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是用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因此,句子体现的文化内涵比词语更广泛、更丰富。其实我们天天在说的“你吃了吗?”这句话,就有文化内涵,它其实已成为中国人之间的问候语。阿拉伯人的问候语“你好!”的实际意义并不是“你好!”而是“你像亲人一样来到我们身边,来到平坦的草原!”。游牧民族均为散居,不仅人口稀少,而且流动性大,在广阔的沙漠及绿洲中碰到一个人,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是十分令人高兴的。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们的生活环境大多是沙漠和荒山,平坦的草原自然是最美好的地方。阿拉伯语中“再见!”之意其实也是“一路平安!”。中国人要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时说“掌握主动权”,这是基于中国人对权的理解。阿拉伯人在这种时候则说“握住马缰绳”,对于马背上的民族来说,握住了马缰绳就是使自己处在了主动的地位。
从阿汉句子的词序差异,也可看出阿汉两种文化间思维模式的差异。阿拉伯人的思维是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内到外,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是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外到内。这在时间、地点、位置、组织关系等的表达顺序上均有大量例证。在句子中有多项定语逐个修饰时,亦是如此。
阿拉伯语是靠词形变化组句的,汉语则凭词序表述词在句中的作用及句子的意思。阿拉伯语句子的形合反映了阿拉伯人重细节分析及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强调形式和规则的制约的思维方式,汉语句子的意合则体现了汉语文化重整体综合,轻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强调的是“悟”。(www.xing528.com)
另外,在描述中,阿拉伯语往往是先表态,后叙事,叙原因、理由;而汉语则是先交代事情,说明原因、理由,然后再表态。这说明阿拉伯人是以主体为中心,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和态度,而我们汉民族则偏向主客体融合,即从客观出发,得出主观结论。早期的阿拉伯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永远只能以自己为中心。汉民族是农耕民族,讲天人合一,更注重宏观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