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定位上,传统课程教育强调“认知性、预防性、矫正性”,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获得,预防心理疾病发生以及矫正心理问题。(三)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相对单一,多采用以教师教授、学生聆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作为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学生自然面临着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竞争压力等现实问题,这对于大学生活甚至未来人生都至关重要。当学生能对自身有清晰认识,对环境有很好的适应能力,有合理的学习目标与动力时,就可以一步一步前进,最终实现人生目标;反之,一方面有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的困惑,另一方面没有解决的能力,缺乏指导,很容易虚度青春,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择业、情感、人际交往等现实问题甚至由此产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本质上反映了学生在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及承受挫折能力方面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在人格完善、能力发展方面的需要。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实践活动训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与意志方面不断提升,在活动中遇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为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明显,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很大。一方面对自身有较高期望,成就欲望强,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也对现实情况不了解,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感到自卑,对未来迷茫找不到方向。而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增加自我认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缺点,进而发挥自身优势,接纳自己的不足,因此面对挑战更从容、自信。在人际交往方面,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长更重视培养学生智力性能力,学生的人际沟通、情绪调节等非智力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和成长,学生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处理这些问题,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因此很可能由于处理方式的不恰当产生否定,失去锻炼的机会,也伤害同学间的友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自身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巧,同时同学间分享自己的经历,利于彼此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困难不可避免,因此学会面对、解决困难更重要。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采用正确方式寻求他人帮助,同学间通过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拉近彼此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能在自我性格、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开发潜能,自我实现

(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课程定位上,传统课程教育强调“认知性、预防性、矫正性”,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获得,预防心理疾病发生以及矫正心理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现实情况是,少部分学生有发生心理疾病的危险,极少数有心理疾病,大部分在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就业、学习等现实问题上存在疑问。“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课程强调“认知性、预防性、矫正性及发展性”,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需要,解决学生在身心发展中的困惑,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开发自身潜能。(www.xing528.com)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包含理论知识、情感体验及行为改变,因此要求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方面都获得提高。而传统课程教育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获得的心理健康知识等同于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心理困惑的方法与经验,在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知识讲解为中心,在课程中被动接受教育,缺少教学互动与情境体验,不利于感悟知识的内涵以及运用知识实现生命智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的不是知识获得,而是促进个体变化和适应,即“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适应新环境”。只有学会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在其中发展潜能、实现自我。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要通过学生分享讨论、参与活动获得感受、体验,进而形成行为改变,以特定问题情境下的直接经验代替书本知识的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是学习的工具,关键在于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在课程的具体形式上,较少采用理论知识灌输法,而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解决方式,然后邀请部分同学与全班同学分享,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厘清感受,强化体验。这种方式使学生与问题相联结,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彼此聆听观点、分享经验,使学生在知识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深刻领悟。

(三)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相对单一,多采用以教师教授、学生聆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结合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自尊自信、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社会支持及班级凝聚力方面,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力提升效果明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程问题源于学生个人亲身经历或困惑,可以通过学生收集资料、个人经验、教师引导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加入课程互动中,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投入,例如情景剧表演、游戏互动、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激励其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探索解决的方法。在课程形式多样的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氛围,教师要营造平等、尊重、支持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想法不妄加评论,尽可能接纳学生、理解学生;坚持“三不”原则,即不批评、不建议、不评价,使课堂保持自由、轻松、平等的氛围;鼓励更多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促进课程活跃度和创新性,使更多学生完善自我,实现个人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