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武汉市黄陂区北部30 千米处,有一座山,古时称为建明山,其山北部突兀挺拔,南部迤逦浑圆,状若仰天怒吼的狮子,又称为青狮岭。相传,汉代木兰将军就出生在建明山北10 余里的双龙镇一户军吏家庭。其父久无子嗣,至花甲之年,膝下仍无一男半女,故经常登山拜佛求子,后得一女,取名木兰。木兰18 岁时,边关有警,匈奴入侵,父亲年迈不能应召出征。木兰于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边关十二载,“扫灭羌胡,功悬日月”,被朝廷封为将军。木兰淡泊名利,辞封归故里,后终老闺阁,葬于建明山北面的将军凹。据传,木兰将军墓葬处立有碑碣,建有祠庙,乡人世代祭祀。
木兰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中称:“木兰不知名。”[14]《木兰辞》用300 余字、以五言为主的长诗格调,简洁、明快地描写木兰故事的全过程,是木兰故事最初的文本,也是后世木兰文化流传的张本。
对于木兰的姓氏,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姓花,一说姓朱,一说姓魏,莫衷一是。除了《古今乐录》,南朝梁人祖冲之《述异记》、唐人李亢《独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而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中却说:“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15]至于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加准确,学界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除了《木兰辞》,河北完县(今顺平县)木兰祠中的石碑《汉孝烈将军记》记载的木兰的故事也十分详细。此石碑立于元代至顺三年(1332 年)四月,碑文曰:“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自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中凡十二年,屡立功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乡里,侍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此石碑明确记载木兰生活在汉文帝时代,故事基本情节不脱于《木兰辞》,应是据此改编而来。(www.xing528.com)
同样立于元代的河南商丘木兰祠石碑《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也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鞯藁,操戈跃马,驰神攻苦,钝锉戎阵,胆气不衰,人莫窥非男也。历年一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亲。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妆。举皆惊骇,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所述完志以谓古完庙貌凡五比岁毁其一。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郭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祭乃。”此石碑所载木兰故事不同于完县木兰祠中的石碑,它还记载了木兰被皇帝逼婚以及自尽的故事,给整个木兰故事平添了一份悲剧色彩。
除了文学作品和后人纪念石碑的记载外,地方志上也有很多类似的记载,进一步佐证了木兰故事的真实性。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及清同治十年(1871 年)的《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今黄陂)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儿时状貌端凝,不雅修饰……”汉文帝时会匈奴入侵,军书迭至,“寿甫苦于羸弱不堪远征,日夕忧虑。木兰……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妆,代父从征。”“一十二载,立功异域”,朝廷封她为将军。木兰不受朝禄,乞归故里,死后葬在黄陂木兰山北的将军庙下。《黄州府志》《湖北通志》《萍踪积小》《名胜志》均有记载。乡人为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墓前竖立“木兰将军之墓”的石碑,并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在山上建了木兰殿、木兰将军坊。
众多的历史文献皆表明木兰传说并非后人穿凿附会的,而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是一个深深扎根于民间的真实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