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官府基本上未在州(郡)县设立官学。唐及五代在少数地方出现了书院,但在武汉和湖北地区却鲜见。到了宋代,全国各州(郡)县地方的官学与私学教育空前发展,湖北各州、县设立官学的已超过30 所。官学的发展带动了私学的繁荣,尤其是两宋讲学之风渐盛,宋儒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争辩,书院逐渐兴起,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如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湖北书院共十所:东山书院(荆门)、义学书院(嘉鱼)、相山书院(咸宁)、南湖书院(鄂州)、东山书院(武汉)、公安书院(公安)、南阳书院(江陵)、河东书院(黄冈)、新溪书院(蒲圻)、南湖书院(仙桃)。宋代书院教育的勃兴是教育发展的重大特点,书院的主讲者往往是著名的学者,如朱熹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与揭示》,奉“讲明义理以修其身”为宗旨,建立了教学和管理制度,并受到其他书院的仿效与参考,且为尔后明清涌现的许多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南宋宁宗时,朱熹的女婿黄干被任命为汉阳知军。黄干学问渊博,此前他曾应邀到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讲学,甚至在竹林精舍还代替朱熹做“代即讲习”。黄干来到汉阳做知军,汉阳当时连起码的设防城垣都不具备,黄干在任期中,为汉阳与鄂州是“鄂汉唇齿,吴蜀咽喉”的战略地位而大声疾呼,为营建汉阳的城垣而奔走。不过,由于他本身是学者,还是重视兴学的。他在汉阳凤栖山后筑屋以馆四方之士,名曰凤栖山书院,这是武汉最早的书院。又在汉阳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四先生祠”,以传授理学精义,激励汉阳的学风,招揽四方学士。
北宋末至南宋,由于战争与兵乱的破坏,战乱后加上教育经费不足,有的书院被迫中途关闭,甚至与州府官学临时合并,或接受地方官员的赞助拨款,如孟珙就曾言“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士子有所教养”[16]。这两所书院的生员定额分别为140 人和120 人。南宋淳祐初年(1241—1245 年),孟珙又在鄂州扩建南阳书院,“时襄、汉受兵,士之流徙者聚于鄂”。公(孟珙)立学馆六十间以处之,括田租地利以养之,聘宾师、陈俎豆以教之。又肖祀先正诸葛武侯以表厉之,故名。有的书院则出现与官办州(军)学合并的趋势,如上述的武昌县(今鄂州市内)的南阳书院,在南宋中后期被合并与武昌县学及寿昌军学。蒲圻新溪书院建在新店市,系进士周登仕所建。新店市共有数百户人家,新溪书院成为他们的子弟读书的重要场所。(www.xing528.com)
宋代书院的办学按经费来源分类,可分为私办或半官办或官办三类,其学田与经费,则有私人捐赠、官府资助或官府拨给之不同。无论私办、半官办或官办书院,都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并以官府规定的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书院崇祀儒家先圣(孔子)、名贤(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以及宋代理学家周、张、程、朱等,注重道德修养,聘请教授、山长给学生讲学授业,提倡学术讨论;学院生员的人数在一百人上下。可以说,宋代书院是私学的高级学府,在一些地方则是官学的变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