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开展,必须确立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措施;重视课程师资力量的培养、完善课程网络资源、完善课程组织管理结构、有效开发与利用课程教学资源。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也就对教师的素质、能力以及数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眼中,他们不单单要充当教师的角色,还要充当就业指导员、规划师、职业咨询师等多元化的角色。但是在呼和浩特市高校中,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就业实践经验、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热爱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资源极度匮乏。而建立专业有素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团队,是各高校该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如前文所提,目前5所高校教师来源单一、流动性大、专业性差,总体来讲,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各高校都迫切需要壮大和健全师资队伍。
以美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美国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在国际上属于一流水平。首先,有许多高校都设有专门培养职业咨询师的相关专业。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北岭分校教育学院就在理学硕士专业中设置职业生涯咨询专业,该专业共开设23门课程,旨在为该专业的研究生提供职业指导理论培训、个体和群体职业评估等项目的学习,这些项目都是NCDA国家生涯发展协会认定职业生涯发展咨询师基本能力的领域。另外,教育学、心理学或是职业咨询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可以学习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咨询证书的培训课程,课程共分为4个学期,涵盖27个学分。在课程学习达到培训教师的要求后,学生还需要花费至少40个小时进行课堂外的专业发展训练,如参加会议、学术研讨会、专题研讨会。可见,美国高校十分注重对职业指导人才的培养,为日后教育部门、政府、公司企业的专业职业咨询员造就贮备力量。其次,美国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团队的专业化还体现在教学队伍整体结构上。美国高校对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和数量要求都很高。为了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对于职业指导教师的入职标准审核极其严格。通常各校职业指导人员都由职业指导中心主任、顾问、对外联络员、教授、成功商业人士组成。学历要求具有专业对口的硕士以上学位,像职业指导中心主任要具有教育学、管理学等硕士学位并且通常要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兼任;顾问也要求有咨询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专门负责学生心理辅导、联络公司企业、推荐人才等工作。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职业指导人员都持有职业生涯指导资格证书。美国高校对于职业指导教师的人员数量也着实重视,各所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资源都很充沛,基本能确保指导教师与毕业生的比例为1∶200。有些学校甚至会更高。可见,在美国高校中,职业指导教师人数充足,而且分工明确,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为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不少一流大学也很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保证师资团队背景多元,结构合理,符合课程的学科要求和实践要求。如清华大学在课程教学团队共有 11 名教师,均有硕士学位,其中还有5名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分别都具有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科、社会学等多元的知识背景,绝大多数授课教师还有比较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其中1人获得联合国劳工组织、共青团中央认证的KAB创业教育国家级培训师资格;4人获得KAB创业教育讲师资格;6人获得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认证。
为提升高校整体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应该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优秀经验,以“专业化、专门化”为目标,注重“质” 和“量”的双重标准,打造高水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从量上看,应满足教育部规定的1∶500的师生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从质上看,应注重全方位提升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能力。
第一,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职业指导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起码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都有所涉猎,在此基础上要深刻掌握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具有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就业制度、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就业市场消息以及本校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对口专业都有详尽的了解;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高度的使命感,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不能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长者,居高临下;要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课程理念、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估等多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掌握咨询与测评技术。这些都需要教师自己的努力以及学校为教师创造环境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指导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他们可以通过课后备课、教师间互相观摩学习、撰写课后反思笔记等方法反复琢磨自己的课程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明确自己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学校要为职业指导教师适时搭建学习平台,开通主题网页、博客空间,创设各校、各地甚至各国高校间职业指导教师进行学术沙龙的机会,以此来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以求共同进步;学校也要为教师搭设科研平台,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为研究人员提供经费补助与奖评措施,调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加强对职业指导教师的选拔以及培训工作,规范职业指导教师的入职标准,严把入关口。针对刚入职教师要进行严格系统的岗前培训工作,使他们熟悉本校职业指导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尽早适应新的教师角色。对于在岗教师,要组织他们到专业培训机构,学习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时俱进地掌握社会就业动态;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测评课程培训和考试,获取专业职业指导师资格证;对于优秀教师,还要额外奖励其去国外研修,学习国外先进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
第二,要扩大教师团队的来源,完善团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目前5所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力量仅限于党务、政务、学工办工作人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不充足,专业方向也不对口。迫切需要加强并扩大对职业指导课程教师的遴选,建立专兼结合、跨专业、跨部门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总体上由三部分力量构成,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专任教师。这部分教师应该由就业指导中心及院系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咨询管理学相关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业教师共同构成,由他们组成专门负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小组,发挥各自所长。其次,要有一支由兼任教师构成的辅助队伍。该课程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了课程的有效实施不能单单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还需要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辅员。他们可以在日常和学生的接触中,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的特点、心理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配合课程教学教师,制订符合各自院系专业背景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方案,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最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引进政府、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专业工作人员和一些专业领域内的精英人才到学校授课甚至参与职业指导课程的设计。他们对于自己单位甚至是类似单位的岗位十分了解,对于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较强的把握,他们对自己的成功之路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挖掘到一些经验教训。因此,他们的加入,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榜样式的作用,可以确保课程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组课程管理机构,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在各地高校中,课程的负责部门都有所不同。基本局限于学工办或是就业指导中心这样单一的行政部门,学院的负责机构不健全。学生多,工作人员少,造成人员分工不均,职责不明确,严重制约课程的有效开展。
美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已近百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从政府到社会到高校三级完善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体系。在美国大多高校内部都成立职业指导机构,如哈佛大学设立有职业服务办公处,康奈尔大学设立康奈尔职业生涯服务中心,丹佛大学设立有丹佛职业生涯服务中心,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有职业生涯教育中心。在职业指导部门下还会分设多个办公室,分管不同的工作。如哥伦比亚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就由六个部门共同构成:本科生职业发展部、研究生职业发展部、体验学习部、校企及校友联络部、课程编排部、计划管理部。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最终完成引导学生向社会人过渡的任务。除此之外,在各个学院还设有单独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心,与学校职业指导中心形成合作机制,全方面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并且,还设有职业资源图书资料中心,分门别类地归置职业指导书籍、报刊供师生阅读学习。另外,还设有多媒体资料中心,这里的多媒体设备配置精良,从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视机、投影仪到高级视听设备以及先进的实验工具应有尽有。
在国内,许多院校也都努力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机构的构建。清华大学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并开通韩威工作室、彭凌工作室、张超工作室、个体职业咨询室、求职工作坊。像韩威工作室对清华大学在校生及在校教职工都提供免费服务,以两种方式开展辅导:生涯教练/职业咨询——对于同学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提供一对一的教练/咨询;职业能力训练——利用行为学实验室等专业设备,开设每次不多于6人的小团体训练,提升职业能力。训练主题包括模拟面试、演讲技巧、表达沟通、职场礼仪等。 需要辅导的人员需要提前在职业指导中心网站进行预约。彭凌工作室面向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为他们提供职业与行业选择、求职准备、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每位同学每次的咨询时间为 50~60 分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可以与彭凌老师详谈咨询时间。在张超工作室,在校学生以及清华大学毕业的校友可以接受公务员考试的指导。个体职业咨询室包括对选调生、党政部门、基层公共部门的职业咨询,其他各行业职业咨询以及就业政策咨询三大方面的内容。咨询师都来自不同专业,具有职业发展指导的资深背景。求职工作坊主要邀请各院系就业工作助理老师及职场人士作为嘉宾,为同学们提供简历写作、模拟面试及职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坊的规模小而内容精,每位同学都能够得到一对一的指导。除此之外,清华大学还结合新时代下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 “教练计划”,综合运用课程、咨询、教练、导师、朋辈教育等专业方法,从不同层面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职业生涯科学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与每一位学生相伴、相知、相长,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量身打造的“私人定制”服务。 在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设有职业发展研究会(ACDR)、职业辅导工作坊、职业规划训练营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服务部门,同时也会定期举办职业指导活动,如开设职业指导专家精品讲座、培育职业发展志愿者队伍。
以此为鉴,全国各院校要想专业化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就不能把所有的工作任务完全依托给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这样单一的行政部门,必须创建校级和院系间的合作机制,成立全方位的组织管理机构,规范各个部门的职能,统筹课程开展工作,使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高校要将现有就业指导中心的外延扩大,在学校建立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在各个院系同样建立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与学校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共同负责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保证课程的有效开展。(www.xing528.com)
校级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要根据国家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总体培养目标,对课程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指导,并有计划、系统地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管理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学校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抓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工作。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主要由课程教研室、职业发展咨询室、就业资料室、企业联络部、网络信息技术部几个部门共同组成,各司其职,可以保证人力资源充足。
建立课程教研室,主要负责编排课程学期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实施细化;组织教学过程;执行课程教学大纲;检查任课教师完成教学教案;定期安排听课与评课活动;考核、评价课程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的教研和科研活动、参加多种培训;使课程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辅助课程教学,由咨询教师一对一、面对面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动力特点,从全新、系统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解决职业困惑,寻找更为适合自己的职业,做出职业生涯规划。当然,职业咨询并不是“授之以鱼”的过程,而是“授之以渔”的过程。咨询师是要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办法,自觉主动地做出职业规划。
建立就业资料室,陈设相关图书、报纸杂志,对全校师生免费开放;还可以定期把各种就业信息资源、毕业校友忠告建议、企业市场需求进行综合整理、装订成册,有代表性地向学生发放。
建立企业联络部,负责随时与企业联系,了解社会需求,推荐人才。
建立网络信息技术部,使网络成为职业指导的新阵地。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辅助课堂教学,建立职业发展规划网站,对学生、教师、雇主、校友、家长不同的人群设置不同的网络模块。比如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网页的设计,在“学生”一栏,主要划分为四大模块,包括招聘信息、职业辅导、手续办理、多媒体中心,每个模块下再具体划分为细微的小模块。首先在招聘信息栏内,会及时刊登出最新的就业政策以及各地区、各单位的招聘信息,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与用人单位联系,投递求职简历,减少信息搜索时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可以在职业辅导栏目陈列出学校咨询师的简介,方便学生在进行个别咨询前,先了解咨询工作室各个咨询师的简历,再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具体找哪位教师咨询,从而在网上提前预约。全校学生数以万计,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一对一地为学生进行职业测评,更无法时时监测学生的身心变化。这就需要网络信息技术部门开设网络测评专栏,引进性格气质、职业兴趣和能力等方面的测试量表。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登录学校职业测评系统回答问题,由测评系统根据问题答案,制作出相应的分析报告,帮助学生对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二来,学生在网上做出职业测评报告,可以减少职业咨询教师以及课程教学中的部分工作,学生可以直接拿着报告再找专业的教师进行分析、咨询,在这个过程中节省下来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辅导。另外,可以设立网络测评栏目,补充在课堂教学中测评软件使用的不足。
除了以上模块的开通外,还可以开设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可以被多次重复利用的资源,做到从现实到虚拟、从课堂到课外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学校各院系也要发挥自主性,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指导中心,成立课程管理小组,由各系领导、资深专业教师、专任职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共同组成。在遵循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要结合院系各自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灵活地调节具体课程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以保证本专业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适配性,使职业指导知识能够自然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对接,在共性的前提下突出每个专业的特点。这样,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自上而下的职业指导管理机构,实现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体系化、科学化,做到更有效地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