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桥设计历史及佛教影响

景桥设计历史及佛教影响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桥首设华表,有木制和石制两种。佛教对景桥的影响是表现在寺院中出现“水庭”形式,影响桥体彩绘、石刻装饰。可见这一时期的景桥设计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重视其造景、衬托、因借、联系等作用。私家园林造景着力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较大的变化,桥成为巧妙组成丰富游览路线的媒介。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

景桥设计历史及佛教影响

纵观古今园林发展历程,中西方在桥梁景观美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中国桥梁景观美学,不同时期也受到南北方不同地域文化影响,皇家园林景观和私家园林景观中呈现出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景观桥;而西方景观美学因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不同地域宗教文化,使得桥梁景观美学也有诸多差异。中西方桥梁景观美学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理念下形成,两者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古典园林和桥梁的历史发展在近现代时期由于时代、经济、技术、政治的影响无可避免地出现大致同步的发展过程。

早在公元前20世纪,尧舜禹时期就已出现河流中的垒石堆土,在后来的园林景观中演变成为“汀步”或“蹬步”,如图3-1所示。湖南省永丰蹬步就是现存的古代原始桥梁之一。这种形式至今仍常见于现代园林景桥中。

978-7-111-59360-7-Chapter03-1.jpg

3-1 蹬步和汀步

a)湖南省永丰蹬步 b)现代汀步

商周时期是浮桥的创始时期。《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所记载的是周文王姬昌在渭河建造的浮桥。浮桥很少用于园林景观中,但后至明代也有浮桥用于皇家园林的古籍记载。

978-7-111-59360-7-Chapter03-2.jpg

3-2a 秦汉时期世界最大木梁柱桥梁

978-7-111-59360-7-Chapter03-3.jpg

3-2b 建章宫平面图

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都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园林的功能也逐渐以游赏为主。园林中的桥梁也就不只是连接交通这一作用,同时也有划分水面,作为观景点进行游赏,与建筑组合映衬山水以显其美。这一时期园林景桥的类型趋于丰富;有木平桥和桥面弯曲的木梁柱桥(见图3-2a);石板桥和拱桥;汀步石也常用于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中出现了木结构复道,与建筑相连,跨峡谷河间,供天子所用。除此之外,桥梁装饰艺术也发展起来,更具观赏性。景桥首设华表,有木制和石制两种。秦代为商贸迁移发明了栈道。《史记》中蔡泽对范雎曰:“君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由于栈道为木结构,绝大多数古代栈道均已毁坏,只留下石壁上的“石穴”。

西汉的造园活动以打造皇家园林为主。长安城的宫殿群建筑中出现了很多复道,建章宫就是其中之一(见图3-2b)。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复道穿梭于峡谷河溪上,与建筑相连气势雄伟,为天子专用因而只用于皇家园林。

西汉南越国在广州市中心的宫廷园林遗址的实物遗存显示,水景为苑中主要景观,石渠和大水池为苑中主体部分,石渠西端有石板平桥一座,由两块巨大石板拼合,桥头有9块汀步,呈月牙形排布,间距0.6m。在遗址中石板桥和汀步的遗迹清晰可见。石桥桥形为直线,无栏杆,形式简洁,装饰性少,以实用为主。汀步石的排列表现了一定艺术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审美的变化,促进古典园林向全盛时期转变。寺庙园林出现,佛、道思想影响寺庙园林的景桥,乃至后代桥梁的装饰艺术。

另外,造园方式也有所转变,造园活动成为另一种艺术创作。在古典园林生成期,无论自然山水园还是人工水园,建筑物总是散步罗列其中,建筑这个重要的园林要素没有与自然环境产生联系,缺乏秩序。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园思潮由“重现自然”转变成“表现自然”,由“简单的模仿自然”转变为“概括和归纳自然”。景桥同其他园林要素一样受到造园思潮的影响,其设计也更注重艺术性。魏晋时期诗人徐陵的诗中描述了一座山寨景色,飞桥为桥面弯曲如虹的虹桥、石梁应为石板桥,其一架在山岭上,另一架在水面上。两座桥梁遥相呼应,形成对景,与其他建筑、水池、山石、荷花竹林等一起表现出一片山寨水殿的景象。

隋唐时期桥梁建设在数量和工艺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拱桥的形式出现更多,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其财力和技术基础使得大规模景桥应用于园林中。更多文人参与私家园林的造园,景桥造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佛教对景桥的影响是表现在寺院中出现“水庭”形式,影响桥体彩绘、石刻装饰。

两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至全盛时期,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园林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皇家园林更多地受到文人园林影响,更为细腻精致,这种影响冲淡了园林的皇家气派。宋代文人私家园林追求简约、雅致、天然、疏朗,注重园林整体性,已完成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向写意的转化。宋代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仅一幅山水画就表现了平桥、拱桥、亭桥(见图3-3)、复道、十字桥、廊桥、九曲桥等丰富的景观桥梁。可见这一时期的景桥设计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重视其造景、衬托、因借、联系等作用。

978-7-111-59360-7-Chapter03-4.jpg

3-3 北宋《千里江山图》(局部)两座亭桥

978-7-111-59360-7-Chapter03-5.jpg(www.xing528.com)

3-3 北宋《千里江山图》(局部)两座亭桥(续)

两宋时期建造工艺已十分成熟,木梁长桥已多建桥屋。另外,拱桥、梁桥也有所发展。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见图3-4)中木拱汴梁虹桥,采用贯木拱,贯插众木而无柱,可一跨过河而无柱,避免船撞。宋代石桥也已十分普遍,建造了许多石梁、石墩桥。

978-7-111-59360-7-Chapter03-6.jpg

3-4 《清明上河图》(局部)

元、明、清初期皇家园林发展规模趋于宏大发展,规划设计更讲究皇家气派,私家园林更加细腻精湛。如颐和园十七孔桥(见图3-5a),十七孔桥为拱石桥,共17个桥洞,桥面下宽14.6m,桥面上宽6.5m,高7m。整座桥给人一种雄伟高大之势,飞跨在碧波之上。如苏州留园石板桥(见图3-5b),外形简单,为直线型平桥,无栏杆,架在水湾之上,与周围的山石花草相映成趣,简约质朴宛如天成

978-7-111-59360-7-Chapter03-7.jpg

3-5a 颐和园十七孔桥

978-7-111-59360-7-Chapter03-8.jpg

3-5b 苏州留园石板桥

这一时期私家园林造园活跃,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之高峰。私家园林造景着力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较大的变化,桥成为巧妙组成丰富游览路线的媒介。园林中的桥梁设计应用更加灵活。汀步、平桥、拱桥、曲桥、亭桥、廊桥、假山石桥、木桥、砖桥、混合桥等比比皆是。更有巧匠将桥与石山水联系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扬州何园”,其中最圣者为复道的设计,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再者,其假山石与桥的结合更是与众不同的设计创意。池西一组有假山(见图3-6),后有挂花厅三楹,有黄石假山夹道,贯穿小院的半边。

978-7-111-59360-7-Chapter03-9.jpg

3-6 扬州何园的假山石桥

清末随着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清政府的故步自封、国力衰败,园林和桥梁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了现代景观设计阶段。一大批新型景观元素涌现,但这些作品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现代城市公园在造园创作手法上,延续着传统造园理念中注重建筑与山水环境统一协调的理念。大部分公园采取了自然山水园的形式,但在空间构图、比例尺寸和架构工艺、材料和施工工艺上也引入了西方现代建筑的艺术手法。例如钢铁、混凝土、塑木等新材料的应用,增加了桥的稳固性和使用寿命,也为创造丰富多变的造型提供了可能。例如,六盘水瑶池的“彩带飘舞”(见图3-7)类似于古典园林中的栈道,采用塑木、钢铁等材料,设计手法上,强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相协调,注重整个环境的整体性。

978-7-111-59360-7-Chapter03-10.jpg

3-7 六盘水瑶池彩带飘舞

综上所述,桥梁的景观美学离不开园林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力求模仿自然、与自然融合,通常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搭配追求自然之原貌,即使亭台楼阁的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环境,参差错落,不强调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固定规则,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中国景观美学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最终落在抒情达意之上。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景观美学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景观美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境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景观美学观的确立大约可以确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遨游山林并寄情山水间,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认同湖光山色中蕴涵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