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开凿都江堰引岷江之水,成都得“水城”之称,诗仙李白诗曰:“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诗圣杜甫附吟:“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它因水而成,缘水而兴,有水上作业的船工高歌:“上江口,下江流,黄龙溪转苏码头。中和二场路好走,嗨唷嗨唷,加把油……”此一段为府河号子,曾流传于府河、锦江以及川西平原各江河流域,目前仅存于成都市黄龙溪镇,亦称黄龙溪号子、锦江号子。
黄龙溪处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口,河面宽、水势稳,是府河航道上的重要码头。府河号子是川江号子的支系,也是成都唯一的船工号子,分“下水号子”(又称“平水号子”)和“上水号子”,两相比较,前者舒缓、婉转,后者高昂、激越,基于黄龙溪水势平稳等水域的特定环境,其船工号子以“平水号子”为主。2009年,府河号子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宋史·河渠志》解释号子为:“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府河号子虽舒缓、婉转,但因其实不是用“唱”而是用“吼”的,其声势之浩可见一斑。“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日有千人恭手,夜有万盏明灯”又足以一瞥黄龙溪旧时繁盛。
府河号子歌词多为采用赋、比、兴手法,简洁明快,有历代传承下来的较固定的歌词,也有根据水流情况、地理环境即兴创作的歌词,词中多涵盖历史地理人文,如“望江楼、石牛堰,三江四码头、九沱十八滩,还有二十四个半边山。伙计们,开船了……”现流传下来的多提炼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及生活感受等,在一段对府河号子省级非遗传承人郝仁福的采访中觅得以下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唱词:
府河船工号子接班人胡刚
船工号子搬上艺术舞台
“江南牡丹朵朵红,二郎灌滩擒孽龙”。前一句是引子,后一句则说的是川剧《望娘滩》。
“三人结拜情意重,四海龙王在水中”。这两句包含《三国刘关张》和《水晶宫》两出川戏。(www.xing528.com)
“伍子胥临潼斗过勇,苏秦六国把相封”。前一句是《武昭关》,后一句是《金印记》。
“七岁安安把米送,八仙过海显神通”。这里也是两出戏,即《安安送米》《八仙过海》。
“正月里来是新春,朱洪武打马下南京,前打先锋胡大海,后打彩旗常遇春。”这四句说的是川剧《朱洪武与马娘娘》。
“二月里来龙抬头,王宝钏梳妆上彩楼,王孙公子她不中,绣球端打平贵头。”这四句说的是川剧《回龙阁》。
究其缘由,是因当时船工多为川剧迷,拉船靠岸后,不少人都要跑到剧场或茶馆听川剧消遣,船工拉船走平水时亦钟爱围绕川剧摆龙门阵,府河号子正是在这一特殊文化环境中沉淀下来的民间文化精华,成为成都历代船工原始劳动方式的写照,更是成都水上运输久远历史的见证。
今只余黄龙溪有府河号子高亢,许多词亦被时间磨出了毛边,含混了原意,但它极具感染力的唱腔传递出的精神力量尚在,老船工坦然接受其兴衰,言:“号子会消失,但只要船工的这种精神能一直流传下去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