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治理及其失效
与传统管理中政府运用权威进行单项控制为主不同,治理理论是一个上下互动的协调过程,强调多主体协同管理。管理主体以政府为主,其他公共组织、私人部门、公益组织甚至公民个体是重要的参与主体。管理依靠正式的规章制度,容易形成制度依赖和行政惯性,治理主要通过基于共同目标达成的合作、协商、伙伴关系来管理公共事务,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一缺点。治理理论应用于城市管理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治理不是万能的,它同样会失效。为克服治理失效,不少学者提出了“善治”的概念,即“良好的治理”,并认为善治具备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性、回应性和有效性7个基本要素。善治中的透明性、责任性、回应和有效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信息公开的。从经济学角度看,每个治理主体都是经济人,在理性决策中,他们或多或少都会考虑自我利益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掌握信息的一方面临着道德风险和选择,一旦理性压过道德,那么其采取的行动会倾向于自身利益,破坏治理中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治理进入僵局,造成治理失效。
2.数据共享助力城市治理(www.xing528.com)
信息不对称和“理性经济人”是自利的主要源头,理性经济人很难被破解,因此,推动城市治理需要从信息公开着手。在大数据时代,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信息不对称僵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发展,形成群体动员的数据共享模式。移动智能设备普及和发展后,各组织成员和公民可以随时随地记录所见所闻,甚至可以对环境做出感知,再借助无所不在的高速移动互联网络将记录分享到网络,从而让所有触网的组织和公民及时获取。信息快速传播背景下,各主体隐瞒信息的可能性被降低,同一信息可以被多主体同时获得,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二是政府主动共享数据,私人部门可以通过开发数据应用软件为公共利益服务,并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政府数据记录的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难以获得的,政府公开数据后可以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政府允许企业在不违背法律、不侵犯隐私的情况下利用政府共享的数据获取商业利益,但是商业利益的获取必须主要基于公共服务应用项目。私人部门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是因为信息不足引起的难于参与和利益不足引起的不愿参与,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激发私人企业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三是城市治理合作、合同主体数据共享,增进主体之间的信任和监督,增强各自的责任性,达到善治目标。政府对公共事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都有责任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提供给公共服务的非政府主体容易出现隐瞒真实情况,套取政府资源和支持,谋取过高经济利益的情况。双方数据共享有利于政府及时掌握服务供应方的真实情况,增进信任和监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