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谭浩强,在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社会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东西不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国外有一种说法:现在已经由“e时代”发展为“u时代”了。u是ubiquitous(无所不在)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已达到无所不在的程度。一些国家提出建设“u社会”的口号,要使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到无孔不入、无所不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门课程,有着和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
(一)基础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是面向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本课程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它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发展性
计算机学科虽然诞生时间短,但其发展速度却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太快,令人目不暇接。技术、理论、软件不断地更新换代,同样,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都需要不断更新。(www.xing528.com)
(三)实践性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很强的实践可操作性。理论上的知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和演示操作来教学,学生只是去死记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那么将很难达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况且,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动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得更好。
(四)创新性
计算机课具有较强的创新性。除了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这两部分内容外,Word软件的操作、Excel软件的操作、PowerPoint软件的操作、FrontPage软件的操作,都是要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这些软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创作自己的作品的。学生需要结合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这样才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