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桩基承台常见质量问题,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规

桩基承台常见质量问题,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规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1桩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符合要求原因分析:①桩基钻孔中由于地质原因桩头偏移导致钻孔倾斜或偏孔。

桩基承台常见质量问题,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规

1.桩基钢筋笼上浮

(1)现象: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向上浮移。

(2)原因分析:

①桩基钢筋笼固定不牢固,未与护筒有效连接。

②混凝土灌注速度过快,混凝土的位能产生的顶托力越大,对钢筋的顶托作用越大。

③该种顶托力随灌注时混凝土位能的大小、灌注速度的快慢、首批混凝土的流动度、首批混凝土的表面标高大小而变化。

(3)防治措施:

①钢筋骨架上端在孔口处与护筒相接固定。

②灌注中,当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底时,应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并应使导管保持较大埋深,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间保持较大距离,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

③混凝土液面进入钢筋笼一定深度后,应适当提导管,使钢筋笼在导管下口有一定埋深,但注意导管埋入混凝土表面应不小于2m。

2.桩基夹泥或断桩

(1)现象:桩身混凝土层夹有泥浆或钻渣层,位于截面中。

(2)原因分析:

①灌注水下混凝土时,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小,集料级配不良,粗骨料颗粒太大,灌注前或灌注中混凝土发生离析;或导管进水等使桩身混凝土产生中断。

②在灌注过程中,导管发生堵塞又未能处理好,或在灌注过程中发生导管卡挂钢筋笼、埋导管、严重坍孔等现象,而处理不良时,都会演变为桩身严重夹泥,混凝土桩身中断的严重事故。

③清孔不彻底或灌注时间过长,首批混凝土已初凝,而继续灌注的混凝土冲破顶层,或导管进水,一般性灌注混凝土中坍孔,均会在两层混凝土中产生部分夹有渣土的截面。

(3)防治措施:

①断桩或夹泥发生在桩顶部时,可将其剔除,除渣后进行接桩处理。

②对桩身用地质钻机钻芯取样,表明有蜂窝、松散、裹浆等情况(取芯率小于40%时);桩身混凝土有局部混凝土松散或夹泥、局部断桩时,应采用压浆补强的方法处理。

③对于严重夹泥、断桩的,要进行返工处理。

3.桩基偏位(图3.1)

(1)现象:桩基钢筋笼偏位、定位不牢靠,桩头一侧主钢筋无混凝土保护层。桩基部分20φ钢筋净保护层厚度不足2cm。

图3.1 桩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符合要求

(2)原因分析:

①桩基钻孔中由于地质原因桩头偏移导致钻孔倾斜或偏孔。

②钢筋笼定位存在误差或固定不牢固。

③桩基混凝土灌注中钢筋笼偏位。

(3)防治措施:

①施工过程中发现孔偏位时应及时修孔,钢筋笼不能强行安装。

②钢筋笼应采取有效固定措施,防止混凝土灌注时上浮或移位。

灌注桩基混凝土保持导管居中,控制灌注速度。

4.桩基灌注高度不足(图3.2)

(1)现象:桩头灌注高度不足,凿桩漏出混凝土粗骨料后桩头深入承台长度不足。

(2)原因分析:

①混凝土灌注后期,灌注混凝土产生的超压力减小,此时导管埋深较小。这是由于探测时,仪器不精确,或将过稠的浆渣、坍落土层误判为混凝土表面。

②测锤及吊索不标准,手感不明显,未沉至混凝土表面,误判已到要求标高,造成过早拔出导管,终止灌注。

图3.2 桩头深入承台长度不足

③在灌混凝土过程中,有一层混凝土从开始灌注到灌注完成,一直与水或泥浆接触,不仅受侵蚀,还难免有泥浆、钻渣等杂物混入,质量较差,必须在灌注后凿去。因此,对计算灌注桩的桩顶标高时,未在桩顶设计标高值上增加超灌的预留高度。实际凿除后,桩顶低于设计标高。

(3)防治措施:

①尽量采用准确的水下混凝土表面测探仪,提高判断的精确度

②对于水下灌注的柱身混凝土,为防止剔桩头造成桩头短浇事故,必须在设计桩顶标高之上,增加超灌注高度:低限值用于泥浆比重小的、灌注过程正常的桩,高限值用于发生过堵管、坍孔等灌注不顺的桩。

③桩基灌注高度不足开挖后做接桩处理。

5.桩基桩头切割不规范(图3.3)

(1)现象:桩头钢筋被截断,机械凿除桩头混凝土,破坏了桩头的完整性,造成桩头破损。

图3.3 桩头钢筋被截断,机械凿除桩头混凝土,破坏了桩头的完整性

(2)原因分析:

①基坑开挖未避开桩头位置,将桩头钢筋损坏。(www.xing528.com)

②桩头凿除采用机械(破碎锤)凿除,进一步加剧了钢筋损坏。

③技术交底不清楚(桩头破除未采用环切)或现场执行不到位,随意施工。

(3)防治措施:

①基坑开挖进行技术交底,标明桩头的位置和深度,减小机械对桩头的扰动。

②桩头凿除前进行高程测量,做好划线标识进行环切,划线线上部分采用风枪凿除,接近划线的地方时,桩身混凝土应由外向内凿除。

③需要暂时对钢筋进行弯曲时,应采用钢筋扳手进行弯曲。

④桩头凿除完后,应对弯曲的钢筋进行调直处理。

6.基坑开挖不规范、失稳(图3.4)

(1)现象:基坑边坡未按设计坡率施作或作边坡加固处理,造成部分边坡坍塌。

图3.4 基坑边挖未按设计坡率施作或边坡加固

(2)原因分析:

①基坑开挖未按规定放坡,致使边坡失去稳定而造成塌方。

②在基坑两侧堆放大量土方或施工便道距离基坑过近,在重力或者外力影响下使坡体内剪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塌方。

③在挖方时由于操作方法不当出现掏空现象,使土体失去稳定。

(3)防治措施:

①开挖深度在3m以上时,应作稳定验算,然后确定坡度值,宜在适当的深度增设平台。

②开挖深度在4m以上且施工周期较长时,宜作坡面铺砌,如用薄膜覆盖、钢丝网水泥砂浆抹面或土袋堆砌坡脚。

③机械挖方时,应根据不同土质,不同的坡度值,放出基坑边线,在挖方时要边挖边修坡,每次修坡深度不宜超过1m。

7.承台顶凿毛不规范(图3.5)

(1)现象:承台顶面与墩身施工缝表面采用拉毛代替凿毛,施工缝凿毛强度不够,造成局部表面混凝土松散。

(2)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执行不到位,施工随意。

②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即进行凿毛,对混凝土初凝造成破坏,存在偷工行为。

(3)防治措施:

①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的培训,严格落实交底要求。

②人工凿毛混凝土强度不低于2.5MPa,机械凿毛混凝土强度不低于10MPa。露出新鲜混凝土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75%。

图3.5 承台顶面与墩身施工缝表面采用拉毛代替凿毛

8.承台回填不规范(图3.6)

(1)现象:明挖基础承台基坑现场采用弃渣回填承台,与设计不符。基坑内有积水,未分层夯实。

图3.6 采用弃渣回填承台基坑

(2)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清楚或执行不到位,施工随意。

②现场承台回填施工组织不力。

(3)防治措施:

①对现场技术交底清楚,及时组织承台基坑回填施工。

②对于深基坑,回填到承台顶面,做好截排水措施,防止积水浸泡。

9.承台埋深不足(图3.7)

(1)现象:桩基施工破坏了原地貌,导致承台埋深不足。

(2)原因分析:

①前期勘测存在误差,原地貌高程与实际不符。

②施工便道修筑破坏了原地貌,降低了原地貌位置。

图3.7 承台埋深不足

(3)防治措施:

①土建单位进场及时对原地貌进行复测,如与设计偏差较大应及时进行变更。

②规划施工便道,减少对原地貌(承台红线范围)的破坏,不得降低原地貌高程。

③对外露承台施工期间用浆砌片石进行防护,应按原山坡地形恢复原地貌,保证承台埋入地面以下,松土按规定分层填筑,做好截排水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