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教学多采用主题讨论法、情境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主题讨论,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形式一方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拓展问题解决思路。因此学生通过情境体验,通过不断尝试、体会、觉察感受生命的力量和意义,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丰富了人生经验,实现了认知、情感的统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进行随机分组,然后提出3~4个关于课程主题的学生常见心理烦恼(根据教学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方法,也可以分享与主题相关的自身经历,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总结并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和困惑,全体同学集思广益对于问题提出不同解决策略及个人相似经历。在整个过程中同学间因表达相似困惑实现“命运共同体”,增加同学间联结,降低个人焦虑;同时,针对同学提出的困惑,其他人分享的成功经验是一份最好的“礼物”,是同学间真诚的经验交流,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朋辈辅导。
(二)人本主义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就是揭示和展现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体会心灵成长的旅程,学生实现个人成长的过程。人本主义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念。这种非指导性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具体体现在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拥有平等地位,教师尊重学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不强求学生必须认同自己。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的想法做到不批评、不建议、不评价。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有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趋向,认为每个人都有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教师在课程中主要负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课程教育的主导,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做更充分的讨论,发表更多想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各部分学习内容所占比重。(www.xing528.com)
(三)人本主义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强调简单的知识灌输,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认为只有将知识结合现实问题使学生产生内在经验或感受,知识才能发挥作用,机械记忆理论知识不但难以记忆而且对问题解决没有作用。因此在该课程中讨论的问题多是学生目前面对的较复杂的现实问题。认为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体会、思考得到的人生经验,才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现实需要确定,不是简单对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师提供教学内容的框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才能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