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全报告会制度,促进制度规范化
形势报告会制度是由省级主要领导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做的形势报告,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端正学生的政治思想认知态度。这种面对面的政策解读和时政了解,拉近了学生与现实政治生活的距离,对政治生活有真切感才能转变学生一直以来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看作空洞、乏味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看法,从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目前,学校的形势报告会制度在贯彻落实上实效性部分缺失,因此,要健全形势报告会制度,促进制度规范化,一方面需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统筹谋划,报告会的次数和地点以及邀请的专家人数要有专人负责规划,让报告会制度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化、常态化的教育方式,首先在顶层设计上确保实施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在形势报告会落实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向全校学生宣传、组织到位,做好学生的参与工作。
(二)增强活动感召力,培养实践能力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实践活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否具有实效性以及实效性的程度,关系学生个体社会化后政治素养和能力对社会的贡献度,因而,教育效果必须要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体现。具体来说,就是要看经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后,学生是否具备政治敏锐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否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主心骨。
实践活动既包括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组织活动,又包括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活动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党支部、团支部和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制度的优势。学生社团由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形成,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受同辈群体的影响较大,借助学生社团的群体力量,可以使形势与政策课程主题活动有效地展开。另外,学生社团和党支部、团支部协同配合,可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以开展研讨会、辩论赛等方式,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和当前学生的特点提出的。首先,从学生的特点来讲,当前的学生个性张扬,实践积极性高,同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把握有局限性,单靠课堂讲授无法满足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的需求,有必要辅之以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目的来讲,形势与政策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与各个学生组织、社团等联合进行,比如“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社区宣传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初步实现实践认识活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联互通;活动结束后,还可形成社会实践报告或实践心得,并召开交流会,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拓展网络渠道,构建三维立体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经验和时效性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提出了要求,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灌输的教学方法,教育渠道的多样化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助推器。(www.xing528.com)
构建三维立体化教学,即课堂、实践、网络教育为一体,“三驾马车”并行,着手组织“三个课堂”层次结构建设,具体应做到以下举措。
第一,牢牢把握课堂这一主渠道,发挥“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当前的学生作为最亲互联网的一代,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容小觑,现有关于国内外热点和社会现象的评论和观点五花八门,学生接受着不同渠道信息的影响,这使得传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垄断和权威性被打破,形势与政策课程出现“被去中心化”的倾向,所谓的网络“大V”“专家”公众号等的影响力得到了吹捧和扩大。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纵深发展的时期,更应牢牢把握住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理论的说服力站稳讲台。一方面,要真正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从保证课时数量上确保教育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根据学时要求按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安排课程。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具体目标层次化,可划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既注重个体意识的内化,又积极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的外化。
另一方面,在把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为辅,利用当前学生勇于表达想法的心理倾向,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分析问题与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势观、政策观以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充分利用他们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对某一热点问题形成专题,自主学习探讨。一是可以了解学生的一般信息来源;二是可以网罗众多观点,经过讨论形成主要观点,突出主流意识。这里要避免两个倾向:一个是切忌只注重趣味性的教学形式,以观看视频、辩论、演讲等形式代替课堂讲授的“形式主义”;二是切忌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的“经验主义”。
第二,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知识的转化力,“第二课堂”常开常新。课堂教学的效果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巩固和检验,多样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能够丰盈教育效果,关键是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环节促成理论的内化。开展实践活动重点应是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互联互通,与课堂活动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实践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主题的深化和再认识。
第三,构建网络资源库,用好“第三课堂”,形成立体化教学。早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通知》中就提出要构建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教学资料信息网络,力争在3年之内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库。政策出台后,部分地区和高职院校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共享资源,但从整体来说,资源库建立的范围以及资源共享的程度都还难以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要求,尤其是其实效性的问题依旧未达到理想效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提供了庞大的资源平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问题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各综合教育网站和各校园网站要设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校内网以及各大高职院校网站中的论坛都可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广阔平台。另外,一些课堂的新形式,诸如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都可以作为传统课堂讲授的补充形式,使学生利用日常碎片化的时间观看学习,实现教育教学常态化、日常化。还可以专门设置时事论坛、网上专家论坛,开通专家邮箱,组织有影响力的学者拍摄网络讲座视频,供学生学习。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来自众多学者的研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同时也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探索适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的有效模式。然而,不管何种形式的教育模式都不具有普适性,都是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目标制定的,但其构建的主体思想皆为综合各方面教育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合力的教育模式,并有着共同的依据和原则,即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构建一套以学生为主、能够有效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制定不仅要体现创新性更要具备实践性。比如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虽具有实践性却缺乏创造性,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范式实则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其应成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过程的始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