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数据背景下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成果

大数据背景下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政务处理网络平台框架政务处理网络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能够电子化处理的政务电子化处理,用信息技术打破地理空间分散和政府部门分立的障碍,实现信息明了、“一站式”受理、网络化流转、协同办公、一次性告知、及时反馈的城市管理模式。

大数据背景下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成果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生活中的物质实体和事件基本都可以快速实现数字化,数据传输速度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因此城市管理工作可以在已有的电子政务和“一站式”服务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构建统一的政务处理网络平台,提升政府服务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服务效率。政务处理网络平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个政务处理平台依托网络,采用信息化手段完成政务处理中文件的受理、流转、签章、结案和存档;二是通过这个平台把政府政务处理部门互联成网,形成“政联网”,加强政务处理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

1.政务处理网络平台构建的可能性

(1)物质技术基础: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推进,各级城市政府基本具备了信息化处理能力。首先,电脑、扫描设备、录音录像设备、监控设备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日常办公标准配备,可以较快地将政务文本数字化,同时硬件设备价格降低和逐步傻瓜化、智能化、自动化,城市居民可以快速实现物质实体和事件的数字化。其次,网络的普及,城市光网建设和新一代无线技术的发展普及提高了信息传输能力和效率,为实时政务处理提供了基础。再次,经过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各级政府基本已经建成了政府门户网站和一些专门业务处理网络平台,积累了政务网络处理的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第四,以分布式处理、云计算、云存储等为技术基础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存储能力、分析处理能力。

(2)公民知识能力基础:目前,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需的能力。我国已经把信息技术纳入到了教育体系之中,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已经在新生代接受教育的群体中普及。对于未能在校接受教育的年龄较大的公民,在社会的需求压力下可以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直接实践等方式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信息设备快速普及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生活在城市中的大部分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公民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公民也能部分或者全部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而这部分人正是我国目前政务处理的核心群体。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能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新生代公民将成为社会事务的主体。

2.政务处理网络平台框架

政务处理网络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能够电子化处理的政务电子化处理,用信息技术打破地理空间分散和政府部门分立的障碍,实现信息明了、“一站式”受理、网络化流转、协同办公、一次性告知、及时反馈的城市管理模式。

3.政务处理网络平台功能诊释

(1)提供多样化的咨询渠道和详细明了的信息:构建以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中心,以传统的电话、办公地点等为辅助的多样化的咨询渠道体系,在城市居民有政务需求时能够快速获得详细信息,并按照要求准备材料或者前往具体地点办理。在传统纸质时代,限于展现手段和具体需求差别较大等情况,政府部门提供的告知材料往往是高度概括的文本且用较专业化的语言呈现,一般居民往往难以理解,导致居民办事准备不足,而产生大量的重复上门。在大数据时代,以网络和移动网络平台为中心的信息告知,要实现表现形式多样化、亲民化,内容清晰明了。具体来说要实现个性化告知、通俗化告知和详细化告知。

①个性化告知。利用政务处理网络平台的信息输出系统,以背景问答形式了解居民详细情况,后台分析提取该事项和个人背景下需要准备的材料,以清单的形式将所需材料展示给居民。

②通俗化告知。语言表现上以口语化形式展示,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让受众能够很好地理解。告知方式上通过以清单式的表格、漫画、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形式。

③详细化告知。主要是在告知内容上做到详细,对涉及多部门、多流程的事项,居民只要进入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流程就能够详细获知该事项还涉及到哪些流程和部门及其对应的需要准备的材料,及其该到何处去准备这些材料等信息。(www.xing528.com)

(2)提供线上线下两种受理渠道:针对必须提交材料又不能当场办结的政务事项可以提供线上线下两种受理渠道,这两种渠道都要以提供详细明了的信息清单为前提。线下渠道主要依托现有的政府部门接待点、政务中心、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渠道。线上渠道则利用政务处理网络平台的信息收集系统提供在线受理平台,居民只需在网络上按步骤提交材料即可。受理后生成统一的受理号,居民可以凭受理号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平台查询受理进度。

(3)提供政务协同处理:线下受理后尽量实现受理材料数字化,数字化后的受理材料通过政务处理网络平台流转。某一政务需要多个部门受理时,各部门将同时收到政务处理网络平台流转来的原始材料,同时启动政务处理预备。对于需要严格按先后顺序处理的政务,第一部门处理完毕信息及时传递给剩下的其他部门,然后逐一进行,直至处理结束。对于可以同时处理的政务,各部门收到材料后及时受理,处理信息及时传递给其他部门。通过政务处理网络平台协同处理可以提高政务处理效率,居民可以根据受理号实时跟踪处理动态。对于不能实现数字化而进入政务处理网络平台的政务按照传统的处理办法,但是需要更加注重协同处理。

(4)提供一次性告知和互动反馈:在政务处理过程中,发现受理材料缺陷后,不是立马通知居民补充材料或者前往现场。而是应该立即启动“材料会审”,各部门会审之后,提出所有需要补充更正的资料清单,然后由第一发现材料缺陷部门或者最终程序部门通过政务处理网络平台的信息输出系统以短信、电话、邮件形式详细告知居民。政务处理完毕之后,一次性通知居民到指定地点领取相关结项材料和证书。在处理过程中,居民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对处理进度发表意见,结项后可及时对处理情况进行评价。

(5)提供处理效率统计监督平台:通过政务处理网络平台流转处理的政务,该平台可以方便地进行政务数量、政务处理效率、政务处理统计监督,从而强化政府部门的政务处理责任,提高处理效率。通过长期统计监督分析,市政府可以不断优化流程,改进工作机制,从而改善城市管理工作。

(6)提供智能化的档案管理:政务处理网络平台将自动把已经结项的政务记录以及原始材料存储到平台的存储系统,为政务活动提供统一的档案管理,保证档案资料的及时性、统一性和真实性,方便平台分析系统随时按需调用历史档案。

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必须面对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口激增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快速变革机遇。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基本走的是“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然后再花大力气治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才真正意义上进入现代城市化历程,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先破坏后建设”的城市化发展特征。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激增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一系列“城市病”已经十分严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七次提及城镇化,并将其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联系在一起,这吹响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号角,新一轮城镇化浪潮已经掀起。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破解已有的城市问题,一方面又要预防新问题产生。“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管理作为城市运行中的重要协调机制,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城市管理。科学的城市管理需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信息技术和理念引入城市管理,为城市管理科学化提供新理论、新方法。

将信息技术引入城市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管理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管理这样一个系统要获取城市各组成部分的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隐藏在城市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数据之中。城市管理科学化的核心就是利用这些数据提取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做出恰当的决策,然后执行决策,收集决策执行后产生的新的数据,进一步优化决策机制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因此城市管理科学化离不开对城市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为城市管理科学化提供保障。大数据具有“容量大、生成快速、多样性、价值大但密度很低”4大特性。随着传感技术、定位技术、无线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日常工作、生产、学习、生活过程都可以被记录;借助嵌入式传感设备、光圈技术、红外技术、遥感技术等感知技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运行过程都可以被实时记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从理论上讲,组成城市的人、物、环境及其相互作用过程,都可以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间断地被记录,从而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存在,不同数据所蕴含的价值也不一样。对这些记录城市情况的大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运用于城市管理中,支撑了城市管理科学化进程。

大数据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必须以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为立足点,以充分利用已有数据积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发挥大数据理念和技术优势,克服数据开放共享不足和数据质量不优问题。首先,我国已有的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管实践、电子政务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大数据时代城市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和实践经验,必须充分利用;其次,大数据理念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为将大数据理念技术引入城市管理提供了机遇;第三,由于制度、历史、理念因素造成的城市政府数据开放和共享不足,数据质量较低成为阻碍大数据时代城市管理科学化的障碍;第四,大数据时代信息易被收集、开放、共享、快速传播的特性,使得城市管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和保护数据隐私及安全压力。

大数据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必须从法律保障、发挥数据优势、优化管理实践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通过健全法律体系,保障城市管理数据利用有法可依,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其次,发挥数据优势,多渠道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管理科学化采用的是“数据驱动科学决策”思想,因此决策的科学性取决于数据的质和量,以及数据的开发利用程度。在实践中必须开展数据普查,理清现有数据基础和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全国通行的数据技术和内容标准,保障数据的统一性和可用性。同时大数据时代注重数据的全面性,强调“要整体而不要抽样”,因此需要多渠道收集数据,保障数据的完整性,还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感知技术的不间断性和广覆盖特性,实时收集数据,保障数据的时效性。数据的价值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实现,因此,应该积极实施数据共享,发动社会各类主体来开发利用城市数据,为城市管理服务,实现良好的城市治理。再次,利用依托大数据技术的管理实践平台,促进城市管理科学化。通过建设政务处理网络平台,整合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实现城市管理政务咨询、受理、处理、效果分析和档案处理一体化、电子化、高效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