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英语课程衔接问题研究成果

公共英语课程衔接问题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内容各式各样1.中、高职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围绕教材而展开。由此可见,中、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课程的课外资源补充方向上几乎背离,根本谈不上衔接。因此,中、高职英语学习氛围都有待提高。(四)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评价互不融通1.中职英语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作为监控手段之一的课程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公共英语课程衔接问题研究成果

(一)中职与高职英语课程标准自成体系

课程目标上,高职在中职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新增了“译”这一项基本技能。且总体来说,中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文气息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更着重学生职场英语能力跟业务能力的形成。

在课程内容上,中职将公共英语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部分,而高职则是将教学内容分为A、B两级。且二者针对各项英语技能提出的具体教学要求也是相对独立的,无论单纯地从文字表述,还是从教学侧重点、具体量化标准等出发,都未体现衔接性与统一性。

在课程实施上,中、高职有着浓厚的职业性区别。中职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高职则更强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技能”和“实际业务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在课程评价上,中职强调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指明了具体内容跟形式。而高职并没有提到形成性评价,却明确指出依照“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且中职另加了“策略、情感和学习态度”等的考核。由此可见,中职与高职英语课程标准自成体系,鲜少有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的内容,根本谈不上衔接。

长期以来,中、高职英语课程都被看成两门孤立的公共基础课,彼此间从未沟通与对话,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关联不够密切。高职英语的实际目标与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有偏差,高职的“职业性”未能充分体现。

(二)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内容各式各样

1.中、高职英语教材种类繁多

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围绕教材而展开。教材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实际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具体结合,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中职院校使用较多的教材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所出版的中职《英语》系列教材,而高职院校因对教材的自主选择权更大,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从专业英语到行业英语,应有尽有,还有很多院校使用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教学。

2.中、高职课外资源补充方向不一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教材的更新换代很难追上时代的脚步,因此教师往往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补充各种课外资源,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然而,中职院校为促进学生顺利毕业或升学,英语课程主要采取应试教育,着重学生词汇语法、解题技巧等的培养,很少有课外补充资源,而这少数的课外补充又以单词或语法拓展为主,内容简单枯燥。高职院校因更注重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偏向培养学生听、说、写等基本技能,教师往往会在网络上摄取大量实用的职场英语或者英美文化等相关内容加以补充,并依照学生专业选取跟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学内容明显复杂很多。由此可见,中、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课程的课外资源补充方向上几乎背离,根本谈不上衔接。

(三)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实施差异较大

1.中、高职院校英语学习氛围欠佳

由于长期以来,中职教育都被认为是终结性教育,中职院校往往更考虑学生的就业需要,忽视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升学需要。学校、教师甚至学生都存在重视职业技能课、轻视基础文化课的思想,他们认为在中职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相关职业技能,为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因此,对于公共英语这种基础课,都采取对工作帮助不大、没有必要细学的态度,导致整个学院的英语学习氛围较差。(www.xing528.com)

高职院校本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原则,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中职院校来说要好很多。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这种重视程度仍满足不了教师、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渴望。因此,中、高职英语学习氛围都有待提高。

2.中、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差异颇大

中职英语教学主要以应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又由于教学资源相对贫乏,因此中职教师一般使用黑板+粉笔教学。学生也更适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致使其升入高职后,对高职教师使用的多种教学方法采取旁观状态,少有参与。

高职英语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结合语言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依据学生今后就业的实际需要来设计,重点训练学生职场上的英语沟通能力,突出高职英语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一般都引进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辅以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更直面地接触英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两个教育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相差颇大,导致中职生源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英语课堂。

3.中职生源英语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中职生源学生认为自身的英语入学水平低,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信心也相对不足,对英语的认识也不够深刻,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培养与改变。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中职生源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对于接受突然加大难度的教材和大量课外补充资源感到不知所措,很难跟上班级进度。他们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无法一下子适应,致使英语学习越来越困难,进度很小。高职教师也普遍认为中职生源的英语基础、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均低于普高生源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沉默,不敢开口,注意力不高,课堂参与度很低,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英语技能水平提高较慢。

(四)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评价互不融通

1.中职英语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作为监控手段之一的课程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职院校并未形成科学完善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中职院校英语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大多沿用传统方式,均停留在以考试为手段的终结性评价层面上,如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各种英语考证。这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英语课程“面向社会、针对岗位、辅助主修、注重应用”的办学宗旨。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模式在英语学习效果评价领域还未得到普遍应用。由于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因此难以保证英语教学质量。

2.中、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互不关联

在中职阶段,英语课程评价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由一纸试卷定学生特定阶段英语学习的效果。学生已经适应教师的应试教育,能在期末考试中拿到不错的分数。而在高职阶段,英语课程不再单纯以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而是采用“平时成绩+过程测试+期末考试”的方法,更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从理论上讲,高职的课程评价方式更具科学性客观性

然而,由于中职生源对高职英语课堂的适应度不高,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欠佳,因此在高职的此种评价方式中,中职生源的表现非常不好,这说明中职生源完全没有适应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建立中、高职相互关联、相互融通的公共英语评价机制。

综上所述,目前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上都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迫切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二者间有效衔接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