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以存在主义、建构主义哲学为基础,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罗杰斯认为,以“当事人为中心”不仅是心理咨询理论,更是一种生活途径、态度、哲学,适合于个体或群体成长的所有场合。因此在教育观上,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学习知识,更关注学生情感、兴趣的变化,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不应将认知与情感、意志部分分离。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学观及学习观。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生了解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过程中思维、情绪、行为的改变,能将知识灵活运用适应生活变化,进行自我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目标的核心在于变化。社会不断进步,新知识必将代替旧知识,所以能被学习到的课本知识有可能即将被淘汰。学会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静态知识更重要。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中提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社会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可靠的知识,只有不断寻求知识的过程,才能成为最有教养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变化、改革,对于这种变化的适应在于学习过程,而不是静态知识。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只要有合适的环境,每个人都渴望学习,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重点不是知识的讲解、演示,而是创设和谐、接纳、积极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怎样做才能创设出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呢?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相信学生有学习知识的能力,有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二是教师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在课程中真实地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不强求学生赞同。罗杰斯说:“当我在课堂上忘记我是老师时,课堂变成学习的最好场所。”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需要,从他们的角度理解教育对他们的意义。四是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学生与教师是平等关系,需要互相尊重。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认为在要重视教师教学态度之外,教学方法也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感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间在认知、情感方面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都有学习能力,同时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通过情感上的理解、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罗杰斯否定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认为能用语言传授的知识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将知识结合现实问题产生内在经验或感受,然后同化到原有认知中才能发挥作用,单一的理论知识不但难以记忆而且对问题解决没有作用。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资源,增加学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开发潜能。(www.xing528.com)
(二)人本主义学习观
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认为单纯的认知学习,不带有个人情感部分的学习就是无意义的学习,它与学习无意义音节没有差别。有意义学习包含个人认知、情感、意志的部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目的在于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学生有强烈的动机参与其中,在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体验学会结合知识化解困难,最后学习结果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学习后的收获、存在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为丰富自己而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罗杰斯将有意义学习定义为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是通过实践参与实现的,是整个人(认知、情感、意志)全身心投入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发的,虽然会有外部因素的刺激,但是学生具有个人发展的愿望;(3)学习具有渗透性,改变学生态度、行为、个性,应对现实问题,适应社会;(4)学习的结果由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行评价,传统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学习是为了得到更高分数而不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身的进步和仍需要改进的方面,为自己负责。
怎样做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呢?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参与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结果评价的决策。但是,参与不是漫无目的的,学生有所选择地参与到自己感兴趣、困惑的问题中,并非课程涉及所有内容都要了解,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培养全能型学生,但是在时间、精力的限制下反而学习效果差,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不同学生面临的问题可能不同,因此不需要学生把每个问题都当成专业课程一样学习,只要解答心中的疑惑就可以了。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后会感受到学习带来能力的提升甚至个性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接触与其所处阶段相对应的现实问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可促进自身能力提升、人格完善,有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学生也就增强了为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