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武侯祠大街231号。武侯祠始修于晋朝,和刘备的惠陵隔得很近,后代几经扩建,直到康熙年间才真正形成君臣合祀庙格局并保留至今。
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定然是先有陵墓的,也就是惠陵,其后又有了用以祭祀的汉昭烈庙,再往后才有武侯祠。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原沔县),但成都这一处,虽不是国内唯一的君臣合葬墓,却是最早且唯一的一处君臣合祀庙,乃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影响力排首。
惠陵大门
成都南门外的武侯祠
据《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过去,年初一人们盛行游庙。宋代,成都人最爱游的地方是西门安福寺……宋末,元兵三次攻入成都,安福寺毁于兵火。明清以来,人们初一多游武侯祠、望江楼、丁公祠……”武侯祠不仅是三国的崇圣之地,还因恰好位于成都南郊被奉为喜神方(在传统的方位观念中,南方为吉祥之方,即喜神所在的方位),自清代中、晚期便逐渐形成到武侯祠祈福的民俗,民国时期极盛。
武侯祠大门
武侯祠过厅
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备后来的大业,没有刘备恐诸葛亮也只是南阳“卧龙”,难成就这段忠义与贤德的佳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消赘述,从“武侯”(诸葛亮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是一个地方。身故后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一词也足以看出,今人对诸葛亮钦佩更甚,入祠凭吊诸葛亮的人也自然更多。
循着巴蜀文化学者李殿元对三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从历史纵深处查究,成都设祠凭吊卧龙先生的地方并不止这一处。
成都最早的武侯祠应是少城内的一处,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载:“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桓温伐蜀,夷少城,犹存孔明庙。”西晋永安元年(304年)李雄称王,也就是说,成都百姓自诸葛亮离世即大为惋惜,奈何在当时建祠不合礼制,所以一直等到诸葛亮病逝70年后,李雄称王为拉拢民心放宽政策,民间这才能设庙祭祀诸葛亮。(www.xing528.com)
诸葛亮殿
唐宋时代成都又设祠庙并列于刘备墓东侧,为有史可考第二座。此处武侯祠始建于何时暂无史举证,不过按时间推算可以肯定的是,杜甫在上元元年(760年)春踏访武侯祠写下《蜀相》一诗,当是拜谒的这一处。
唐、宋、元三代,这一祠宇屡经修葺。至蜀献王朱椿在洪武廿三年(1390年)来成都拜谒刘备庙与武侯祠后,认为祠庙并列不符君尊臣卑之礼,因此废去了武侯祠。明代末年刘备庙毁于兵燹。所以在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当朝在刘备庙旧址重建,方形成今天合祀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武侯祠。
后来又有在武侯故宅旁的祠堂、草堂寺旁、诸葛井边的祠堂、九里堤上的诸葛庙及城北的丞相祠等五处专为凭吊诸葛亮之地。诸葛亮在成都居家二十余载(214—234年),遗爱于民,从街头的私祭,到官方的建祠奉祀,人们对他的追思千年来不衰,也不怪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都直呼: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