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正好是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156个援助项目具体落地的时期,一众工厂、工业区相继投入紧张的基建工作,其中就包括此后被“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超越”告示环卫的东郊工业区。
建设路
荒地乱坟遍布的东郊一下子涌进来几十万操着不同乡音的外地人,绝大多数人在完成基础建设工作后,都留在工厂从事生产劳作,住在各厂的宿舍或临时宿舍里。为便于给工厂职工提供需要的生活服务,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都市商业二局组建了国营成都市贸易公司(下简称“贸易公司”)。
贸易公司是一家批零兼营的综合性国营商业企业,下设有商场、商店(贸易公司共有15个冠名“成都市贸易公司”的商店,位于今成华区内的有建设路、下涧槽、府青路、麻石桥、双桥子、八里庄、二仙桥几处)、商办工厂等,设有饮食、百货、中药、蔬菜、理发等服务门类。如今仍为东郊工人津津乐道的服务点之一,便要数贸易公司下属的建设路服务大楼了。
服务大楼处在一环路和建设路交会口的西南侧夹角,建成服务大楼的前几年,这里还是东郊“四厂两校”(即715厂、784厂、719厂、788厂和293、294无线电机械学校)联合建设指挥部的办公处,随着四个厂的苏式红砖瓦房建成,各厂的人员也陆续在各厂的地盘到岗,这个位置也就腾了出来。20世纪60年代初,在时任市长的督促下,这里修起一座几层楼高的建筑,“纵身”于69信箱、82信箱宿舍区之间。
大楼由成都市设计院(今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楼体呈“L”形,面朝建设路的一面为两层,面朝一环路的一面为三层,拐角处则是四层,几乎采用全砖结构,外墙面用水泥镶白色小石子作装饰,底层是豆青色的水磨石墙面。市面上公开出版的书籍多是记载服务大楼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未道明具体建成时间,笔者偶然间在成都市公安局治安行政管理处编著的《成都特种行业辞典》查阅到,服务大楼建成开业的时间是1964年。
服务大楼是东郊的标志建筑之一,楼内有餐厅、旅馆、理发馆、照相馆、澡堂、小卖部等,门类丰富,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主要用作餐厅和旅馆。
大楼内的餐厅名“杏花村”,位于大楼底层。餐厅内供各式菜品,20世纪60年代每人每月平均只能凭肉票购买一斤到一斤半猪肉,逢着家里有贵客到访或者遇着什么需要庆祝的喜事,东郊工人就会带着饭钵到餐厅的外卖窗口买肉菜,当时的一份回锅肉约三角,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学徒工的工资是十几二十元,出师的大都也就二三十元,买一份回锅肉算起来价格不低。彼时的东郊是农村,餐馆并不见多,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还只有建设路邮局旁边的牛肉馆、沙河边贸易公司引进的朵颐饭店、建设路老新华书店旁边的经济小吃、副食品商场到沙河电影院之间的工农兵面店等几家饭馆,普通工农家庭寻常大都舍不得在外面消费。(www.xing528.com)
2007年,成华区在建设路打造的第五大道开街
新鸿南一巷6号附8-9号成都市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最早在圣灯寺)
面对69信箱宿舍区的大楼转角便是旅馆的出入口,大楼二、三、四楼都设有旅馆,出于保密需要,入住者必须持有四机部或七机部的介绍信,旅馆才给予接待。刘云奇著《猛追湾》一书记:“当年一环路不宽,道路两边都种植桉树作为行道树,行道树内侧到大楼之间留有一大块空地,空地上常停放着不少跑长途的货运卡车——这些卡车大都为贸易公司运载货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旅馆配上了席梦思床、沙发、毛毯、闭路电视等设备,算是当时比较高档的一家旅馆。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贸易公司所属的国营旅馆、理发店、照相馆等商铺纷纷被私人承包,再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的活跃,生活服务性行业逐渐发展起来,服务大楼慢慢失去了昔日颜色。有言说“事不通则变”,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服务大楼被整体拆除,并在原址上建起华联商厦,于1994年5月18日正式开业,这也是华联商厦集团在西南地区的第一家成员单位。在有关单位的规划、决策下,包括服务大楼在内的几家国营商店人员,其人事关系均被转入华联公司,“服务大楼”一名冠上历史的帽子,活跃在东郊人的回忆里或文字中。成都市贸易公司则在后来的改制中变为私人产业。
再后来,成都东门上新开了建设路伊藤洋华堂、龙湖三千集、SM广场等商场,老牌卖场华联商厦在市场竞争中要想前行越发吃力,终在2016年6月20日宣布闭店,贴出《供应商须知》,要求专柜在指定时间将货品清场。当年9月30日,经过装修和品牌优化,由华联商厦转型的优客城市奥莱开始试营业,继续为周边群众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至今。
SM广场
成都华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