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文化简史:黄鹤楼的兴建沿革与影响

武汉文化简史:黄鹤楼的兴建沿革与影响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清一代黄鹤楼的建毁修葺,沧桑变故,也有一番“火经三发,工届八兴”的曲折经历。“火经三发”系指黄鹤楼在清代遭受过三次使楼体受到严重损毁的火灾。通观黄鹤楼历清一代的重建修葺史料,黄鹤楼在当时的影响和在官绅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已昭然可见。此次改建,黄鹤楼由前朝楼阁式的建筑形式变成了塔式建筑形式,这一改变使黄鹤楼以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形成了整个清代及今日黄鹤楼建筑的经典形象。

武汉文化简史:黄鹤楼的兴建沿革与影响

唐宋时期,鄂州蛇山一带形成了以头陀寺、黄鹤楼、南楼、北榭为代表的多个景点,黄鹤楼是其中地势最高、形制最为繁复的景点。当时鄂州的官绅士女在闲暇时节常常登临游玩,途经鄂州的迁客骚人、商贾游人更是以登临黄鹤楼为快事。

图3-1 清代雍正《湖广通志》中之黄鹤楼

可以肯定地说,黄鹤楼在唐代已是名扬海内,但它的兴建则可以溯自五六百年前的东汉末,开始它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军事瞭望台,然而,一经建成,它就与江城形影相伴,虽历经战火损毁,屡毁屡建,但始终矗立江畔,楼阁的规制日渐宏大,结构形态日渐富丽堂皇,最终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征战频仍,位居内陆腹地的武汉地区的战略价值逐渐凸显,成为各路诸侯角逐争夺的焦点。在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占据湖北的一部分,夏口因位于三国鼎立的接合部而受到三方的关注。吴主孙权为扼守战略要地,于吴黄武二年(223 年)在黄鹄山依山据险修筑了军事城堡——夏口古城,并派孙氏宗室及亲信率重兵镇守。其时,黄鹤楼作为城西南角的瞭望哨楼与夏口古城同时诞生。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了这个史实。三国时黄鹤楼的形制、规模今已无籍可考,但其建楼年月、坐落方位及在夏口城中的军事瞭望哨楼地位均有定说。此时登楼者皆为披坚执锐的东吴将士,“城为战守,楼为瞭望”。战争年代的黄鹤楼恐怕尚不具备观赏游乐的功能,只是夏口古城众多军事设施中的一个。

魏晋隋唐时期:黄鹤楼由瞭望台向景观的转化

西晋灭吴后,夏口城一度成为沙羡县治所,有过短暂的和平期。随着流民起义和西晋的覆灭(316 年),中国重新陷入战乱,黄鹄矶上的黄鹤楼与夏口城堡再度成为各派地方势力争夺的战略目标。

梁朝萧子显撰《南齐书》第十五卷称:“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司部,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荆楚之势。”[4]似可证实黄鹤楼作为夏口城的哨楼仍然修筑在临江的黄鹄矶上,继续发挥战守瞭望的军事作用。

嗣后,初唐李延寿编纂的《南史·安成康王萧秀传》中载有一段史料:“夏口常为战地,积露骸骨,(萧)秀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5]事情发生在南朝武帝萧衍天监十三年(514 年),而萧秀是萧衍的异母兄弟,时任郢州刺史。由此推测,夏口城在梁朝仍为各派势力争夺的战略要地,而黄鹤楼在硝烟中依然存留。(www.xing528.com)

北齐天保六年(555 年),文宣帝高洋派兵南征郢州,夺得郢城(即夏口)并令部将慕容俨坐镇。南梁调江州刺史侯瑱率水陆大军反攻,封锁郢城达6 个月之久。北齐守将慕容俨“犹申令将士,信赏必罚,分甘同苦,死生以之”并“修缮城雉,多作大楼”[6],这次郢城城垣修整中黄鹤楼是否有变,不得而知。但事后南梁与北齐和解,郢城完璧归赵,黄鹤楼理当未遭毁圮。

隋统一全国后,改郢州为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郢城仍为鄂州州治所在地。隋朝三世而亡,唐高祖李渊继而统一全国。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鄂州及江夏隋军残部见大兵压境,知大势已去,开门降唐,全城生灵再度免遭涂炭,古郢城城垣及黄鹤楼可能因此得以保全。初唐仍承隋制,郢城改名鄂州城,继续作为鄂州州治地,渐次转化为“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港埠商镇,其城堡的军事作用渐趋削弱。

前朝曾代代增筑的古夏口、郢城城垣及临江负险的黄鹄矶、黄鹤楼逐渐成为官商行旅、文人墨客登高眺远、凭吊三国遗址、观赏大江东去、抒发离情别绪而“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绝佳去处。这是黄鹤楼从“军事楼”向“观赏楼”转化的重要时期。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黄鹤楼经历魏晋南北朝,在战火的洗礼中代代增筑,终于在唐代脱颖而出,由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演变为登临游乐的“观赏楼”,它的文化价值与影响也由此生发出来。

两宋至清代:黄鹤楼成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综考历代有关黄鹤楼的文献典籍可知,唐代黄鹤楼赫然高耸于蛇山之上,历五代延存至北宋,直至南宋年间见毁。是时宋金战事方殷,一代名楼毁于兵火,而偏安一隅的宋室于防御之不遑,对于斯楼的修复自难顾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在黄鹄矶上仅存黄鹤楼遗址之际,始建于晋、重修于宋元祐年间的南楼却取黄鹤楼而代之,很快声名远播,成为人们登临观景、游宴咏歌的另一胜景,南楼分担了黄鹤楼的文化观赏功能,黄鹄矶头两名楼,如双珠闪耀,洵为武汉文化史上一大奇观也。

据相关文献及地方文史研究者的考证,在元朝的近百年间,黄鹤楼依然没有得到修复,白云悠悠,晴川历历,唯有斯楼还湮没在历史的风雨中。据称明初曾修复过黄鹤楼,不过很快又毁于大火,至隆庆五年(1571 年)再次修复,并存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明末,在农民起义的战火中又被毁。

明代黄鹤楼已在前朝观赏楼的基础上强化了旅游功能。“楼后接楹屋数间。后石镜亭、涌月台、仙枣亭,观音阁当其前,阁畔黄鹄矶、吕公洞”[7],初步构筑起以黄鹤楼为中心的旅游景区格局。从杨基《雪中再登黄鹤楼》诗发出的感叹“但愿武昌连日雪,日日醉登黄鹤楼”可见,即使在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严冬,黄鹤楼也是时人向往的游乐胜地。

有清一代黄鹤楼的建毁修葺,沧桑变故,也有一番“火经三发,工届八兴”的曲折经历。

“火经三发”系指黄鹤楼在清代遭受过三次使楼体受到严重损毁的火灾。“工届八兴”系指清代对黄鹤楼的八次主要修葺(含重修)活动。这种屡毁屡修的行为非但没有减少人们对它的向往,反使黄鹤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神圣而奇妙。通观黄鹤楼历清一代的重建修葺史料,黄鹤楼在当时的影响和在官绅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已昭然可见。清顺治年间,黄鹤楼在明代楚藩敕书楼的基础上进行了移建和改建。此次改建,黄鹤楼由前朝楼阁式的建筑形式变成了塔式建筑形式,这一改变使黄鹤楼以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形成了整个清代及今日黄鹤楼建筑的经典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