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年绿色设计实践:挑战与思考

十年绿色设计实践:挑战与思考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余年来,笔者一直聚焦于绿色建筑研究及绿色设计实践,深感口号并不等于现实。在当下绿色建筑呼声空前高涨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从不同层面冷静地反思一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状况。绿色建筑的主要价值在其道德高度,在具体设计上则对应若干相应的策略。当下中国有很多项目申报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并且获得了星级,但后续施工其实并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有的甲方甚至明确告知,项目只申请绿色设计标识。

十年绿色设计实践:挑战与思考

李保峰 张卫宁

作者简介:李保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卫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投资系副教授。

中国的绿色建筑从早年的观念引进到近10余年本土实践,已经经历了20余年的历程,相比10多年前的普遍缺乏理解,1如今不仅绿色建筑的概念已为中国建筑师熟知,更因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出现,从而使其到达可操作的层面。

10余年来,笔者一直聚焦于绿色建筑研究及绿色设计实践,深感口号并不等于现实。在当下绿色建筑呼声空前高涨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从不同层面冷静地反思一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状况。

1 绿色与建筑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道德修正和自我批判,其在建筑领域的代表即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主要价值在其道德高度,在具体设计上则对应若干相应的策略。按照构词法理解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是修饰词,被修饰的“建筑”才是核心词。对一个概念的限定越多,则其外延就越窄,“绿色建筑”的外延当然比“建筑”窄。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一直在不断地自我修正与完善、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及外延,但“修正”和“完善”并不意味着彻底的自我否定。即使在现代主义的早期,那些呼唤改革的大师也并未否定传统建筑学的全部价值,格罗皮乌斯便认为建筑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们具有完整地认识生活、认识统一的宇宙整体的正常能力”2。当下的绿色建筑关注“四节一环保”当然高尚,但若仅仅关注“四节一环保”而忽视其他,便是将“绿色建筑”理解为“绿色工程”了。

建筑学的学科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任何单一评价、孤立判断及线性思维都不是建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不能将绿色建筑的标准直接理解为当代建筑学的唯一标准,不能仅仅关注“绿色”,却忘记了“建筑”!设想:如果城市建筑全部直接使用作为节能模拟结果的丑房子会是什么效果?

1 从大峡谷看其东侧的度假小镇

2 左侧是大峡谷,右侧是度假小镇

3 建筑顺应地形

笔者规划设计的恩施大峡谷女儿寨度假小镇,选址于一处面对大峡谷的自然坡地上。恩施大峡谷位于项目选址的西侧,南北向延绵数十里。为表达项目的在地性,设计受土家族民居因地制宜策略启发,仅做少量土方平整,为充分利用大峡谷的景观资源,所有建筑开窗均面对大峡谷,并延续等高线的逻辑自然形成东高西低的“变形行列式”格局。

甲方资金充足,愿意担当社会责任,要求做绿色标识,但在进行绿色设计标识审查时我们被要求将建筑布局全部改为南北向!这种态度反映出当前我们的绿色建筑评价的教条化倾向。

适应地形及景观最大化是建筑学的重要目标,而南北向则是有利于节能的手段之一,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如何选择?是放弃建筑学的全面价值而固守于某一种绿色手段,还是坚持建筑学的全面价值而采用其他的绿色策略?最后我们用外遮阳的方式解决了适应地形、景观最大化及防止西晒的矛盾。

2 系统与要素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相比城市,建筑只是其中一个要素。城市是皮,建筑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绿色建筑按其星级标准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增量成本,若城市不“绿”,则单体建筑之增量成本所对应的环境效益岂能最优化?规划尺度的工作更能四两拨千斤!

4 建筑形式源于展示模式,用自然采光筒突出展品

近10年余来,中国的城市快速扩张,出现了大量忽视当地地理特征的野蛮型规划,严重破坏了既有的生态系统。时至2012年居然还报道:一个月移走了几座山、填平了几个谷。在这样的城市开发模式下谈绿色建筑的意义何在?

10年前,我们通过投标获得了某国防研究所的规划设计项目,中标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对场地内地形地貌的尊重:我们将主要建筑南北向行列式布局,这样建筑的东侧山墙正好与南北走向的山体垂直相接,如此的竖向关系自然形成了“天地双入口”的建筑交通组织。然而,一个月后当我们汇报深化方案时,甲方得意地告知,为了节省工期,他们已将那座山彻底铲平了。当代“愚公”的移山效率无与伦比!

3 设计与使用

我国自2008年4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截至2015年1月,全国已评出设计标识2379项,但运行标识仅159项,运行标识仅为设计标识的6.6%。3

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设计与施工的分工,但设计仅是媒介,建筑物才是最终目标。绿色建筑的唯一价值在于其真正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目标,即绿色建筑的完成度。当下中国有很多项目申报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并且获得了星级,但后续施工其实并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有的甲方甚至明确告知,项目只申请绿色设计标识。公然宣称只说不做!(www.xing528.com)

笔者设计的某国防研究所主楼,西侧面对主要城市干道,为减少西晒,我们的建议是在两栋楼之间做一大连廊,可同时兼顾城市关系。但因项目保密,甲方坚持要做西向的玻璃盒子,作为对外接待的缓冲空间。朝西的玻璃幕墙显然极不利于节能,故我们建议采用可实现适度气候缓冲的、内设可调节百叶的双层玻璃幕墙4。但在建筑完成后甲方竟未做空腔内的可调节遮阳,原来设计力图克服的夏季过热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4 关于新技术

不可否认技术创新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促进,但技术毕竟只是手段。一说到“技术”,人们往往会强调“新”,当下的绿色建筑介绍时动辄使用了多少新技术,许多绿色建筑评审指南要求申报项目“必须采用不少于一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新设备”。我们的目标是“新”还是“好”?“新”等于“好”吗?历史上曾有大量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新”技术,如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DDT,它有效地解决了粮食虫害问题,却导致了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古老的建筑学专业,有许多历久弥新、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好案例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如被动式技术,如多种旧技术的有效整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建筑学领域,“被动式策略”反映了创造的价值及人类的智慧,然而,面对上述“唯新”的评审标准,建筑学的核心价值荡然无存!

笔者设计的郧县恐龙蛋遗址保护博物馆时,研究了恐龙蛋遗址所呈现一系列特殊问题,提出关注场所、适应地域气候、保留历史记忆、采用适宜技术、形式源于展示模式、用暗环境突出展品等设计原则,使用竹跳板作为混凝土外模板,将旧瓦作为第二层屋面,设置双层百叶实现通风阻光目标,将超长体量化整为零,使得遗址博物馆紧密地锚固于恐龙蛋遗址上。但因没有采用“新技术”而无缘申报。

当谈到绿色建筑时,我们更需要跳出纯技术的线性思维,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进行思考,不仅关注How(怎么做),更要思考Why(为什么这样做)!

对于建筑师,不仅要思考技术的可能性,更要思考其背后的必要性,不仅要关注工具理性,更要关注价值理性,要防止过度炫耀技术,不能仅关注技术,却忘了城市和人。

绿色建筑会涉及技术问题,但这些技术并非建筑师的单打独斗之招,而应是整个制造业的工程性命题。建筑师未必能创造什么新技术,但他们却有优化和整合多种技术的优势。

5 使用当地竹模板浇筑外墙

6 体块连接处的透风阻光构造

后记

绿色建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余年历程,绿色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操作层面尚有大量问题,如重视绿色而忽视建筑,重视单体的问题而忽视城市尺度,重视设计却忽视完成度,以及重视新技术却忽视被动式策略等。本文结合本工作室的实践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注释

1 详见:李保峰,秦佑国. 生态不是漂亮话[J]. 建筑,2003(01):74-75.

2 详见:格罗皮乌斯. 新建筑与包豪斯[M]. 张似赞,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7.

3 信息出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DOI:10.16116/j.cnki.jskj.2015.06.001.

4 夏热冬冷地区做双层玻璃幕墙并非妥当之举,说其具有适度的气候缓冲,只是相对普通玻璃幕墙而言,2001—2003年笔者研究团队针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详见:李保峰,李刚. 建筑表皮[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 莫斯塔法维. 生态都市主义[M]. 俞孔坚,译.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4.

[2] 林宪德. 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Philip,Jodidio.100 contemporary green buildings[M]. 2013.

[4] Serge Salat. Cities and Forms[M]. CSTB Urban Morphology Laboratory,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耦合机制与控制,51538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