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4600 ~4000 年的石家河文化遗址因最先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的石河镇而得名。石家河文化经过了长达六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向外传播,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文化区,总面积约20 万平方千米。石家河文化中心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中游,位于长江和汉水之间。研究石家河文化对我们探索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特别是探索武汉地区远古时代的稻作文化的基本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石家河文化由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已发现五十余处的遗址群。2015—2016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联合对石家河约3 平方千米的面积进行探测,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勘探显示,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域存在多重人工堆筑的大型城壕遗迹,为宏观上认识石家河遗址的布局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截至目前,考古学家已从石家河文化中发现了玉器、陶瓷、瓮棺葬和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这表明当时包括武汉在内的区域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考古工作者初步发掘的属石家河文化层的遗址主要有湖北天门石家河、谭家岭(二层),郧县青龙泉(上层),宜都红花套,松滋桂花树(二层),当阳季家湖(下层),江陵蔡台(中层)、张家山(四层),枝江关山庙(1C 层),房县七里河,宜昌向庙,随县西花园,通城尧家林(晚期),河南淅川下王岗(晚一期),湖南平江舵上坪,湘乡岱子坪,安乡划城岗(晚期)、杜家岗等。[12]
石家河文化中出土的玉器以小巧精致而闻名,其中,玉蝉、玉鹰、玉人头、玉虎头更是石家河文化中最为瞩目的精华部分。此类玉器虽然体积小巧,纹饰简洁,但做工巧妙,极具艺术性和历史研究价值。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在造型上富于变化。这些玉制的人头形象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造型:展翅飞翔的玉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玉虎头方头卷耳、生气勃勃,玉蝉栩栩如生。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而瓮棺内随葬的大量精美的玉石器及玉石料亦表明此时江汉地区的人们以玉器为财富。综观石家河文化遗址的文化成就,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石家河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的瓦解阶段。(www.xing528.com)
早期和中期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是土坑墓,瓮棺葬并不多见,且多被用于下葬早夭的儿童,但是在石家河文化的晚期却发现了大量的瓮棺葬。对于瓮棺葬的含义,李仰松先生指出:“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与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往往发现在瓮棺葬具上钻一个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说明人们当时已经有了灵魂信仰的观念。”[13]由此可以看出,瓮棺葬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能与原始社会关于转生的巫术有关。人类学对丧葬仪式的探讨表明,丧葬一方面是对死亡事件的处理,同时隐含了再生的意味。用瓮棺这种特殊形式的葬具来安葬,实际上是对再生的模拟和象征。[14]而在石家河文化中挖掘出来的陶塑个体小巧,有老虎、狮子、大象、鸡、鱼等动物以及人像,这些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的小塑像也具有祭祀的含义,体现了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地区人民的祭祀崇拜。
后石家河时期出现了大量精美玉器,其雕琢形态和成人瓮棺葬的埋葬方式无不体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因素。可以说,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家河文化之间,不是谱系的延续,而是谱系的巨变,意味着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和文化转型。而石家河文化面貌突变,大量出现龙山文化因素,专家认为当是与“禹伐三苗”有关。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血腥杀戮的战事在结束之后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在用武力征服了这片土地之后,夏朝的文明在此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在这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经过历史的洗礼,终于孕育出灿烂的文明花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