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园林的根源与景观建筑发展的脉络

中国传统园林的根源与景观建筑发展的脉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观建筑的发展要从中国传统园林的根源说起。那么景观建筑发展的脉络有两方面,其一是独立性质的“园”的设立和演变;其二是宫室住宅园林化的发展,后世形成的景观建筑无疑是从这两方面积累的经验成果。图1-4 唐的大明宫最为突出和最重要的景观建筑就是明清时期独立的大型园囿的发展。整个清代可算是一个景观建筑的时代,除了皇家园林之外,全国各地的官商人的私人园林在“上行下仿”的风气下,有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的根源与景观建筑发展的脉络

景观建筑的发展要从中国传统园林的根源说起。早在周代就有关于灵台、灵沼的记载,它是周文王的御园。这是一个有山有水有建筑物的园林,是经过大规模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园中有鹿有鱼,是一种观赏景观与生产景观共存的园林。那么景观建筑发展的脉络有两方面,其一是独立性质的“园”的设立和演变;其二是宫室住宅园林化的发展,后世形成的景观建筑无疑是从这两方面积累的经验成果。

“园”是随着农业社会的产生出现的,最初并不是专供欣赏、游憩、娱乐之用的,而是一种具有生产性质的果园或是饲养动物的兽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园的目的性改变,兼顾生产和游憩的用途,对于王公贵族来说,游玩比生产更为重要。于是园就更多的按照游玩的属性兴建,但生产的目的通常也被保留下来,例如《春夜宴桃李园》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基于周文王的这个传统,历代帝王都有御园之设,春秋时期的“章华台”、秦汉时期的“上林苑”都是这一类的皇家园林。在汉武帝的上林苑中加入了政治军事的内容,仿照昆明滇池修建了一个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兵,就连清代乾隆还打算继承这个传统,在昆明湖内进行训练(见图1-3)。自汉代开始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皇家苑囿,例如汉代的“樊川园”;魏晋洛阳的“芳林园”;北宋汴梁的“艮岳园”等,都是纯粹以“园”作为独立的御园。之后,部分园成为古代人寄托情怀的场所,于是实用的目的就让位给了艺术,因此造园活动中的建筑元素日益丰富起来,园林设计理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直至隋唐以后,亭台阁榭这些建筑普遍地出现在园林之中。

978-7-111-59360-7-Chapter01-3.jpg

1-3 乾隆有将昆明湖仿汉武帝的上林苑用作训练海军之意

另一方面,宫室住宅的园林化则是建筑群之外另附一个“苑”或是“园”。它们大部分都是有“宫”与“苑”、“宅”与“园”这两种组合。在皇宫中,“宫”必然是严肃、对称、巍峨的建筑群,强调对称构图;而“苑”则是园林化意境的布局形式,其中的台殿、亭、廊、榭等园林建筑置于其中,它们的规模要远远小于“宫”中的建筑。历代皇宫几乎无一不是采用这种双重性的布局方式,例如汉的未央宫、隋的大兴宫、唐的大明宫(见图1-4)。同时王府以及民宅的“宅”与“园”也是如此。

978-7-111-59360-7-Chapter01-4.jpg(www.xing528.com)

1-4 唐的大明宫

最为突出和最重要的景观建筑就是明清时期独立的大型园囿的发展。江南园林是这个时代造园之风兴起的一个立足点,出现了诸多经典的作品。明代末期,在实践的基础上,出现了有关园林的理论著作,如计成的《园冶》、李渔的《一家言》等,为清代大规模的造园活动奠定了技术与艺术基础。北京同时也产生了好些著名的私园,如李伟的“清华园”、米万钟的“勺园”、李渔的“半亩园”(见图1-5)等名噪一时。此时在士大夫的心中,园林建筑已是一种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康熙和乾隆是清代大型园林的推动者,著名的“三山五园”和“热河行宫”都是始于康熙,完成于乾隆之手。圆明园建设更是前无古人,是一种大如城市的“园城”“万园之园”。整个清代可算是一个景观建筑的时代,除了皇家园林之外,全国各地的官商人的私人园林在“上行下仿”的风气下,有了极大的发展。江南名园更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做出更进一步的扩充,重视造园之风整整维持了几个世纪。这种情况表示了在那个时代的人心目中,造园才是人工环境建筑艺术所能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

978-7-111-59360-7-Chapter01-5.jpg

1-5 李渔的“半亩园”

景观建筑发展到了今天,其作用范围之广,如在公园、城市广场、居住区、仿古园林等,凡是与休憩、游览有关的都会有远近景观建筑的出现,甚至是一座悬崖上的观景台,都是它的范畴新中式、现代中式等风格的出现,使得景观建筑变的多样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追求意境和为人们创造美的世界这一观点始终是不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