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廊设计在崇明岛生态城市设计中主要隶属于聚焦自然生态系统的机制与形态设计,它是崇明岛及陈家镇总体概念规划可行性研究的基础。
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生态绿廊的分期建设发展可行性研究;其二是生态绿廊缓冲区的生态人居模式研究。作为水土涵养区、多样态物种栖息地与迁徙廊道,连续的、系统化的生态绿廊建设是崇明生态岛能否实现的关键。崇明现有水网密布的农业灌溉系统、林地系统以及陈家镇镇域内得天独厚的东滩湿地保护区,为陈家镇区域生态绿廊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生态资源基础。基于此,学生们从物种栖息与迁徙的角度切入生态绿廊的方案设计,将育林、拓宽河道、重建湿地、降低生态涵养区内居民密度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计划分两个阶段历时25年完成生态绿廊的建设。生态绿廊核心区内的原居民将搬迁至绿廊之外,缓冲区内留下的居民也将改变其旧有的农耕习惯,结合观光旅游进行畜牧、渔业与农耕相结合的流动式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居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有所改变,更多依赖绿色、低技、环保的能源供给模式以减少对缓冲区的影响。
形态设计方面主要尝试将上述理念在空间层面上予以呈现,同时对一些技术问题,譬如生态廊道与城市道路交接处的具体处理进行方案研究;对于缓冲区内的新型生态村落的空间组织方式进行类型学层面上的探讨。
1 生态绿廊的三个策略。由左至右分别是:
·连接断裂的生态走廊;
·湿地再生计划;
·重塑生态栖居空间
2 生态绿廊分期发展建设图示
(a)以河道为中心的生态涵养林建设。至2025年重点建设核心区,林地建设完成30%;至2040年,拓展至缓冲区,林地建设完成75%。
(b)生态涵养区村落疏散规划。至2025年核心区内部的居民点全部迁移,缓冲区减少密度部分搬迁;至2040年,迁出的居民点转安置在生态涵养绿廊周边,形成新的聚落。
(c)以河道为中心的湿地及沿河缓冲区建设。至2025年,完成对现有河道的疏浚、连通、拓宽、滨水区生态基质养护;2040年完成生态涵养区内的湿地再生
3 迁徙与栖息地重建。由左至右分别是:
·水鸟迁徙路径与栖息地空间布局示意;
·陆生动物迁徙路径与栖息地空间布局示意
4 生态廊道总平面图(www.xing528.com)
5 生态廊道内各要素组成分析图
由上至下分别是:聚落、水网湿地、绿地系统以及三个要素的叠图
10 生态廊道缓冲区聚落空间组织形态示意
11 生态廊道缓冲区聚落空间各构成要素组成分析图
12 生态廊道缓冲区聚落单元空间构成图解
13 缓冲区生产方式—鱼菜共生系统图解
14 缓冲区生态民居能源利用图解
由左至右分别是:水循环与太阳能系统,生物质能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