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明生态岛生活模式初描:挖掘居民认同的空间元素

崇明生态岛生活模式初描:挖掘居民认同的空间元素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实地观察,并与居民互动访谈,工作坊的师生得以切身体会崇明岛独特氛围,系统地捕捉和记录崇明岛居民的生活模式,并识别其形成自我认同感的空间元素。同时崇明地区人口呈现快速老龄化的趋势。工作坊通过系统的观察、访谈与分析,共识别了崇明岛当前生活模式的七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交通、食物、工作、娱乐、教育、废弃物及废水、旅游产业等,下文将进行逐一说明。崇明岛上的餐馆主要是为游客和外地人开设的。

崇明生态岛生活模式初描:挖掘居民认同的空间元素

戚淑芳 范美燕

作者简介:戚淑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范美燕,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科研人员。

我们认为在开展对崇明岛的更新设计之前,除了体会崇明“生态岛”整体发展思路,也有必要了解当地实情、分析居民需求,才能使崇明生态岛更新设计做到因地制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师生联合开展的“崇明岛设计工作坊”(Chongming Island Urban Design Studio)对崇明岛进行了预调研,然后制定了可行的实地调研计划和系统的数据记录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并与居民互动访谈,工作坊的师生得以切身体会崇明岛独特氛围,系统地捕捉和记录崇明岛居民的生活模式,并识别其形成自我认同感的空间元素。

工作坊团队共花了6天时间,遍访位于崇明岛的陈家镇和裕安镇。一方面,分组进行访谈,一共访谈了202名岛上居民;另一方面,安排了一组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对其环境进行观测记录与地图绘制分析(mapping)。受访者中男性104人,女性96人,其中有两位未记录性别。其中127人为崇明本地人,41人为外地人,34人未记录。主要年龄分布为:15岁以下12人,16—59岁153人,60岁以上37人。

建设转型过程中,崇明各个村落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更新,道路、水电供应、垃圾处理等都有很大进步。同时崇明地区人口呈现快速老龄化的趋势。根据崇明统计信息网的官方数据,崇明本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9‰,已连续19年呈现人口负增长。根据2013年数据,全县总人口682 127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30%。调研所在地陈家镇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26%。

工作坊通过系统的观察、访谈与分析,共识别了崇明岛当前生活模式的七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交通、食物、工作、娱乐、教育、废弃物及废水、旅游产业等,下文将进行逐一说明。

1 交通

受访者一致认为过去10多年来当地交通的改进与提升,为崇明岛带来了最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对经济发展作用很大。村里每户门口都有柏油路,主干道上设有自行车道。但是受访者反映目前交通道路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不再放心让老人、孩童独自步行,而需要使用电动车等接送。同时下雨还不时有积水问题。

崇明岛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电动车、自行车、公交车和私家车,其中最常见的两种交通工具是电动车和公交车。具体而言,电动车是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我们访谈的每户家庭都至少有一辆电动车。电动车存在的问题包括充电时间过长、充电电池废弃处理对环境的影响。公交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但在繁忙时间公交车频次满足不了上班通勤需求。因此年轻人对交通系统并不满意;然而年长者对交通系统表示满意,因为他们觉得交通成本很低。

崇明岛上的餐馆主要是为游客和外地人开设的。但是崇明人口数量变化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由于崇明特殊的地理位置,青壮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周边的上海市区以及启东、南通等城市。外出人口的返乡周期比较短,加上近年来崇明每年接待旅游人数在400万以上。因此,在双休日和假期,崇明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工作日的人口数量。游客生意不稳定,餐馆生意好坏也大幅波动,经营维持不易。

2 食物

崇明岛特产包括崇明糕、白山羊、黄金瓜等。农村居民一般自己家里有菜地自给自足,与岛上一些大农场不同,种植自己家食用蔬菜的农田多使用天然肥料,很少有人使用化学肥料或者杀虫剂。有的家庭会饲养家禽,大部分家庭食用的肉品是从市场购买。当地人一般在家自己煮三餐。农家里大多数同时存在烧木材的灶台和燃气灶台。多数受访者认为烧柴火的灶台可靠好用,煮出来的饭比较香。

遇到节庆或家中办喜事,也喜欢邀请邻居亲戚一起用餐,形成紧密的邻里关系

1 手绘数据记录

3 工作

崇明岛居民的工作情况,当地年轻人、当地年长者、外地年轻人存在显著区别,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活力。

当地年轻人大多在岛外工作,有一大批在上海市区当出租车司机,其长辈和孩子留守在家,同时老年人在岛上会打杂、干零活或者务农。当地工厂的工人组成主要是当地年长者和外地年轻人。

当地农民每月都有农业补贴,他们当中许多人因为年纪大,体力较不足,都将其土地租赁给外地年轻人开发农场或养殖螃蟹。外地人来经营商铺也较多,外来居民因为语言习惯不同而表示难以融入当地生活。他们一般都是全家迁入,但是生活条件较艰苦,租住的住房一般只有十几平方米。

受访者表示,岛内人平均学历水平较低,工作很难找,一般依靠熟人介绍。工作时间规律,8:00上班,下午4:30下班。

4 娱乐(www.xing528.com)

岛上老年人平时休闲活动主要以搓麻将、邻里走动、玩扑克、跳广场舞、到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人聊天、看电视为主。而年轻人平时工作,周末或假日主要是去上海市内进行娱乐。通常人们晚上不外出,晚餐后街上熄灯,可以看到美丽星空,大家保持着一种规律平和生活方式。居住于城镇中心的崇明岛居民可以选择更多的娱乐方式,例如打乒乓球、KTV唱歌等,然而他们并不习惯特别为娱乐而去消费,也很少去生态园。居民经常去的地方是像社区的杂货店那样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地方。

2 崇明岛在建的基础设施

3 崇明岛居民家宴实录

5 教育

当地小孩主要在城镇上学,但外地人小孩由于户籍问题等限制条件存在就学困难。过去,每个村庄都有小学;但现在这些学校的师资已经被合并,并搬迁到城镇中心成立新学校,这对家庭住址远的农村孩子来说,上学很不方便。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条件都希望送孩子到上海市区就学,因为当地的教育资源明显落后上海市区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国际化教育环境方面。

6 废弃物及废水处理

崇明传统农村村落呈现鲜明的线性空间形态,建筑沿主干道排布,与农田、河道融为一体。受访者表示十几年前还常在河里戏水、钓龙虾、洗衣服。但是现在水道漂浮着垃圾和废弃物,而且仍被用于灌溉,在夏天天热时会发出异味。沟渠断头不联通现象较普遍,而且为了通车而在路旁的沟渠上多处填土建桥。这类桥通常3~4m宽,只在桥基处开一个直径约50cm的涵洞允许水流缓慢通过。

我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排污系统和集中处理污水的设施;部分雨水管路、农业排水和生活污水直接连通这些河道;沿河道居住的居民部分会将家禽,如鸡鸭等养殖在河道附近;沿河道有较多中小型养蟹池塘。多处农田水道呈现富营养化现象,铺满了厚厚的藻类。

从受访者对河水污染缘由的描述,我们发现当地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水处理方法;维持水道清洁的责任归属不清。

4 田野考察记录

此外,废弃物的处理也是一个问题。过去可以卖钱的都会被收集起来,但是现在这些可再利用的废弃物换取的收入太少,很少有人愿意继续收集。同时,道路两旁少有垃圾桶,即使有也没有垃圾分类;还有人直接在路边焚烧废弃物,产生难闻的气味。

7 旅游业

崇明岛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成立现代农业基地,除了温室大棚蔬果种植,还提供休闲娱乐和寓教于乐的体验活动,例如开心农场、草莓园采摘、亲子活动以及农家乐。当地政府对此有一定的政策及资金扶持,但仍需带动基础设施的改造来应对旅游产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8 结论

事实上,“崇明岛设计工作坊”启动之初,参与人员参考崇明生态岛建设发展政策和纲要,结合国际著名生态城市案例,初步构想的生态崇明岛更新设计蓝图涉及水系统、能源系统、农业系统、中央公园等。实地调研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指出崇明的独特文化和空间聚落形态,以及当前面对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获得了一手的调研资料,我们分析并识别了崇明岛生活模式的七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交通、食物、工作、娱乐、教育、废弃物及废水、旅游业等。我们发现崇明岛拥有的宝贵生态资源、清净环境,是建立在其以紧密邻里关系为基础的文化生活形态及农田水道交织的空间聚落之上。而这一切在目前发展模式中并没有被保留。导致以私家车和电动车为主的交通形态吞噬了过去步行和孩童街边嬉戏的闲适低碳生活模式,随之而来的污染、排水、废弃物处理问题均亟需立即的关注,原来的崇明特色需要获得保护和重视;洁净自然环境和安全天然食物已经快速成为稀有资源。因此,更新设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在优先考虑当前居民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前提下,以循环经济概念为基础,充分体现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将其用于创造一个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唤醒更多人对自然之美的珍惜,形成自我维护的良好循环。基于该调研结果,工作坊设计小组重新确定了崇明岛更新设计的多种形式和功能,即智慧岛、农业城市和游乐城。

5 崇明岛上务农老人

6 在建学校

后记

城市的质感融合了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新城区与旧城区的变迁往往在去留之间引发许多争论与思考。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对其成家立业所处的城市不断地重新进行定义。对城镇而言,可持续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持续与发展的意义分别又是什么?崇明岛设计工作坊旨在回答这类的问题:如何能设计一个持续转型繁荣发展又保有其独特空间形态、宝贵生态价值的崇明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