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一统六国开始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建筑宫苑的建设之时,也是开了在皇家园林里挖池筑岛,模拟海上仙山境界的先河,而且也是首次在史载中将筑山、理水并举的记录。汉代的强大使得造园活动更加兴盛起来。汉景帝兄弟梁王在今河南商丘东筑兔园,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这样的山石描述:“梁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肤寸”为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一指宽一寸,肤寸石便是很小的石头。山石砌筑之初为石块结合夯土堆筑而成的土石山,这一技法应该是有史记载以来的首例石筑山了。
魏晋南北朝的山水文学、山水诗画日盛,对于自然风景的审美达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便也成就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筑山理水技法的发扬光大。这时的私园中筑山的形式较为多样自如了,除了土石山还出现了叠石为山的技法。不仅如此,欣赏群山的同时出现了美石特置的造园方法。
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将山水诗、画及山水园林有机的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引发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人园林”的兴起,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在宰相李德裕的私家园林中曾有亲自的文字记录,在《平泉山居草木记》中写道:“日观、震泽、巫岭、罗浮、桂水、严湍、庐阜、漏泽之石。”以及“台岭、八公之怪石、巫峡之严湍,琅琊台之水石,布于清渠之侧;仙人迹、鹿迹之石,利于佛榻之前。”鉴赏园石且描绘的活灵活现,可谓情景丝丝入扣。
唐代的造园美学价值在文人骚客、艺术家、鉴赏家辈出的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造园中运用的“置石”也颇为普遍了。我们现代人常说的“假山”一词自那时起得到了认定,成为园林筑山的特别称谓。有杜甫诗句为佐证,在《假山·序》中写道:“一匮盈尺……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致。”最早在美学意义上谈及定义评论“假山”的是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对园林假山的上等石品“太湖石”予以了美学赞誉,这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赏的方法和理论的散文,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中一篇重要文献。“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文章中将文人的嗜石、嗜琴、嗜酒相提并论,明确提出园林文人三大嗜好的艺术价值。“……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可见赏石的最好境界是将石的形态与联想结合起来,“昏旦之交,名状不可”。通过大文豪白居易的点化,不仅是太湖石,园林假山石也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代的园林发展不愧为园林史中的鼎盛时期,最高巅峰为艮岳之作,虽已不复,但通过文献记载艮岳的出现是将“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众山拱状,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演绎得淋漓尽致。确实体现出了此时古典园林艺术不遗余力的追求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峰。
元、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成熟期作品现在也可以看到部分作品的遗存。百花争艳的局面,尤以江南园林为代表,表现为对真山水的写意表达发展成为了更为抽象、概括的表达。在叠山的技艺上尤为得到促进与发展,包括追求宏伟的盘桓曲折的峰谷洞穴群组,桀骜不驯的单峰独赏,还有凸显自然界偶然性和不规则性的异石突起。
明末清初,名园辈出,名家迭起,叠山技艺通过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文人出身的造园家的总结流行于世,叠山流派纷呈。明朝的陆叠山、计成以后到清初的张南垣、张然父子,以及仇好石、叶洮、戈裕良、张南阳等,其中以计成、张南垣、戈裕良尤为著称,同是杰出的造园家。耳熟能详的环秀山庄(见图6-1)及常熟燕谷(见图6-2)均为戈裕良的手笔,且现存于世。戈裕良叠黄石假山一座,取名“燕谷”,园因名“燕园”。
(www.xing528.com)
图6-1 环秀山庄
图6-2 常熟燕谷
清初李渔造半亩园,叶洮造畅春园的叠山、张楠在瀛台的叠山现尚能看到全貌。随着三位南人北上,尤为在京城皇家园林中得以叠山之登峰技艺。
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末的计成《园冶》,其中将叠山理论和实践技法进行了论述。《园冶·掇山·池山》中提及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一组命题,“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水石相融,自然动静相生,为人最爱。计成言“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园冶·掇山·涧》中提及山因水而活,溪涧瀑布也有无限妙用,“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透彻而因果的将掇山叠石理水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长物志》中水石一卷,详述了园林中广池、小池、瀑布的设计,以及灵璧石、英石、太湖石、昆山石的选用技巧,更加例证了水与石相结合的论点。“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经典论述甚是被广泛流传。叠山是微缩天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表意为主,重在启示和象征,以达到“咫尺有万里之势”的目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园林人所尽之职在于创造“第二自然”,除了保持原有自然的平衡,重要的是山石之雄浑、之险峻、之精巧,不单是早期模拟的真山真水,进而是后期体现人文写意的精神升华。人工造就的筑台拟山、堆筑土山、土石山,一步步走向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提炼概括。缩移摹写,抽象截取山之一角却表现出咫尺山林的大局面,幻化千壑的奇妙。之所谓“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