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实施问题分析与解决

课程实施问题分析与解决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内部各级管理部门对该课程的认同度不高,部分高校开设该门课程只是为了响应教育部的政策文件,应付上级部门检查;部分高校只是为了提高本校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知名度,并非出自学校自觉;也有高校认为该课程没有专业对口学科方向,直接将其归属为非正规的附属课程。曾有报告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生都因来自学业、人际交往、家庭、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存在中度的职业心理问题。

课程实施问题分析与解决

(一)课程重视程度欠缺,价值追求层次较低

就业是民之根本、安国之策。发达国家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已近半个世纪,在我国,随着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造成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各方各面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教育部陆续出台有关大学生就业与生涯指导方针政策,各高校也相继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课程计划。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内部各级管理部门对该课程的认同度不高,部分高校开设该门课程只是为了响应教育部的政策文件,应付上级部门检查;部分高校只是为了提高本校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知名度,并非出自学校自觉;也有高校认为该课程没有专业对口学科方向,直接将其归属为非正规的附属课程。总体来讲,各高校对课程价值追求层次较低,对其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如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求职技能、信息应用技能、就业形势方面的需求打分较高,价值观念、职业发展和决策技能则排在倒数两位。高校更加追求该课程帮助学生就业的价值,将其理解为一次性终结的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就业技能的培训指导,对其价值理解过于功利化,而忽视了课程引导大学生做出职业生涯判断以及规划的作用,缺乏终身教育本色。学校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中,学校对课程的安排不甚合理,课程开设时间也存在过程性缺位的问题,不管是作为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仅仅在特定年级授课,忽视学生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失去了该课程应有的长期性和过程性。

(二)课程理念理解偏差,目标设置不够全面

我国职业生涯课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颁发,各所高校相继开设了该门课程,虽有所成效,但仍与理想有所差距。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本土化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多引用、借鉴国外先进优秀理论,如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论,这些都是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但是,欧美国家职业生涯教育多遵循个人本位思想,相对注重个体的职业特质在职业发展中的影响。而在我国的社会背景下,完全考虑个人价值的实现显然欠妥,我国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既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要考虑我国的就业地域与组织环境,恰当地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因此,对呼和浩特地区各高校而言,对于国外的生涯教育理论,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也不能完全照搬,一定要针对我国的国情、社情、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及本地区的特色建设有地区特色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方面的职业知识,求职技能和信息搜集技能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但仍然欠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决策能力以及自主创业能力。可见,高校在课程目标的设置和完成上依然过于重视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知识目标,对学生态度、技能层面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课程内容体系单薄,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笔者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各地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基本对该门课程表示认可。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9.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他们求职面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另有28.3%的学生指出通过该课程,并没有学习到深层次的内容,与自己预想的效果有所差距,课程的开设可有可无;而仅有12.1%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该课程。可见,大部分的学生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反映出对该课程的现实需求,但同时应认识到各地高校对该课程在内容体系的建设上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缺乏连续性,无法形成全程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当前,各所高校课程设置并没有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集中在一个年级进行,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课程全程化、全员化的教育理念。

其次,课程内容设置陈旧、浅层次化。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除了在掌握、分析、利用就业信息,了解面试技巧,撰写求职简历,分析就业形势这些内容上学习效果较好,在个体职业观、成才观、价值观、就业心理、职业规划等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这些更为重要的内容上,大学生的把握情况还较差。高校在该课程的内容选择上,仍旧没有摆脱就业指导的模式,内容过分强调应聘技能培训和职业包装,对职业生涯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生涯与职业意识、增强职业发展决策与规划能力、完善自我认知、开展创业教育等核心内容的比例较少。这种情况间接导致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过分专注于短期发展,忽视长期发展;重视自身的现实利益,忽视国家利益,择业观过于功利主义。如调查中显示:在择业时秉持个人发展取向和个人待遇取向的大学生均超过40%,而选择会去基层、西部、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的学生仅有14.8%。这种错误倾向使得学生过于在意就业的地域和行业,对职业的期望值偏高,造成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各高校除了缺少上述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外,涉及对大学生发展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是凤毛麟角。在当今社会,面对严重的就业和学业双重竞争与压力,大学生极易出现焦躁、抑郁、自卑等负面的心理情绪,加之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若不对其及时加以开导,学生容易走向极端。从马加爵杀人到药家鑫杀人再到复旦的投毒案,在我国的高校校园里发生过多起大学生杀人案件以及不计其数的大学生自杀身亡事件,很多都与大学生心理素质过差有关。曾有报告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生都因来自学业、人际交往、家庭、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存在中度的职业心理问题。可见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与职业心理辅导的内容极为必要。

另外,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弱,缺乏实践可操作性。当前,大多高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与本校的就业率挂钩,仅仅把其看作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工具之一;也有高校视之为附属课程,将其划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高校对于其价值认识的浅薄,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需要。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造成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同时,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欠缺职业生涯知识与专业教育方面的内在统一性。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就如同是吃大锅饭,所有人都接受完全一样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忽略了学生各自的专业特点。通常一同上课的学生均来自不同的专业,各自对未来职业的需求也都大相径庭,这样没有针对专业辅导的课程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就造成学生对专业与职业认知的不完整性。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专业选择的考虑有失周全,父母的选择和课程成绩成为他们考虑专业的重要因素。升入高等学府后,他们其实并不十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所以,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应该由院系为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把这一专题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中,把对专业的基本认知和职业信息的认知紧密结合。

(四)课程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www.xing528.com)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应本着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突出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实效。相应地,在该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理应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然而目前,各地高校依旧没有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法规、信息发布等知识的传授,但一味地讲解,缺乏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分析、互动提问、实地参观”等更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方法,实际上难以满足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好多学生都表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是‘关注学生就业问题,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兼顾的课程。”仅仅采用“集中营”式授课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丧失了对该门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不能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遇到的困境、烦恼起到排忧解惑的作用。

(五)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应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并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规划师等相关资格证书。而呼和浩特市各地高校安排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讲师大部分是学校党务、政务、各学院辅导员等其他人员,这就导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指导教师的流动性较大,这部分教师群体中,要么是年轻刚入职的教师,自身所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并未打算长期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工作,随着岗位调整,教学方向就会随之改变,归属感不强;要么就是行政人员,忙于平时繁重的行政工作,或多或少影响正常的上课时间。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课程专业性较差,他们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学生个性并不十分了解,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不具备扎实的职业生涯理论功底,对课程的研究优秀成果较少,无法对教学和学科建设起到支撑作用。他们也不具备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更谈不上根据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指导工作,导致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六)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从呼和浩特市各地高校的评价方式上看,多采用完成作业或纸质考试这两种定量评价方法,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力的体现、言谈举止进行定性分析几乎没有。考试或撰写报告虽然能够较便利地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既便于组织开展,又经济省时,但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规划能力培养、信息处理技能等一系列并非一纸试卷或是一份报告就能体现出来的内容。显然,这种一次性终结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发展性,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也就不能更有效、有针对性地对每一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提出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依然不能准确地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所定位,不清楚还要完善哪些方面的能力,导致原有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无法得到及时的修订,甚至产生偏差,最终导致计划执行强度不高、实施措施效果不佳,评价应有的反馈功能就无法更好地体现出来,也不利于课程更好地发展。从各校的评价主体上看,仍局限于教师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缺少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日积月累,就会使学生失去主体意识,不利于他们独立自主精神、团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七)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精品教科书建设不足。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随着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的推进,各种各样的教材虽屡出不断,但基本上较为相似,都以国外先进理论为蓝本编写,缺少我国社会主义本土化色彩,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引领的探讨普遍欠缺。教材整体都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在内容编写上偏重就业技能技巧、就业形势政策等知识性的陈述,无法突出职业生涯教育过程性、实践性的特点;在语言描绘上格调深沉,冗长乏味;在案例选择上不够鲜活,有失亲切感,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大相径庭,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呼和浩特地区高校都没有根据本地、本校以及大学生心理特点所编写的校本教材,为此,有的高校选择全国统编教材,有的高校则凭借授课教师自己的想法挑选几本心仪的教材重新组织编排课程教学内容。

其次,职业心理咨询不规范。随着求职难度日益加大,大学生难免会遭遇找工作多次被拒的情况,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此之后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甚至表现出对社会、对生活的失望乃至绝望的心理。在访谈中,也有同学提及自己的心理问题。周同学是一名大四的学生,由于课程已经基本修完,因此有充裕的时间求职。但是天不遂人愿,周同学和许多大学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在采访中说道:“在多次的求职中,我遭到屡次无情的拒绝,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我现在因为总是失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特别自卑。”很多同学都因为无法调节失败后的心情,常常被自卑的情绪困扰,无法走出阴霾。室内设计专业的李同学也同样深陷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在访谈中,李同学说:“我现在在一家装修公司实习,身边的人都为我感到高兴,认为我找到了一份较好的工作。一开始我也觉得室内设计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但是在经过亲身实习体验后,我发现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学习太多的知识,比如说家庭预算知识、家庭装饰美学知识、装修流程与技术知识等,真的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与努力。而且我有好多在公司工作了五六年的同事的薪酬依然很低。所以我最近每天都很忧愁,特别焦虑,造成我现在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总是很浮躁,做事也是毛毛糙糙的,很担心工作的问题,也不知道我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像李同学一样,好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不论性别、家庭、年级、专业的差异,面对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几乎人人都有自己心理上的负担与压力。大家都希望可以有专业人士倾听自己的烦恼,帮助自己解决心理问题。而在呼和浩特市各地高校中,就业指导机构内部均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心理咨询室,完全依托于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而据学生所言,几乎没有学生会去做心理辅导,校级的心理咨询室也不会长年累月地开放,心理辅导人员数量有限,专业对口并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根本无法一一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惑,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

再次,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不理想。目前,在相关网络建设方面,各地高校均有在各校主页上设立就业信息网,重点涵盖就业信息概览、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手续办理这几个栏目,可以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方便广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快捷地与用人单位联系,提高了大学生搜寻就业信息的效率。但目前网站的栏目内容过少,功能过于简单,几乎没有设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栏目,在网页上无法浏览课程的相关介绍,也没有网络课程视频供学生课下补充学习,不利于学生从更多角度研究该课程。

最后,职业测评工具适用性欠佳。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使用职业测评工具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以及职业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现在所使用的职业测评工具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而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环境有较大差异,量表则未必适合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测评结果的科学性也有所争议。近些年,国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日益重视,对其所需硬件设施的建设也相对加强。但是,在呼和浩特市各地高校中,由于经费投入有限、高校重视程度不足等,即使有高校在就业指导网站上增添职业测评模块,也会由于网站维护人员缺乏、资金不足,导致测评软件几乎不可使用,而有的高校甚至还没有引进大学生职业测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