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文化简史:租界对城市影响!

武汉文化简史:租界对城市影响!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租界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空间在近代武汉城市文化的转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影响甚至推动了武汉城市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先进的现代工业技术孕育出先进的物质文明,使租界成为所在城市现代都市生活的发源地。开通风气、传播新知、启蒙思想,这是租界里的新式学校所产生的显著社会文化功效,这种功效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对汉口的传统教育体制、进而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武汉文化简史:租界对城市影响!

租界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空间在近代武汉城市文化的转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影响甚至推动了武汉城市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嬗变。

租界是列强按照该国城市的样式建设起来的现代城市社区,它的都市景观和生活风貌都透着现代时尚的气息。与中国传统城市生活相比,租界在道路建设、城市规划、生活设施和商业设施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印刻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痕迹,租界当局将该国的新技术、新风尚在第一时间里就运用到租界里,使租界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与现代潮流的同步。先进的现代工业技术孕育出先进的物质文明,使租界成为所在城市现代都市生活的发源地。

不必说现代的街道、市政设施、城市供电供水、邮政电报电话等,更重要的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生活、大众传媒等。

作为公共舆论的重要载体,报纸、杂志的创办与普及既是现代市民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大特色。汉口的现代报纸传媒业也发轫于租界。

图6-14 1863 年建的俄商顺丰砖茶厂

汉口开埠以后,大批外国传教士、商人、外交人员,以及身份不一的浪人来到汉口,这些来自不同国家、身份各异的外侨为了传播信息、交流商情,便有了创办报纸的要求。1866 年1 月6 日,武汉第一张现代报纸《汉口时报》(英文)在英租界创刊发行。1874 年后,英国人相继创办了多份报纸,如《汉皋新闻》(1874 年)、《开风报》(1875 年)、《新民报》(1880 年)、《字林西报》(英文,1893 年)、《自由西报》(英文,1893 年)、《汉口小报》、《汉报》、《楚报》(英文,1904 年)等。

继之,德、日等国在汉的领事机构、商人团体以及教会组织竞相效仿,创办了各类报纸期刊,诸如《谈道新编》(月刊)、《昭文日报》、《武汉近事编》(周刊)、《益文月刊》、《中国传教士》(季刊)、《普通文报》(月刊)、《中国教会报》、《汉口日报》、《湖广月报》、《华文评论》(季刊)等,总计不下三四十种。在20 世纪以前的三四十年间,汉口的报纸期刊,几乎全在租界。[27]

在租界里,除了外国人创办的报纸期刊,中国人创办的报刊也呈迅猛发展之势。1873 年,第一张华人办的报纸《昭文日报》由艾小梅创办。1893 年赣商周菘甫创办了《汉报》。此后,华人报刊数量和种类远远超过了洋人所办的报纸。除报纸、杂志,租界还设有外埠报纸的分销机构。

民国初年,汉口有民办报纸32 种,报社报馆大多设在租界,这些报纸由具有不同政治背景的党派或团体主办,租界的特殊环境,为这些报刊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这些报纸“言华界所不能言”“讲华界不能讲”,表述民情,传达民意,介绍新潮,倡言革命,充分发挥了“公共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特殊功能。

现代都市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人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整合到社会组织之中,专业化、职能化的社会组织与人们的生活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医院、学校、各类专业社团的大量出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租界作为一个现代城市社区,医院、学校等专业化组织较为发达。

现代医院在汉口的出现源于外国传教士在武汉地区的传教活动,早在租界辟建以前就已经出现。最早的一家医院就是由英国基督教循道会医生史密斯于1864 年在汉正街的金庭公店创办,称为“危斯里会医院”,后定名为普爱医院。接着,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教士杨格非1866 年在花楼街居巷创办仁济医院。租界设立以后,教会医院及普通医院相继在租界建立起来,意大利天主教汉口主教江成德1880 年在汉口英租界开办天主堂医院。1911 年前后,汉口租界共有外国医院3 所,有病床300 余张,医务人员百余名。[28]1912 年,英、法、德、俄、美等国在俄租界的阿列色耶夫街(今黎黄陂路)建成万国医院。除此之外,华人也在租界开设医院,主要是平汉铁路汉口医院、汉口红十字会医院。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私立医院和诊所。至抗战前夕,武汉三镇的教会医院和外国人开办的普通医院共有12 家,设在租界里的则有万国医院、天主堂医院、同仁医院等。这些医院在医治病患的同时,也传播了现代西医西药知识,培育了一大批中国的医护人员。

图6-15 1895 年汉口天主堂医院

汉口开埠以后,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汉口。为便于传教和为外国洋行、公司、银行培养精通英语并具有一定西学知识的华人,各教会先后在汉口、武昌创办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学校。

1871 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武昌创办文书院,首开西方教会在汉办学之先河。

此后,天主教、基督教各传教组织先后在武汉地区创办了小学、中学大学,共计40 余所,其中有13 所位于汉口租界内。大学有位于法租界的明德大学,中学有圣罗以女子中学、懿训女子中学和法汉中学,小学有新光小学、三育小学、法汉小学、望德小学、圣玛利亚学校、安多小学等。[29]此外,在租界里还有私立和公立的中小学多所。

应该说,租界是武汉地区近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发源地,汉口租界里的学校,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不论是教会办的,还是私立的,它们在教育目标的设定、学生的招收、课程的设计、班级的编排、年级的划分、教材的编撰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引进或“移植”了近代西方的学校制度,从而与中国传统的学制形成了本质的区别。

譬如在招收学生时,打破了传统的身份限制,既有官宦子弟、富家子弟,也有大量贫民子弟;既有男生,也有女生。在课程设置上,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科为基础,划分科目,确定课程。打破中国传统书院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的窠臼。还有体育课、音乐课的设置都是传统教育体制中闻所未闻的事情。凡此种种,都使租界成为一个充分展示现代教育风格的先进之区。

不可否认,租界里的学校、特别是教会学校带有明显的宗教目的和殖民诉求,这在它们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有反映,然而,这些教会学校或私立学校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却与它的创办者——教会或租界当局的初衷相去甚远。开通风气、传播新知、启蒙思想,这是租界里的新式学校所产生的显著社会文化功效,这种功效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对汉口的传统教育体制、进而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体育是现代闲暇生活的重要形式,在汉口租界中,休闲体育运动、竞技体育运动以及博彩体育活动都得到了全面的开展。这些体育活动最初只在洋人之间进行,渐渐由教会学校在整个租界社会推广开来,又由租界逐步影响到武汉三镇。

20 世纪初,汉口五国租界兴建了一批体育活动场馆,如保龄球馆、手球馆、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租界内的体育场馆多属于休闲类运动,如马道子、俱乐部(又称波罗馆)、法国靶场、弹子房、游泳池、滑冰场、摔跤馆等。由于租界空间局促,大型体育场馆无法建设,于是租界当局就在界外的“飞地”兴建了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如西商跑马场、德国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租界内外的教会学校如博学、博文、文华、法汉、圣罗以、圣若瑟、辅德、青年会中学等都设立了体育课程,建设了一批体育场馆,田径、球类等竞赛性体育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开展。[30]

租界以异域的、现代的文化风貌为驳杂多元的武汉城市文化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调。

【注释】

[1]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1096 ~1097 页。

[2]黄逸飞:《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161 页。

[3]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37 页。(www.xing528.com)

[4]武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武汉工商经济史料》第一辑,1983 年内部发行,第4 页。

[5]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299 页。

[6]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7]武汉书业公会:《汉口指南》,1920 年版,第276 页。

[8]《海关十年报告》,香港天马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3 年版。

[9]《海关十年报告》,香港天马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3 年版。

[10][美]詹姆斯·贝特兰:《华北前线》,新华出版社1986 年版,第291 页。

[11]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57 年版,第3 页。

[12]徐明庭:《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13]杨振华:《夏口县志》第7 册,武汉地方志办公室1982 年版,第3 页。

[14]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武汉出版社2006 年版,第166 页。

[15]徐焕斗:《汉口小志·风俗志》,商务印书馆1915 年版。

[16]徐焕斗:《汉口小志·风俗志》,商务印书馆1915 年版。

[17]李珠、皮明庥:《武汉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0 年版,第199 页。

[18]李珠、皮明庥:《武汉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0 年版,第199 页。

[19]此表所列数据来源于《武汉教育志》《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其中长沙和南昌的生均经费为1909 年湖南和江西全省生均经费数据。

[20]此表所列数据均来源于《武汉市志·教育志》《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不包括幼稚教育人数。

[21]数据来源于《武汉市志·教育志》《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湖湘文化通论》《江西近代初等教育发展概略》《江西近代中等教育发展概观》《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其中长沙的数据是1909 年统计所得,含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各地均不包括幼稚教育人数。

[22]《教育杂志》第1 卷第10 期,第20 ~21 页。

[23]张春霆:《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 年版,第17 页。

[24][德]王安娜著,李良健、李布贤校译:《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年版,第200 页。

[25]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26]薛理勇:《旧上海租界史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年版,第185 页。

[27]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新闻出版志》上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 页。

[28]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2005 年版,第302 页。

[29]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2005 年版,第289 页。

[30]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2005 年版,第345 ~347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