫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武汉的这一区位优势所衍生的水运优势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它由此成为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中心,并在长江经济贸易带、长江城镇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越到后来,这种角色地位愈加显要。隋唐以降,武汉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作用开始显露,至清代臻于顶点。“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讲的是唐代武汉(时称鄂州)的交通状况,而“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南行控巴蜀,西去连鄢郢”,则是清代汉口所显现的盛大气象[4]要而言之,江汉交汇、九省通衢的武汉具有无与伦比的“枢纽”“要冲”与“中心”的优势,这一枢纽地位的效应以长江流域为依托,其辐射影响广及长江全流域。诚如先贤所言,武汉“控吴、皖之上游,扼江、汉之门户……襟江带河,雄视全楚,诚古今扼要之区也”。[5]

江汉交汇、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使武汉虽地处内陆腹地却开敞通达,在地理空间上四通八达,在文化面貌上也是开放通达,环境的通达、交通的畅达、商品的流通、人员的流动、生活的流变、行为的豁达、思想的开通就是这一资源禀赋结出的一系列逻辑结果。(www.xing528.com)

武汉资源禀赋的第三个特征是襟江带湖、腹地广阔且富饶。

武汉地区两江交汇,水系纵横,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江汉平原的东缘,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历史上这里很早就是农耕区,中古以后更成为全国稻作农业的主要产区。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其东北部是由大别山组成的鄂东北丘陵地区,东南部是由幕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武汉周边地区水系以长江为骨干,受地形影响,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九曲回肠”,历史上多次发生裁弯取直的改道,新旧河道变动不定,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汉水从陕南一路向东南流下,自宜城进入江汉平原,水势同样减缓而形成曲流,多次泛滥改道,在汉水两侧形成巨大的湖泊水体,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

背靠平旷而丰饶的江汉平原,武汉拥有深广的经济腹地,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鱼米之乡不仅能够支撑起一座规模巨大的中心城市,而且为它的商业贸易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农副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江汉平原不仅是武汉的经济腹地,也为武汉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从先秦时期的荆楚文化,到中古近古以来的江汉文化都是武汉城市文化的母体,江汉地区的方言土语、年节时令、风物习俗、戏曲歌舞等是形成武汉城市文化的基本地域元素。江汉文化所具有的内陆型、传统农业型文化特征绘就了武汉城市文化的基本底色。

襟江带湖的武汉在空间形态、景观风貌上带有浓郁的“江城”气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万舸此中来,连帆下扬州;烛天灯火三更夜,摇月旌旗万里舟;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道出了武汉作为江城的独特景色——江景的秀丽与壮美。长江汉水滋养了武汉,为武汉筑起伟岸的身躯,同时也为武汉描绘出浩荡灵秀的江城风貌。置身于浩荡的江湖之中,武汉三镇平旷疏远、江天辽阔;风流云动、玉笛荡漾。这里江河环绕湖光映照、云水相间灵动多姿。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襟江带湖的自然禀赋给武汉文化中带来了一缕浪漫、空灵、瑰丽、俊逸的色彩,水的流动性使得武汉城市性格中善变、机巧、灵活等特征表露无遗。但正如前人所述:“吾邑山少水多,坎流之性有余,艮止之性不足。”[6]水给武汉城市文化带来开拓、趋新、流动等诸多特质的同时,亦伴随着开拓有余、守成不足,灵动性强、厚重性弱等若干负面特征。

环境禀赋给予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决定了一个城市文化的基本属性,赋予其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涵养出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或者说人文生态环境塑造着一座城市,深刻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基本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