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时间:2021年7月13日
采 风 人:罗兰、那青青
雍正年间,粤东地区连续多年旱灾饥荒,广东长乐(今五华)的教书先生范端雅,于乾隆六年(1741年)携五子金、锡、璋、璧、玉及其家眷辗转迁徙,最终抵达四川,定居华阳谋生。
范端雅病逝后,兄弟各自为业,其第四子范璧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买得清水沟冯姓田宅,次年既偕母亲、妻子和六个孩子迁居清水沟,不久又重建宅院,带领后代过上“非耕即读,耕读传家”的典型客家人生活。
范氏族谱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这时候的范璧一族家境已然优渥,于是召集来子孙,讲述入川范氏一族的迁徙历程,垂训蒸尝义田之遗义,诫勉后辈们要以耕读为本,勤俭为要,宣布要建立家族祠堂的消息。这年年尾,清水沟范家祠建成,在1820年又进行过改建,先后达4000多亩,是龙潭乡内及周边范家祠中(共8处,另外7处分布在:同乐2处、丛树、同仁、石马、保和、西河各1处)最大的一处。
祠堂内景
清水沟范家祠即今成华区龙潭街道威灵村6组范家祠,当天带我们参观的威灵社区书记苏明华解释说:“我们都习惯称6组这个范家祠为老范家祠,8组还有一个新范家祠,范家现在每年祭祖都到新范家祠。老范家祠本来是祠堂,后头归集体又办的学校,七几年我就是在这个祠堂上的小学,清水小学。以前我们整个大队叫清水大队,所以叫的清水小学。1978年改革开放后祠堂卖给私人用了。”新范家祠是2009年开建的祠堂,从老祠堂上拆下来的清朝年间木刻对联“晋国大夫第,宋朝宰相家”也挂在新祠堂。每年十月都有不少的范姓族人,从各地赶来新范家祠祭祖。
老范家祠办学的经历其实都还可往前追溯。
龙潭范氏尊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祖先。范仲淹曾于1049年在苏州创立范氏义庄,购置义田千亩,作为宗族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并附设义学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也是我国义学的开始。此后,各地知府、州官和县令纷纷效仿。
家祠房屋构件
连廊范家祖训
建立祠堂当年,也就是1787年时,范璧即效仿祖先开办义学。范璧一脉除规定族产属范氏家族所有,推举德高望重的人掌管祠堂外,又聘请族人中品学兼优者任教师办起族塾,设立蒸尝及制定相关戒约、条例,规定奖学条件等,每年还会召集一次宗约检查活动。光绪九年(1883年)木刻的范氏宗约及祠堂管理条例,至今仍镶嵌在老范家祠祠堂左廊上,保存得也十分完好。
20世纪20年代,由于四川军阀割据,提出拍卖庙产、会产和祠产以供军需,为了保住祠产,范氏决定将族田收入开办小学,改变了原先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只派几位族中领头人简单祭祀。所以其实到1928年,范家祠族塾已向近代宗族学校转变。但鉴于当时乡村土匪与军阀勾结,治安堪忧,范氏又用800亩田全年的租谷买下龙潭寺下街叶氏祠堂铺面2间,改修成6间教室于1933年重新开学。不过社会依旧动荡,1938年时,严啸虎的族人严梦胜绑架了该校学生、老师等40多人关押了一个多月,最后还是校董事会变卖租谷并向各方借贷筹款7000元才将他们赎回。
转到龙潭正街办学后,范家小学开始招收外姓学生,但本姓与外姓的学生在待遇上有区别,本姓子弟除不缴学费外,祠堂还给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服务,而外姓学生不光要缴学费,食宿也要自己出钱。(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管了范家小学。又因土地改革祠堂族田被收归国有,范氏办学经费困难,时任校长范熹珍报华阳县政府批准,范氏小学与龙潭小学合并。20世纪70年代后期,范家祠堂又被继续作为乡村小学校使用,一直到改革开放,随着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转变,葛氏村民购买了范家祠,范家祠因此成为民居。
1988年,范家祠堂被划为金牛区文物保护点,成华区建区后转归成华,在1998年6月10日,范家祠经成华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划定保护区域。但因范家祠曾作为私产,在生产生活活动、地震、年久失修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早不是晚清模样。
范家祠保护标志
范家祠
柱础石
旧雕砖雕刻细节
走进现今的范家祠再看,明显看出是一座具有典型客家民居特点的古老建筑,祠堂为并列两进双四合院布局,是传统的穿斗式川西民居建筑,进深15.6米,面阔15.6米,高5.6米,坐西北朝东南,穿斗式砖木结构,悬山屋顶,小青瓦屋面,由左中右三院组成。但四周房屋多有改拆建,仅祠堂正院保存较好。原先的西厢房已不复存在,东厢房亦因为居民入住部分建筑形制改动较大,最东侧厢房也被改建为现代混凝土结构;柱础石和前堂雕砖等皆是新旧并存,能圈定出修缮增补后的痕迹;堂内的耳门、花格窗、装板墙等亦是后期修葺成的。我们前往参观时,范家祠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保护修缮工作,面积为816平方米。
从范家祠出来往西南角约三五十米处,还有一口范家井,当地居民叙述此井和范家祠堂同时修建,旧世纪没通自来水时,周围村民打了不少水井,这应当是当地比较古老的一口。
范家井
钢架下为范家井
老范家祠东厢房水井,曾为学校水井
由于去的当时古井也在同期进行保护修缮工作,所以只能从成华区文管所的资料库里了解到它的样子。井用长度相等的红砂条石叠砌而成,内沿成六角形,井口为圆形,井口和外土地地坪齐平,井内为红砂条石每块约长1.5米,厚约0.3米。古井周边原为竹林,现在已经将竹林砍伐,周边规划成了居住用地。
老范家祠的原东厢房边也有一口井,原来范家祠办小学时食堂就在这个位置,旁边就是厨房,据社区人员介绍,这个井口本身有个异形井沿,但因为井口标高太高,新中国成立后居民为了方便取水就用水泥把它抹平整升上来了,这口井或与范家井差不多同期修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