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研究成果
就业指导起源于西方国家,对于它的研究也很早开始于西方国家。通过对相关外文文献资料的整理,笔者发现有不少学者直接针对职业指导课程展开了研究。经过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各类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对职业指导课程开设历史的研究,就业指导之初源于美国弗兰克·帕森斯所提的职业指导。在福尔松和里尔登的文章中,他们提及:“在经过对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历史进行回顾与梳理后,认为美国最早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1911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职业指导课。”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就业难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指导更受人重视,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提出了生涯教育的概念,呼吁要在各高校系统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career planning courses),并把该门课程列为必修课之一。发达国家自此重新审视职业指导工作,各高校开始开设不同种类的相关课程。在哈尼和豪兰德(1978)的研究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63%的两年制和四年制大学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职业指导课程得到大力的推广与应用。随后,在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生涯指导课程都被纳入学校公共课程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进步,国外不单将职业指导课程纳入高校课程管理体系,形成全程化的辅导模式,贯穿新生、老生、毕业生、校友各个阶段,更在中小学校同时开设该类课程,纵向衔接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关于职业指导课程类型和内容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为满足各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周期和特点,职业指导课程大多按照职业活动的顺序开设,类型层次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美国学者指出:“职业指导课程要承担起通识教育的功能,把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形成特有人格,提高创新、策划、管理、领导、沟通等能力,增强社会职场适应性作为重要目标。”相应地,课程内容起码都会涵盖四个主要领域:职业意识探究和计划(了解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进行自我认识辅导、建立系统的职业清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学生的专业、喜好和时间要求,设置语言培训、网络培训、工程设计等相关课程内容),就业咨询和指导(心理辅导、职业咨询、就业培训),创业教育。相应地,其课程形式也种类丰富。德夫林的研究指出,为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实现课程目标,要综合运用各种测评工具,以及如职业兴趣、性格调查表,对对象生涯背景、职业环境进行考察,组织书面练习,举行模拟教学,进行心理测验、职业咨询,开设读书报告会,举办心理访谈等方式方法。(www.xing528.com)
除了以上的研究,也有部分国外学者对职业指导课程效果进行研究。克瑞顿大学学者马克·E.威尔就曾在报告中指出,尽管数以千计的高校和学院都有提供职业指导课程,但较少有报道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即使有也缺乏有效的方法,没有控制组是最大的障碍。在1976年,贝克库克和考夫曼设置了控制组以评价职业指导课程的效果,发现在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了解职业选择这些方面,参加了课程的学生同控制组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威尔和柏斯在1979年和1981年的报告中再次通过前测和后测的方法,补充证明实验组的学生要比控制组的学生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认知技能、职业能力、生涯决策以及职业成熟度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尽管在实验中不可控因素较多,但大多学者认为,从总体上讲,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以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应延长课程效果考察的周期,运用更多的方法增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关注。
(二)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有不少学者都是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中外生涯教育发展演变史、国内外生涯教育现状等宏观方面展开了研究。也有研究者直接针对课程展开了研究,像谭蔚沁、唐瑛、王凤兰等人分别从社会、学校及学生三个层面论述了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陈静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入手,在探析其概念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分析与研究;梁旭光以绿色管理理念为指导,对课程建设进行思考。另外,也有学者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有所谈及,比如有学者提议把“6+1教学方式”应用于职业指导课程,还有学者探讨课程体验式教学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意义及策略。在近一两年内,也陆续有学者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整体开设与实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