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时间:2021年4月8日
调 研 人:罗兰、那青青
“唐寺传城北,春风引客游。残碑横竹径,疏磐出僧楼。”宋蜀郡公范镇所作《游昭觉寺》道出了这一千年名刹的历史,始建于唐朝,虽地处当时比较偏僻的城北,但仍香火鼎盛,慕名往来者甚多。
昭觉寺宣传册
昭觉寺原为汉朝眉州司马董常的老宅院,旧名建元,因唐僖宗仰重禅师佛法智慧而赐名昭觉寺,千余年光阴中,昭觉寺历战火,经兴衰,跟不少名人产生过交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就曾因战事在昭觉寺小住过一段时日。
据昭觉寺对外的宣传册及1986年12月3日《四川日报》,朱德是在1917年结缘昭觉寺的。20世纪初的昭觉寺是清初恢复的一座十方丛林,掩于密实的树林之中有“十里听松风”的美誉,加之地处川陕道之旁,进出成都市区很方便。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时代,滇军名将朱德在讨袁护国军之役任某师支队长(亦有称为旅长),入川后朱德驻守在皇城坝,川滇两军交战时,川军炮轰皇城,滇军伤亡惨重,为免造成无谓的损失,朱德率部突围,来到成都北郊,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形势下率部进入昭觉寺躲避。昭觉寺当时的方丈果尘(又号了尘)法师以身相护,让朱德藏身于寺院的八仙堂。
八仙堂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所建,其位于观音阁左侧,前为御书楼,石邻藏经楼,四周茂竹环抱,松柏参天,《重修昭觉寺志:古迹》云:“八仙堂,中祀(焚)沈香八仙,御书楼左右修廊为憩客之所,院中叠石成山,盆花点缀,极清雅之致。”是用来专门接待进山拜佛的达官贵人的善堂。曾因掘土奠基时,挖出宋代所铸高约四十厘米的八尊不同形态的铜质骑兽神仙,由此得名。这里未经方丈允准,一般人不得入内,即是寺僧也一视同仁。果尘慕朱德声名,不仅利用八仙堂助朱德脱困,还让朱德在八仙堂住了月余。后来朱德归队离开昭觉寺时,果尘及寺僧皆前往送。几年后,为表感激,朱德委托周官和请颜楷书写“应世人间”四字,用楠木制成牌匾,赠予昭觉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朱德所赠“应世人间”牌匾为人所盗。
1986年昭觉寺请洪志存先生手书,但各方人士已不能完全记得“应世人间”匾的原貌,洪志存书题款:上款——民国八年(1919年)岁次乙未穀旦;下款朱德周官和敬献。2004年,省博物馆文博馆杨诗云在1936年出版的《良友画报》(复印件)上找到“应世人间”原匾的一张照片,原匾题款:上款——民国辛酉(1921年)冬月吉日献;下款——下民朱德周官和立。昭觉寺据此复制了原匾。
“应世人间”
御书楼
思德堂地处御书楼后
原匾有明确的送匾时间,蕴含送匾之原委以及朱周二人的感激之情。两块匾原貌,形制,题款相去甚远。从赠匾时间上的差来看,这或是学者之中,对朱德究竟是哪一年避难昭觉寺之争的起源之一。
除相赠“应世人间”匾额,1957年和1960年,朱德曾两度回川视察工作,都不忘到昭觉寺看看,还将自己钟爱的兰花赠予昭觉寺。(www.xing528.com)
朱德爱兰素来有名,曾有“当年朱军长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八百里”的佳话。1922年秋,朱德远涉重洋赴欧洲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德国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时就谈到了兰花,二人因兰花拉近距离,畅谈革命理想,此后不久,正是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湘南起义期间,朱德与耒阳农民武装的宣传员伍若兰相识,后经人介绍二人结婚,婚后伍若兰随同朱德上了井冈山。1929年2月2日,国民党刘士毅部偷袭红军军部,为掩护朱德突围,伍若兰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坚贞不屈,不久在赣州英勇就义。自此兰花在朱德心里所占分量更重,不单单是“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朱德《咏兰》)的精神表达,更是寄托了对革命战友的无限思念,是对自己的砥砺。
之后,朱德(被誉“红军之父”)同全国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样,从东南至西北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穿行在我国中西部各地理阶梯地貌中,在复杂的地形和艰苦的作战条件中,坚持作战。遵义会议后,面对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的一首《遵义会议》诗作,道出了转折后他的欢欣鼓舞。最终,新中国迎来解放,人民走向了胜利。
思德堂
从御书楼阁楼望思德堂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思德堂日常为长老议会之地
朱德塑像
“万水千山”
思德堂内字画
1988年,朱德逝世后的第12年,赵朴初建议将重新修缮的昭觉寺八仙堂更名为“思德堂”,以此纪念昭觉寺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朱德的这一段历史因缘;并将自己收藏的朱德亲书“万水千山”四字横幅赠予昭觉寺。思德堂还曾因此打造过名贵兰草园。
如今的思德堂专作长老会议室、大和尚(通常用于敬称年高德劭的僧人,一般也用以称寺庙中的方丈、住持)接待室用。殿前绿植环绕,鲜花点缀,殿内陈设古朴,清雅特立。入门即见殿中设朱德像,像左右两侧悬1957年朱德到四川视察时拜谒草堂手书“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联语。右侧即“万水千山”四字,墨宝两侧有赵朴初分别在1976年、1977年题跋。“万水千山”四字下是昭觉寺为朱德家乡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后中国四川省委统战部在1997年8月赠送的纪念金匾,仪陇县回赠的小型朱德全身塑像也摆于正中几案。殿内另悬有其他字画若干。隐于市的昭觉寺传承千年烟火,也珍藏着有关朱德元帅的生活足迹,据寺内广兴大师回忆,朱德的后世子孙不时仍会到昭觉寺凭吊。
偈语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也一直被誉为“红军之父”。陈毅言:“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革命的前途,增加了群众革命的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数万万中国人民不惧生死的共同战斗中,在后世子孙的开拓奋进里,中华民族蹚过万水千山,迎来了今天的盛世太平。
朱德简介: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仪陇一贫苦佃农家庭,1911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到上海、北京寻找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到德国留学,11月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回国,1927年8月1日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朱德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到光辉胜利的全过程,1976年在北京逝世。毛泽东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是“人民的光荣”。周恩来把朱德的革命历史看作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