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时间:2020年11月10日
采 风 人:罗兰、那青青等
对于孟知祥的身后事,《新五代史》虽记载了其“谥为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陵曰和陵”,却没道出具体位置,直到1970年冬天,成都北郊农民在改土中一锄挥不动,但见一空洞下漏出当地并不出产的大青石,挥锄又荡了几个来回,看到大青石不止一块,且砖与砖之间严丝合缝,疑是古墓便立即上报有关单位,次年春天四川省博物馆牵头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后,这一历史谜面才被揭开——今白莲池街道石岭社区内的磨盘山南麓,正是孟知祥故后身安之处。
孟知祥墓
文物保护标志碑
这座与惠陵、永陵合称成都三大帝王陵的古墓,是唐五代时期精湛建筑技术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宝贵实物见证,也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好古者都慕名想一探和陵究竟,但此墓虽被发掘整理过,因尚未做保护展示工作所以暂不对外开放。2020年11月10日下午2点许,为存史所需,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一行三人深入墓中考察。
陈文金及其妻子在墓外小院门口
守墓人陈文金拿着钥匙走在前面开门
打开最外层的木门和稍里一些的铁门,墓门逐渐清晰
从市中心出发,经二环高架路、驷马桥街、昭觉寺南路进入天岭路,约半小时车程在快到蜀陵路的岔口向左拐过一个大急弯,往前再行两百来米,就能看见懒坡上的双扇红木门,木门外有四川省人民政府所立“孟知祥墓”文物保护标志碑。
守墓人陈文金及其妻子搬着竹椅坐在墓外小院(为保护孟知祥墓,有关单位在孟知祥墓陵墓的地面加盖了房屋,又在外围建院落,院内植楠木荫蔽)门口,似已等候多时。
出示身份证明后,陈文金即引我们往古墓走去,外院大门笔直往前走大约十米还有一道上锁的红木门,打开木门后又再打开一道镂空红铁门,顺着铁门后的墓道便能畅通直达墓内了。
墓道阶梯皆是青砖铺成,有二十二级,因年存久远,台阶整体存在明显凹陷。
台阶尽头即是牌楼式石构建筑的墓门,屋脊两端是有龙的第九子之称的鸱吻,鸱吻目光如炬,时隔千年再看仍惊叹雕工之精绝。墓门左右各两条石柱,离甬道更近的两柱上雕刻有青龙白虎。原来墓门口左右还有一对高1.1米的守门武士圆雕石像,发掘后已移至四川省博物馆。
顺着雕刻白虎的石柱一边,是一道覆马槽式排水沟,沿甬道一路有流水漫涌。为减小地下水对古墓的侵蚀,墓内安设了抽水泵,每隔几秒响一次。
顺墓道下去就是墓门
墓道台阶因年存久远出现明显的凹陷
俯瞰墓门
鸱吻
覆马槽式排水沟
甬道上一块刻字的青石
墓门石柱上的青龙白虎
孟知祥墓男女宫人图(www.xing528.com)
下墓前曾拜读过四川省博物馆研究员史占扬《珍贵的地下文化宝藏——成都五代壁画》(《文物》1989年03期第17—19页),文中讲:孟知祥墓门后面两侧壁上有彩绘壁画《男女宫人图》,壁画多以绿、浅红、赭、黑色或紫色画之,虽恐因水浸导致壁画下半部脱蚀,但仍余半身,能看清其衣着样式、幞头饰(男)、髻饰(女)等。了解前后蜀时期历史知,成都地面壁画因受兵火之害少有存世,故墓中壁画可略补五代西蜀绘画不足,以探当时蜀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概貌。四处搜寻不见壁画,只在壁内一石柱上见有不规则的粉色斑驳,最终只能将寻画作罢,继续前进。
甬道是券拱形的,脚下青石规格相当。通道末处,意外地在一青石上发现石刻有字,写:“□□尺□三尺厚一尺”。“厚”字写法不同今日常规所写,墓内又昏暗,字形十分模糊,我们误以为是发现了什么未曾公之于世的历史信息,大喜,对着好一阵研究。后查阅成都市文物管理处钟大全《后蜀孟知祥墓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文物》1982年03期 第15—20页)一文,文中记载孟知祥墓“地面铺长约1.7、宽约1、厚0.3米的石板”。将尺与米进行单位换算后,方知青石上所刻当是石板的尺寸。
墓葬平面图
墓葬剖视图
迈上两个台阶,便到陵墓主室,主室左右对称各有一耳室,主室高8.16米、直径6.7米,耳室高6米、直径3.4米,三室均是圆锥形弯窿顶结构,有门互通,距地表深约5米,是一座在南方罕见的带北方草原建筑风格的陵墓,其建筑式样正好应了南北朝时期民歌《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仰望墓室穹顶,可见蟠龙封顶
负棺状力士浮雕
在主室抬头仰望可见清晰的蟠龙封顶,室内仅横陈着须弥座青石棺台和一口有几条裂缝的中大陶缸。棺台长5.1米、宽2.75米、高1米,底座绕以莲瓣,上层四周刻有双龙戏珠浮雕,前后各有裸身卷发的力士五人,四角雕刻有跪地负棺的力士,均系深浮雕。
探秘耳室
地上的白色晶体
耳室内无他物,正对着棺台看的右侧耳室地面有相当大一摊白色晶体,墙面青石附着一层薄薄的水幕。早在南北朝时期,古代的建筑工匠便会将糯米熬浆掺入陈化的石灰膏中,从而增加灰浆的黏结强度、表面硬度、韧性和防渗性,这也是古代贵族陵寝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孟知祥墓早年间曾被盗墓者多次光顾,因此风化水蚀都比较严重。据陈文金介绍,陵墓的穹顶也曾被盗墓者光顾过,墓顶还是后来封上去的。地面的白色晶体,正是因为古墓当年被盗,破坏了古墓结构,所以墓内受风化、水蚀等环境影响更甚,保护难度更大,地下水长年侵蚀后才在地面形成这些白色晶体。
孟知祥墓虽为帝王陵,但从占地面积上来说不算大墓,加上墓内陪葬品早年被盗,墓内今除一方石棺台及一个有几条裂缝的陶缸外再无更多文物,所以不消多时我们便参观完墓内情况。
从墓内往外走时,这才注意到起先入墓时被忽略掉的打开后贴近墙面的双扇石门(另有石闸门一道,仍是打开状态的)。靠排水沟一侧的石门上端有一处可容一人平身通过的缺口。这也是盗洞之一。
石门上的盗洞
孟知祥在四川兴生产免徭役广植芙蓉,让蜀人至今难以忘怀。《蜀梼杌》论及后蜀之富庶时说:“是时蜀中久安,赋役俱省,斗米三钱。”孟知祥身故后的陪葬品虽不知具体何物,不过从此墓多次被盗这一事例,以及墓室虽打磨精细但“入不了盗墓者眼”的青石、雕刻等,一定程度上也在侧面反映出此墓的华贵。
1971年的发掘工作中,墓里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谥册、玉饰片以及孟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这些文物保存在了省博物馆。
玉册残简
福庆长公主墓志盖拓片
此前,《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十国春秋》、《唐五代史纲》等一些史学著作都认为,孟知祥是后唐开国皇帝李克用的弟弟的女婿。而福庆长公主的墓志记载:“福庆长公主李氏,即后唐太祖武皇帝之长女,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之长姊,母曰贞简皇后。”出土的墓志铭清楚地写着,福庆长公主是李克用的长女,而非前陈史学著作中提及的为李克用的侄女,这段墓志铭文为孟知祥夫人的出身之谜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佐证。也正是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及玉册残简的出土,才让考古人员断定,这座不同南方墓的古墓是后蜀孟知祥夫妇的合葬墓。
孟知祥墓外围“土包”
拾级而上,天光逐渐放亮,在外等候的守墓人一边跟我们介绍着孟知祥墓外围还有一堆“土包”(外侧帐篷状),一边顺手依序锁上两层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