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永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苦水高高跷作为一门世代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苦水高高跷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和历史资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永登硬狮子舞永登硬狮子舞是传统社火中最先出场的节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苦水木偶戏苦水木偶戏是用木头雕刻成像,画脸谱,穿戏服,四肢拴上拉线,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由演唱者随演唱操作木偶。

永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苦水高高跷

作为一门世代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苦水高高跷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和历史资料。相传,元末明初高高跷就已成为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表演中的传统节目。苦水高高跷的跷腿普遍高度在九市尺到一丈(3-3.5米),加上表演者的身高,整体高达5米之余,高度可谓全国之冠,故定名为“苦水高高跷”。

苦水高高跷沿街行走的表演方式观赏性极强,以高、险、奇而著名,人们仰天而望,惊险刺激。内容以秦腔戏剧剧本为主,表演人数依剧本中人物而定。

苦水高高跷已成为永登县的民俗文化名片,近年来频频参与各类大型活动,赢得广泛赞誉。

2、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地区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永登县境内就出土了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鼓。太平鼓有“庆贺太平”之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每逢大型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鼓手勇猛的舞姿与铿锵有力的鼓点,有力地展现了黄河两岸人民的英雄气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

兰州太平鼓表演阵容庞大、声势恢宏、变化多端。鼓手身法灵活轻捷、动作刚柔相济,在旗手的指挥下奔腾跳跃、翻转起伏,阵法形式变化多端。一招一式都体现着旋转乾坤、力拔山岳、威震环宇的气势。

永登县兰州太平鼓队曾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一展太平鼓的雄风,并在无锡“中华鼓王”大赛上荣获“中华鼓王”的桂冠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永登硬狮子舞

永登硬狮子舞是传统社火中最先出场的节目。永登硬狮子形体高大、威武,身躯先由木条做成骨架,骨架外层铺上毡为皮,再用染色的麻为狮毛。硬狮子通体长2.7米左右,体宽0.8米左右;狮子头大,前额宽且隆起,深眼窝、鼓眼球,鼻根深陷;张嘴时似笑非笑,极具憨态,毛发呈卷曲状。

表演时,引狮人戴红帽、挂红髯、着胡服,帽上饰有牛角状物,脚踩灯笼鞋,手拿绣球,似胡人。随着鼓、锣、钹的节奏,引狮人用绣球引诱狮子做出各种寻找、抢夺绣球的腾、跃、扑等动作,借以展现狮子的威武、凶猛之态。

永登硬狮子

狮子为神兽象征,硬狮子舞的表演蕴含着祈求神灵赐福、避邪趋吉、祛灾降福的原始信仰与崇拜。

永登硬狮子

永登硬狮子舞表演

2、永登皮影戏

永登皮影戏是永登及周边地区流传久远、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永登皮影戏的场景、道具和人都是用牛皮加工后刻制而成,镌刻精细,色彩艳丽。人体比例夸张,头大身长,手臂过膝。男性影人眼大额高,女性影人眉弯眼小,通天鼻子,小嘴巴。影人一般由5大部分12小件组成,表演时按剧情需要调换增减,通过挑线表现皮影正、侧面的特征。

皮影影像虽多为侧影,但给人以“曲从口出,动自其身”的艺术效果。永登皮影戏的唱腔多为秦腔,还有眉户(戏曲剧种)、苦水下二调以及地方小曲、小调,极具地方戏剧特色。表演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东周列国》《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历史小说,因此剧目众多。

3、中堡何家营滚灯

何家营滚灯是何家营传统社火中的重要表演项目。滚灯由灯和支架两部分组成,呈圆形,灯罩有内外两层,用白纸裱糊。外罩直径约40厘米,内罩略小,内外罩中有同轴,轴上有照明设施(旧时为蜡烛,今改为电池灯泡),外灯罩多以剪纸和设色纸穗加以装饰。将滚灯轴固定在一个长约1.5米、间距约0.45米、呈H形木支架的前端,滚灯外罩绕轴滚动。

滚灯表演内容依剧本而定,表演过程为摆阵、巡阵、撤阵三个阶段,表演动作有走、跳、举、滚;伴奏器乐有鼓、唢呐、锣、钹,整体表演形式变化多样。社火中的滚灯数量不定,旧时有36盏或72盏,寓意36天罡、72地煞,现在扩大到108盏,寓意《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

4、苦水下二调

苦水下二调在明末清初随秦腔一起传入苦水,经当地艺人地传承创新,成为该地区独特的民间曲艺,深受群众喜爱。演唱不仅悦耳动听、优雅流畅,而且富有秦腔的高亢激昂。过去,苦水镇境内大小节令及庙会上都有戏剧演出,以祭奠各路神灵,为百姓祈福迎祥。苦水下二调与皮影戏、木偶戏同台表演,一般戏剧的前半部分用秦腔演唱,后半部分用下二调演唱。下二调曲调近似秦腔板路,一般分为花音、苦音二类,细分有尖板、慢板、摇板、二六板、滚白、阴司板等。

近年来苦水下二调在兰州春节文化庙会上多次亮相,在县文化馆和民间艺人的积极挖掘、保护和传承下,这一艺术又重新绽放异彩。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苦水木偶戏

苦水木偶戏是用木头雕刻成像,画脸谱,穿戏服,四肢拴上拉线,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由演唱者随演唱操作木偶。木偶没有面部表情,演出时只能靠眼珠转动、形体动作来表现喜怒哀乐,不论是吹胡瞪眼、提袍甩袖,还是耍刀弄枪、翻转舞打,动作都十分灵活利落。起初,木偶戏主要流传在田间地头和人家院落,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经过多年传承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小型戏班,唱腔以秦腔为主,器乐伴奏悦耳动听。苦水木偶戏主要表演的是连台戏,剧本内容多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

2、苦水二月二龙抬头

永登苦水镇每年农历二月二进行社火表演,意为“龙抬头”,充分保留了农耕文化的原始崇拜和信仰。二月二当天,苦水街村净水洒街,妆扮一新。南、北街两支社火队伍徐徐沿街道相向行进,在文昌庙前汇合后,两支社火中的高高跷、腰鼓、舞龙、舞狮、铁芯子、秧歌、花车、杂耍等,开始展示各自的特色表演,表演进入高潮。

舞龙灯是苦水二月二社火的特色节目,南街青龙、北街黄龙,在二月初二夜晚出场。龙在焰火表演地带领下,火光闪烁,烟雾弥漫,恰似龙游云彩,活灵活现。二龙相遇、相嬉的表演寄托了老百姓祈福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美好愿望。

每年四月初八清晨,佛乐齐奏,钟鼓齐鸣。寺院僧人和信众一起出动,经过恭迎佛像、安坐沐浴、祝圣绕佛、回向皈依等环节完成浴佛仪式。信众通过敬佛浴佛、贡献布施、许愿还愿,完成了内心中的一件大事,然后满怀信心,安心辛勤劳作,创造美好的生活。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连城四月八佛诞节已成为甘青边地区商贸、文化交流的地域性特有节日。

4、武胜驿手抓

永登县武胜驿镇地处312国道交通咽喉,是兰州至武威的中间站,有“民族风情街、丝路美食城”之称。武胜驿境内的草原是牛羊的天然牧场,因此发展特色餐饮便成为当地少数民族首选的致富之路。

来自本地草原散养的草膘羊肉,经过穆斯林厨师地精心挑选和烹饪,加工成色美味鲜的手抓羊肉,受到来往过客的青睐,赢得了广大美食者的赞誉。经过近三十年的经营发展,武胜驿风味手抓羊肉已成为永登一张亮丽的饮食品牌。以手抓羊肉为特色发展起来的餐馆呈增长态势,从业人员日趋众多,极大地促进了武胜驿的经济发展,业已形成了武胜驿美食一条街的规模。

5、苦水老调

苦水老调在苦水地区的演唱历史悠久,且广为传唱,内容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爱情理想及风土人情等。在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苦水老调都以行街演唱的方式参演。《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甘肃卷·永登县资料本》中收录了苦水老调5首,代表作有《采花》《三姐妹上香》。其中《三姐妹上香》词曲欢快、流畅,反映了男女之间曲折的爱情历程,表达了三姐妹中小妹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该曲长期在永登地区传唱。

2009年12月15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等观看演出后,对苦水老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www.xing528.com)

6、苦水李佛传奇

李佛(1651-1710年),俗名李福,永登苦水人,虽娶家室,从不同床,后断指为僧,名超当,号风颠,师王叱什,因此称“风颠和尚”。佯狂,修行于萱帽山,后奔走四方。据说,李佛度化一猪,驮砖瓦修建萱帽山寺,此山故称猪驮山。

李佛常行善事,善用偈语劝人改恶从善,向病人施回生之术,所得谢仪用于修桥补路和施舍,监修武胜驿永济桥。

李佛59岁时圆寂于西安达摩寺。据传,康熙赐给“渗金佛”之称,故苦水人称为李佛。当地百姓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猪驮山修建了李佛殿,并在苦水街村修建了母子宫,以纪念李佛。

7、连城牛站高跷

连城牛站高跷是牛站社火中的重头戏,主要为祭祀和娱乐表演。高跷表演者为青壮年男子,表演按照社火的锣鼓节奏行进,动作自如洒脱。表演内容以《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五典坡》等历史戏剧为主,以剧中人物为扮演对象。

表演形式有巡街式和广场式。广场表演以八卦、太极图形为主,有穿插、套四门、拉圆场、圈心、二龙戏珠等阵势,突出了道教文化色彩,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性。

8、连城鲁土司传奇故事

连城鲁土司为蒙古族,管辖面积达9000余平方千米,连城为鲁土司世代政权驻地,是土司文化影响最大的地方。

鲁土司曾为甘青交接周边地区蒙、藏、满、土民族的精神领袖,历经十九世二十一位土司,自洪武年间一世土司到1932年改土归流,统治达560多年。始祖脱欢于明洪武初年投降明朝,被安置于连城。脱欢之孙失伽为明王朝屡立战功,皇帝赐姓为鲁,失伽改名鲁贤,以后鲁鉴、鲁麟、鲁东、鲁光祖皆为名将,为边陲安定立下功勋,鲁鉴、鲁麟《明史》有传。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允昌妻上书进军西北的英亲王阿济格,之后历代土司效忠清王朝,守护西北边镇,平定叛乱,屡立战功。十五世土司鲁纪勋大兴土木,重修了土司衙门。现存鲁土司衙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土司以及众多的传说故事,值得研究、传承。

9、石家滩故事长歌

武胜驿镇的石家滩是民歌、花儿传承地,这里流传着融历史故事、民间文学、民间歌曲于一体的较原生态的民间叙事长歌。现在永登地区能演唱这些歌曲的老艺人,主要分布在河桥、民乐、上川、武胜驿等地,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唱几段,个别老艺人能声情并茂、完整地唱这些长歌。

在众多的叙事长歌中最有特色和价值的是《解放兰州》、《刘郁芬设宴》、《打河州》、《贾继莲还乡》、《逃难曲》五首。

10、苦水玫瑰栽培加工技艺

清道光年间,苦水李窑沟村民王乃贤,字子慎。在赴陕西科考时带回玫瑰苗,因苦水地区干旱少雨且微碱性土壤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玫瑰生长。玫瑰不仅花色鲜艳、花气清香,而且花蕾还可作为酿酒、制作糕点的配料,苦水百姓竞相栽种。1960年,甘肃省轻工业研究所技术人员和苦水人民公社社员在玫瑰花中成功提取出了玫瑰油,从而推动了玫瑰在苦水的大面积种植。改革开放以后玫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开发利用率逐步提高,在玫瑰家族里,苦水玫瑰特点有三:即观赏、食用、药用(美容),苦水镇也获得了“玫瑰之乡”的称号。

苦水玫瑰以花色鲜艳、香气浓郁、产量及出油率高、抗逆性强等特点,成为中国四大玫瑰品系之一。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地高度重视和大力引导下,苦水玫瑰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苦水玫瑰花被定为兰州市市花。

11、永登烧饼

永登烧饼因外表色泽金黄、内质柔软适口、香味纯正,加工制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故成为兰州的特色饮食。

永登烧饼传承人薛永琴,以“丁娃”(丁为人丁兴旺、娃是北方对男人的称谓)冠名,在传承传统烧饼制作加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永登烧饼,以秦王川的和尚头面粉祁连山高寒地区坪城滩菜籽油为主要原料,用龙泉寺无公害自然蔬菜区的绿香豆、东山长涝池的黑芝麻、白芝麻和苦水的玫瑰油、玫瑰酱为配料,制作出了新一代特色丁娃千层烧饼。

丁娃烧饼目前已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物和节日里馈赠亲友首选的地方特色礼品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兰州刺绣(永登)

永登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因此服饰、妆饰都有一定的民族地方特色,而刺绣在永登则更具代表性,是姑娘从小就开始学习、一生都无法割舍的手艺。无论是制作日常装饰物、生活用品还是嫁妆,每一寸构图、每一针走线,都倾注了姑娘的情感和才思,寄托着浓浓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永登刺绣作品主要有被面、枕套、靠垫、鞋面、门帘、窗帘、椅褡、被罩、床罩等生活用品。绣图有十二生肖吉祥图案、福禄寿、忠孝图、山水图案等。由于刺绣图案寓意吉祥、美观大方而成为普通百姓家中的装饰首选之品。

2、永登绢人制作技艺

绢人起源于唐代,是汉族传统手工艺术作品之一。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等工序后,配以服装、头饰和道具,最后组合成立体人物造型。绢人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需要精妙高超的技艺,每一件作品都要求赋绢纱以生命、施丝绸以灵性。

永登绢人的制作源于民间信仰和妇女刺绣技艺,多反映历史故事,表现内容丰富。用丝绢、棉花、丝线、竹签制作成人物造型,绢人形态逼真,制作精美,寓意深刻,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是永登妇女千百年来艺术才华的展示。

3、红城清明城隍出府民俗活动

红城镇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阜重地,历史文化名镇,红城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城感恩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和文昌殿。

红城每年举行的清明城隍出府活动(当地人称为“隍爷出府”)是迄今永登地区唯一流传祭祀城隍的民俗活动。其形式隆重,场面宏大,礼仪规格高,传统色彩浓郁,对研究永登民俗文化活动和宗教礼仪具有一定的意义。

红城的城隍庙、清明山等是城隍出府活动的重要场所。

4、柳树薛家湾“吉普赛人”民俗与信仰

薛家湾位于永登县柳树镇李家湾村一社,村民有神秘的占卜技艺,独特的生活习俗、内部隐语和族群文化,信奉无量祖师左右二童子——周公和桃花娘娘。因此,被学术界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考察。

依照薛家湾村民俗习惯,已在柳树乡李家湾村建成“中国吉普赛村”、“吉普赛小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