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是湖北地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之一,是以荆楚地区为背景,以武汉及其周边城市圈为中心的一种区域性绣种。汉绣自诞生起不断发展,融汇了各地不同刺绣流派的特点,逐渐形成一种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针法与“四大名绣”相异且富有地方艺术特色的绣种,以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的特点,在中国绣林中自成一格。
汉绣主要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汉绣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名之曰“齐针”。绣品多从外围起绣,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除“齐针”的基本针法外,汉绣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针法,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在绣业中独树一帜。
汉绣的针法和式样受到了汉口商业文化的直接影响。明清时期繁华的商业生活,刺激了人们的牟利欲望,产生了趋利的市民心态,这是商业生活的必然产物,是商业社会中人的正常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汉口市井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落俗的审美情趣。当时的人们在行业选择上,主要追求金钱利润;婚嫁生活上,更看重财富。而在绣品选择上,也更加地注重强烈的视觉冲击,追求色彩的艳丽、浓烈,绣品常用高明度的正五色绣线在深色绣底上绣制图案纹样,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因而在汉绣中形成了很少使用浅色而多用重色作底的习惯。汉绣艺术在它的实践中,用浓艳的色彩迎合了商业环境下汉口市民的某种心态。虽然落入俗套,但是却营造了一种热烈张扬的氛围,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域性绣种的艺术特色。
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类:作为生活用品的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清末时期,绣铺多开于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等地,当时还成立了一个绣局,就是专门管理汉绣的一个机构,这些(汉绣)店铺都集中在汉口,就是万寿宫一带,据资料记载共有32 家,所以当时武汉形成了一个有名的绣花街,绣工大概有2000 多人,将汉绣发展推至鼎盛时期。
书画装裱是我国一门古老的美术工艺。据历史记载,书画装裱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已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装裱技艺有较大的发展,至唐宋时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宋代的“宣和裱”就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装裱工艺。明清两代的五百年间,装裱技艺已从宫廷延之于民间,“中堂画”“条幅”等形式也相继出现,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后,讲求笔情墨趣,装裱趋向清雅,故风格朴实简易。(www.xing528.com)
武汉装裱源于何时已无可稽查。然而宋朝居襄阳的名家米芾在其所著《画史》一书中,对装裱技术曾有过专文阐述,而米家父子都精通装裱,在自家收藏的书画作品中,他们共同创造了“横批”,以及驰名的“宣和装”与独具匠心的“鱼鳞装”,把当时的装裱技艺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可以设想,武汉的装裱在宋朝或更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宋代装裱风格,在现代装裱工艺中仍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直至清代,武汉装裱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据相关资料和当年老裱画技师的口述,清光绪年间到民国初(约1890 年到1919 年)武昌已出现了“米家船”“墨香宝”“翰墨林”“刘春华”“群林阁”“文藻斋”“容春如”“会文堂”“松华楼”等裱画店,汉口亦有“老云林阁”“肖古香”“魏炳南”等数家裱画店,其中“米家船”和“魏炳南”两家的苏式装裱尤为出众。到20 世纪30 年代武汉三镇的裱画已经发展到140 余家,多为散居大街小巷的民间艺人。那时武汉的装裱行业分为做白货(裱书画)的武昌帮和做红货(裱对联)的汉口帮。武昌帮行会馆在武昌北城阁位于平湖门附近,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做雷公会。汉帮会馆称云林公所,位于长堤街附近,每年清明即为会期。
武汉近代装裱技艺以胡宗海为代表,胡宗海又名胡海清,投师前因以叫卖糕点为主,反以诨名“鸡蛋糕”传世。光绪年间胡宗海学成于“米家船”裱画店,不仅学会装裱各种字画,并擅长仿旧和揭裱残卷旧字画。1908 年左右胡宗海于武昌横街自设裱画店,取名“宝晋斋”。以技艺精湛取信于市,生意兴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书画亦多由该店装裱。民国后又于汉口坤厚里和华清街设店,著名书画收藏家徐行可等亦为“宝晋斋”之常客。胡宗海裱画数十年,门徒众多,如胡茂清、赵书卿、陈国华、胡炳炎、肖雨亭、赵庆余等人,俱为近代裱画行业的出类拔萃者。
汉裱用料讲究、取材广泛、装裱样式新颖丰富,发展到晚清、民国初年,已具备与京裱、苏裱并驾齐驱的态势。其根据湖北画家的创作特点,通过装裱所用的绫色调组合和款式变化,形成独特的风格,继承了历代宫廷和民间裱画的多种形式,在风格和技法上吸取京裱的古典、苏裱的淡雅,结合现代画的要求加以提高和创新,在选材、浆料、画头、色彩、形式等方面均扬自身之长,这种独到的装裱组合,使款式、画面、内容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汉派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