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地方史志编修:湖广和湖北两类编撰对象,明清时期多本问世

武汉地方史志编修:湖广和湖北两类编撰对象,明清时期多本问世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武昌取代荆州、襄阳成为湖广教育文化中心,湖北、武汉地方史志编修蔚然成风,诗文、笔记亦有名篇问世。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的地方史志编修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以湖广地区或湖北省为编撰对象,如《湖广图经志》《湖广通志》《湖北通志》等,另一类则主要是以武汉为编撰对象,如《武昌府志》《汉阳府志》等。明清两代,武汉作为湖广区域行政中心及湖北省城所在,编纂了多本有关湖广地区和湖北省的地方史志。

武汉地方史志编修:湖广和湖北两类编撰对象,明清时期多本问世

随着武昌取代荆州、襄阳成为湖广教育文化中心,湖北、武汉地方史志编修蔚然成风,诗文、笔记亦有名篇问世。本土学人如郭正域、洪良品、陈诗、杨守敬等都做出了贡献,外籍旅汉人士,如章学诚、范锴、胡凤丹等也卓有建树。

明清编修地方史志之风大盛。湖北、武汉之有地方志,肇始明代。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的地方史志编修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以湖广地区或湖北省为编撰对象,如《湖广图经志》《湖广通志》《湖北通志》等,另一类则主要是以武汉为编撰对象,如《武昌府志》《汉阳府志》等。

明清两代,武汉作为湖广区域行政中心及湖北省城所在,编纂了多本有关湖广地区和湖北省的地方史志。明正德、嘉靖间,修成第一部大型《湖广图经志》,之后在明清间又相继修成《湖广通志》《湖广总志》多种。《湖广图经志》有20 卷,明正德嘉靖间由吴东湖、周来轩编修。明嘉靖元年(1522 年)由薛纲修纂、吴廷举续修的《湖广通志》亦是20 卷。明万历四年(1576 年)徐学谟主持修纂了98 卷的《湖广总志》。到了清代,此类志书的修纂同样是不绝如缕。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徐国相、宫梦仁、姚淳焘修纂80 卷《湖广通志》。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迈柱、夏力恕、柯煌等人亦修纂了120 卷的《湖广通志》。到了嘉庆九年(1804 年),吴熊光、陈诗等编纂了100 卷的《湖北通志》。此外,清代章学诚还有《湖北通志》未成稿一卷,检存稿四卷。杨守敬编纂有《湖北通志》,不分卷,仅存三册。洪良品编纂有《湖北通志志年》36 卷。在如此众多的志书中,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章学诚主持编纂的《湖北通志》。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生于清乾隆三年(1738 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其父名镳,乾隆八年(1743 年)进士,乾隆十六年(1751 年)任湖北应城知县,章学诚随父至应城,时年十四岁。自此之后,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及其方志学理论与实践都和湖北结下了不解之缘。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仲冬,经周震荣介绍,章学诚至河南见巡抚毕沅,欲借其力编《史籍考》。毕沅待章学诚颇厚,第二年遂开局编《史籍考》,由章主持其事。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秋,毕沅升任湖广总督。年底,章学诚到武昌督署投毕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六月,毕沅在武昌水陆街择一公馆,出其经训堂藏书二十万卷,让章学诚编书。此年毕沅编《续通鉴》,章襄助其事,并继续编《史籍考》。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章学诚修《麻城县志》,次年受任编《湖北通志》。此后几年中,他还修有《常德府志》《荆州府志》。

《湖北通志》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脱稿。三月中,乾隆巡幸天津,毕沅入勤,由湖北巡抚惠龄(蒙古正白旗人)主其事。惠龄不喜章学诚之文,其他谗毁章氏者也甚众。校对员陈熷乘机大驳《通志》全书之不当,以为宜重修。惠龄赞赏其议。及毕沅回省,令章学诚答复陈议,章著有《驳陈熷议》一卷,《辨例》一卷。不久,毕沅因湖北白莲教案降补山东巡抚,章学诚也离湖北。湖北志稿终为陈熷所驳,呈尚书处二册也被人删削,面目全非。《湖北通志》竟为流俗所阻,不行于世。直至一百二十多年后吴兴刘承干刻印《章氏遗书》,残存的《湖北通志》检存稿、未成稿才收入其中。据此两稿,我们可以看出,章学诚所修《湖北通志》力破旧俗,别出心裁,创造了省志新的义例。在体例上,《湖北通志》以本志、掌故、文征本“三家之学”,立为“方志三书”,此为主;又“编考据轶事琐语异闻别为丛谈四卷……附于三家之后,不以累经”,此为次。章学诚所主修的《湖北通志》,梁启超曾誉之为“史界独有千古之作品,不独方志之圣而已”[22]。金毓黻先生撰《中国史学史》,对章学诚史学有更全面的评价。其论曰:“章氏之于方志,不仅坐而言之已也,如所撰和州、亳州永清、天门诸志及《湖北通志》,皆能以其义例,实现于著述之中,可谓能实践其言矣。又有进于此者,章氏所撰诸志,纪传表考……诸体略备,一如正史,以树方志为史之规……章氏所建立之方志学,具有别识通裁成一家之言。”[23]

除了湖广地区志书及湖北省志书之外,明清时期武昌、汉阳两府所修志书亦不在少数。明清两代,武昌城作为省、府、县三级治所,产生过许多种方志,《湖广武昌府志》是清康熙年间武昌府唯一一部府志。该志“资料翔实,书中山川民俗、田赋、人物等志中有关近日武汉辖区事颇多,可为考武汉史者研究”。它还如实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实际状况,价值较高;有些资料,涉及历史上的重要题材,更显难得。如反映武昌城经济繁荣的史料方面,《田赋志》所载当时税款中有“田房、当、铁、茶、酒、牙帖、盐帖”等,见证了当时市场发达、行业众多的场景;《兵事志》述及左良玉掠武昌城三昼夜,足见武昌已是三楚财富的集中地。全书共26 目,12 卷,由时任武昌府知府裴天锡主持修纂。

汉阳在明清两朝编修了府、县志和地方小志十几部志书,其《汉阳府志》共有5 部,府志中最早的明宣德《汉阳府志》已佚,现存嘉靖、万历、康熙、乾隆4 部《汉阳府志》,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资料。(www.xing528.com)

图5-10 明万历汉阳府志校注

万历《汉阳府志》在明清汉阳府志中有承上启下之功。该志体例和观点,有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全书有19 处“某某曰”的议论文字,指陈时事制度之利弊得失,颇多精言。比如,有人认为由于经济上的联系,黄陂县和孝感县应归属汉阳府管辖,清康熙时果然实现。其中提到“孝感、黄陂去伊(指承天府——安陆府)府治三百里,界汉阳仅数十里,士民称便,兼以汉口黄陂街大率黄、孝人也。……今黄孝田属汉阳士民者居半”,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汉口城市圈已经有了雏形;同时,汉口黄陂街也在400 年前名震遐迩,并首次登录于史志之中。

乾隆《汉阳府志》是“康乾盛世”的志书佳作,翔实载述了清朝乾隆年间汉阳府(包括汉阳、汉川、黄陂和孝感四县)境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等各方面情况,收录了《汉阳北极地图考》《汉口北明旧碑记》《王公堤记》等许多珍贵的资料。清乾隆《汉阳府志》共有50 卷,分为6 类,一是天文,二是地理,三是礼仪,四是经济,五是人物,六是文化。清乾隆《汉阳府志》在分类序次方面颇具特色,其凡例载:“如分野、极度,固是天官本类,而五行变异,亦天之垂象,以示吉凶,故亦附于天官;地以博而职载,故日地舆。今志汉阳,必先明汉阳经界,而后可考上下古今之事,故先疆域而后沿革。又次城池、公署,而先于山川者,辨方定位,以建民极。民极建而后可察山川,相形势,著关隘、津梁、乡里、村镇、堤防、风俗、古迹,以见古今区画之是非损益,以示将来也。建城设险,而兵防在焉。羽书传命,置邮为先,故驿递附之。列史诸志,必修礼乐,盖所纪者,一代所制之礼,所作之乐,以彰示典常。”清乾隆《汉阳府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当时汉阳府及所辖汉阳、汉川、黄陂、孝感四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夏口县、汉阳县、江夏县、黄陂县等志书亦不在少数,有《汉阳县志》9 种,《江夏县志》6 种,《黄陂县志》3 种,《夏口县志》《汉口小志》各1 种。还有《黄鹄山志》《大别山志》《灵泉山志》《宝通寺志》《长春观志》《沙湖志》《鹦鹉洲志》《汉口紫阳书院志》等专志十多种。与志书相媲美的还有辑录湖北历史文献和散失旧文的《湖北旧闻录》。此书由陈诗编纂,凡46 卷,为类书。编者以十年之功,从各种典年第籍中辑出有关湖北之史事,按全省各府、州、县进行编次,举凡地理、建制、山川、文献、名胜、人物靡不收录,为研究湖北历史重要的工具书。陈诗另著《江汉书院志》《湖北金石存侠考》《湖北方域志》等多种。

值得注意的是流寓武汉三镇的各方才俊,无不关心武昌大区域行政中心、文教中心地位的提升和汉口作为中国四大名镇的崛起,流寓武汉三镇的官宦、商家、文人学士不乏博学多才之士,为武汉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种流寓集结、转客为主的现象,是武汉作为移民城市的反映,也是武汉巨大的文化吸纳功能的表现。

胡凤丹(1828—1889),字月樵,浙江永康人(今属浙江金华)。清末著名的刻书家和藏书家。咸丰六年(1856 年),胡凤丹以贡生官兵员外郎同治五年(1866 年)出任湖北候补道。次年主持湖北崇文书局。光绪三年(1877 年)归田。湖北崇文书局,共刻书300 多种。胡凤丹共刻书237 种,其所编《大别山志》《黄鹄山志》《鹦鹉洲小志》享誉江城。由于搜罗较全,考证亦精,后世研究地方志学者多有沿用。如对江夏鹦鹉洲消失和汉阳鹦鹉洲来历,基本采用了胡凤丹的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