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的成立及其意义

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的成立及其意义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是对武汉文化界力量的一次大整合,标志着武汉文化界的救亡运动由一种“个体自觉”达到一种“整体自觉”的新阶段。1938 年后,随着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武汉地区的文化救亡运动持续高涨。在这些全国性文化团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37 年12 月31 日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938 年1 月29 日成立的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和1938 年3 月27 日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的成立及其意义

七七事变以后,数以千计的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由京沪、由平津更远地由东北,离乡背井,流亡到武汉”。他们到达武汉后便立即开始寻找自己在抗日救亡中的位置。他们在“文艺参军”“文艺入伍”的思想的激发下,大部分文艺人士开始利用自身的文艺优势,投身到文化救亡的洪流中。他们一方面与武汉的文艺界和迁驻武汉的全国其他文艺团体联系,举行各种演出,宣传抗日救亡;另一方面,开始自身的组织,借以整合力量。于是,文艺队、宣传队、抗敌演剧队等各类文艺团体云起,武汉文化界进入一个全面动员的新阶段。

1937 年7 月底,武汉文艺社、戏剧学会、雷雨剧团、平汉话剧社四团体发布公告,决定举行四团体联合公演,“其主要意义,为激动民众抗敌情绪,并以公演盈余,捐汇中央援助前方抗敌将士”[5]。8 月4 日,武汉文艺界的工作者程仲子、孔罗莉、梁韬、蒋铭、夏特伦、王亚明、丁文安等32 人,齐集江汉路冠生园举行抗敌座谈会,发起成立“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参加武汉抗敌后援会工作,并组织员工和组织各种文化团体开展文化界抗敌宣传工作,并发表“全国文化界总动员宣言[6]。10 月,胡绍轩、甘运衡、马丝白等50 余人成立“铁马剧社”,排演张道藩的名剧《最后关头》及胡绍轩的《卢沟桥》等剧。12 月4 日,武汉的歌女成立救国会,到会会员有200 多人,下设总务、宣传、募捐、献金、慰劳五组,并推定执监委员18 人。

12 月19 日,武汉文化界人士汇聚国民党汉口市党部礼堂,举行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这个协会成立的目的,在于使文化界人士“集中力量,统一意志,拥护政府抗战到底”,并努力使“文化工作赶上军事”。出席人员有国民党汉口市党部指导员谢澄宇、市政府监选员易葆恂和文化界名人李公朴、刘伯闵、魏绍征、陈友生、段公爽、阳翰笙等100 多人。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几乎集中了所有在武汉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是对武汉文化界力量的一次大整合,标志着武汉文化界的救亡运动由一种“个体自觉”达到一种“整体自觉”的新阶段。

1938 年后,随着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武汉地区的文化救亡运动持续高涨。3 月5 日,全国青年抗敌总团筹备处,召集武汉各爱好话剧的青年彭文凯、游赢等60 余人座谈,决定组成“青年铁血剧社”,从事抗敌宣传工作,推定彭文凯为社长。

4 月,国民党接受中共提出的组织工、农、军、商、学各界“造成统一的群众运动和群众组织”的建议,开始重视民众组织和民众运动。4 月1 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案》,规定:“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7]国家政权对民众组织的认可和推动,使集中在武汉的文艺界人士受到鼓舞,文化团体的组织开始超过武汉地域范围,造就了一种全国性的融合和团结。

4 月16 日,“武汉木刻人联谊会”在汉成立,推选马达、力群、刘建庵、黄铸夫、陈九、安林、卢鸿基、罗工柳等筹备组织全国性木刻人团体。5 月1 日,该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筹备会。

6 月12 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汉口花楼街洪益巷培心小学成立,到会者30 余人。会议通过了宣言、会章。选举力群、马达、李桦、赖少其、陈九、安林、卢鸿基、罗工柳、刘建庵、黄铸夫、胡一川、江丰、沃渣、陈铁耕、温涛、新波、陈烟桥、野夫、罗清祯、张望、鄙中铁21 人为理事,推选马达(负责总务)、力群(负责研究)、卢鸿基(负责展览)、刘建庵(负责组织)、陈丸(负责出版)为常务理事。该会会员包括全国木刻家101 人。

6 月12 日,“中华全国漫画界抗敌协会”于汉口成立,选举叶浅予、张光宇、高龙生、丁聪等为理事,并通过了会章。

在此前后,文化艺术界人士创设的全国性的文化艺术组织,计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木刻作者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漫画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摄影协会、全国歌咏协会、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星海歌咏队、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武汉合唱团、武汉业余歌咏团、武汉出版业抗敌工作团等。(www.xing528.com)

在这些全国性文化团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37 年12 月31 日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938 年1 月29 日成立的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和1938 年3 月27 日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7 年12 月31 日上午,“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光明大戏院(原兰陵路中南剧场)召开了成立大会。这是由原上海全国戏剧界救亡协会改组的戏剧界的统一战线组织,参加的剧种有:话剧、评剧楚剧、汉剧,川剧、陕西梆子、河南梆子、演戏、桂戏、粤戏、蹦蹦戏以及杂艺(京韵大鼓、梨花大鼓、相声、金钱板、戏法、武术等),参加的人员包括演员、导演、编剧、其他舞台工作人员。大会通过议案,选出99 人任理事。并决定每年10 月10 日为戏剧节(1943 年改每年2 月15 日为戏剧节)[8]

1938 年1 月29 日下午4 时,在汉口普海春举行“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的成立大会,推定夏衍、张道灌、方治、罗刚、郑用之、万籁鸣、阳翰笙、唐纳、马彦祥、应云卫、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71 人为理事。协会发表宣言,号召电影工作者担负起抗战所赋给的任务,造就一个时代的电影事业,并于3 月31 日创立会刊《抗战电影》。

与此同时,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会集武汉,在周恩来、阳翰笙、史东山等人的组织和推动下,成立了中国电影制片厂。1938 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汉口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等抗战影片[9]国民政府还在武汉设立“汉口摄影场”,拍摄了一些较好的新闻纪录片,其中的《抗战特辑》二集,对八路军平型关战役作了记录。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1938 年1 月,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阳翰笙鉴于武汉的文艺界人才汇聚,十分活跃,提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界救亡团体,其目的在于“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将士用他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寇敌,争取胜利”[10]。并推举茅盾老舍等14 人组成临时筹备会。

图8-3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与会代表合影

经过近3 个月的筹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 年3 月27 日在汉口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大会选出了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邵力子、冯玉祥、田汉等45 人为理事,蔡元培宋庆龄于右任、周恩来等为名誉理事。随后推定老舍、郁达夫、王平陵等15 人为常务理事,老舍、华林为总务部正、副主任。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是一次比戏剧界协会组织更为广泛的全国性文艺界力量的整合。它将“一切从事于文学艺术工作者,无论是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批评家、文艺史工作者、各种艺术部门的作家与从业人员,乃至于大多数新闻记者、杂志编辑、教育家、宗教家等等,不分派别,不分阶层,不分新旧,都一致地团结起来”[11],促成了文艺界人士空前广泛的联合,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界的抗日救亡活动。郭沫若评价为,“这是文艺家们的大团结,这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空前的现象”[12]。《新华日报》为此发表专论,指出:“这是一个中国文艺史上的盛举,值得我们来欢欣鼓舞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