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府城汉阳:一个迷人的历史古城

府城汉阳:一个迷人的历史古城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在明城的基础上又先后重修了四次,大体确定了近代汉阳城的基本轮廓。清代的显正街、西大街店铺林立,行人如织,是汉阳城最热闹的街市。汉阳环城皆有堤,杨柳堤、拦江堤、月湖堤、腰路堤等,许多堤防后来改为街道,构成汉阳独有的堤街合一的市区景观。琴台与月湖相映生辉,使古城汉阳享有了“知音故里”的雅号,在“高山流水”悠扬旋律的映衬下,汉阳显得分外迷人。

府城汉阳:一个迷人的历史古城

汉阳城在明代曾两次翻修,形成周长3 千米的砖石城垣。清代在明城的基础上又先后重修了四次,大体确定了近代汉阳城的基本轮廓。清代汉阳城既是府城,也是县城,城北集中了府署、县衙,以及司、粮厅、刑厅、照磨所等各级行政机构。城西分布着府学、县学,城东则是武昌道分司署及城隍庙。

明中后期,今南岸嘴一带的崇信坊最为繁华,商船四集、货物纷华。终日橹声嘈杂、车水马龙。居民人数也与日俱增,鼎盛时期建有大街小巷约40 条,人口近8000 户。史书上记载这里“万船千艘,衔尾络衔,被岸几里许”。当时一些文人游览至此,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登大别,睇晴川,一望龟蛇相对,山川绣,人烟磷集,洵洋洋大观也。”最初的汉口巡检司也设在这里。

然而,崇信坊背靠龟山,地盘并不开阔,发展前景远不如修堤障水以后地势平坦的水口北岸。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又遭受了一次大火的浩劫,繁华的街市尽成瓦砾,从此一蹶不振。清朝康熙年间汉口巡检司由水口南岸崇信坊迁到了水口北岸,以后,崇信坊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汉阳的商业中心也转到了城西南一带。后来,城西南一带出现了第一条用青石和麻石铺筑的石板路——显正街和南城巷,它取代崇信坊成为汉阳城的商业中心。

清代的显正街、西大街店铺林立,行人如织,是汉阳城最热闹的街市。汉阳环城皆有堤,杨柳堤、拦江堤、月湖堤、腰路堤等,许多堤防后来改为街道,构成汉阳独有的堤街合一的市区景观。清雍正年间,从龟山尾至汉水南岸修建了郭公堤,把月湖隔成东西两半,后来也逐渐形成街道。堤防街道的修建带动了城区商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汉阳城垣偏小,但古朴典雅,且堤街合一,加之襟江带湖,形成山环水绕、云水相映的别致风韵。与一河之隔的汉口相比,这里宁静而悠闲,它既是汉阳等地乡民进入汉口的孔道,也是汉镇市民冶游休闲的理想去处。这里风光旖旎,景点众多。尤以月湖十景、琴台、归元寺等景点最为著名。

(www.xing528.com)

图5-6 古汉阳堤防图

月湖古称卻月湖,因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而形成。东汉时这里建有卻月城,故名。月湖波光粼粼,风景秀丽,清代形成八大景点:柳映长堤、板桥花影、古楼钟韵、宵市灯光、荷风曲溆、琴台残月、梵寺朝晖、古洞仙踪,成为市民们争相往游的佳所。汉阳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随处可见,禹功矶上的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五年至八年(1526—1529 年),为当时的汉阳知府范之箴修葺禹稷行宫时建造,此后在万历元年(1573 年)年间重加修缮。清代,晴川阁屡毁屡建,愈加绚丽,尤其是清初名士毛会建登衡山,重刊“禹碑”,并植松柏于晴川阁周围,使楼台树木相映成趣,别具特色,一时游人如织,成为“四方冠盖所必至”的地方。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原址在今蔡甸区。明代移建于今址,后毁于战火。清嘉庆初年,毕沅任湖广总督,他为人风雅、嗜好文事,有感于春秋时期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于是在汉阳主持重修了古琴台。由当时的才子汪中代毕沅作《琴台之铭》,并附《伯牙事考》一文,因“文辞雅典”,被士人传诵一时。古琴台坐落于月湖之滨,湖因楼台而名,台因湖而秀。

琴台与月湖相映生辉,使古城汉阳享有了“知音故里”的雅号,在“高山流水”悠扬旋律的映衬下,汉阳显得分外迷人。

图5-7 汉阳周围的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