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司马迁读屈原赋,敬佩他的为人,同情他的遭遇,从思想到精神,从精神到文章,都深深受到了屈原的教育和鼓舞。
屈原是在司马迁时代影响司马迁最大的近代诗人。两人有着相同的坎坷遭遇,命运相通;又有着相同的品格情趣,思想相通。司马迁受李陵之祸发愤著书,并提炼出发愤著书说,直接来自屈原的影响。
抒情性与叙事性是相对概念。《史记》主要是一部叙事作品,但由于司马迁与屈原有共通的人生坎坷际遇,他深受屈原的影响,效其为人,运笔于心。《史记》辞章情采,有浓郁的抒情性与悲剧性,颇似屈赋。《史记》《离骚》,都是作家呕心沥血之作,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因而《史记》行文,深得《离骚》情韵。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史记》行文夹叙夹议,或以叙代议或以议代叙,叙议结合,使整个作品像一首抒情诗。《伯夷列传》的论赞,就是另一首《天问》。而《屈原列传》则“其文便似《离骚》。其论作《骚》一节,婉雅凄怆,真得《骚》之旨趣也”。又有部分段落颇具抒情意味。大部分篇末的“太史公曰”都有此特征。如《孔子世家》的论赞:“《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句句感叹,句句传情。
(2)个别段落如诗般押韵,行文则长短句交错运用,形成参差错落之美,又以重沓、虚字传神等手法,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更有直接以诗歌的韵文形式,构成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如《滑稽列传》淳于髡论酒一节,其文如行云流水,唱叹有致:
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www.xing528.com)
(3)大量诗赋和民间谚语歌谣的引入,尤其是作品中人物的即景作歌,更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大风歌》对国家未来的隐忧,“四顾寂寥,有伤心者”的心境及深沉的反思;《鸿鹄歌》的无奈与凄惶;《易水歌》的慷慨悲壮……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垓下歌》更是“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而这类诗赋,正像清代周亮工所指出的那样:“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24]显然,在表现某种特殊情景时,作品的主人公慷慨悲歌,用诗句和歌声道出内心的各种感受,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抒情模式。
2.司马迁尚奇,继承了《离骚》浪漫主义的精神
司马迁尚奇,西汉扬雄首发此论。唐司马贞附其议。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篇说司马迁是“贤者好奇”。近人李长之认为,司马迁好奇是继承了屈原《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的“最露骨的表现”[25]。屈原好奇,在《离骚》中有着充分的表现。他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上天下地,真可以令人叹奇观止了。所以刘勰称《离骚》为奇文。
司马迁的好奇审美观又是从“发愤”精神中引申出来的,所以好奇的内容又是现实的,与屈原的好奇有所区别。屈原好奇,充满幻想,他以香草美女自喻,通过神游往古,访圣求贤,餐菊饮露等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奇情奇趣和高尚胸怀。司马迁好奇,是好奇人奇事,李长之径直解释为“爱才”,就是爱好奇人奇事。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爱那些“忠臣死义之士”,“辅拂股肱之臣”,“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司马迁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描写“奇伟倜傥”之人的奇行、奇言、奇策、奇计、奇伟功业或奇伟德行。例如,写项羽,他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奇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长有重瞳子;他有奇行,巨鹿之战惊天动地,鸿门宴上仁如妇人,垓下突围悲歌别姬,乌江自刎以头赠人。写荆轲,易水送别风云变色,秦廷行刺鬼泣神惊。写妇女,卓文君夜奔,太史嬓女自择婿,聂荣赴死扬弟之名,缇萦上书救父,她们是奇女。写游侠,一诺千金,不爱其躯。写重义,程婴、公孙杵臼为救赵孤而献身。写知遇,豫让漆而为厉、吞炭变哑为知己报仇。写发愤,范雎入秦,孙膑走齐,吴起干将,越王勾践卧薪,无不充满传奇色彩。总之,司马迁好奇,是“传畸人于千秋”,他要塑造一系列人灵之精的奇节异行,讴歌英雄主义。
司马迁与屈原两人具有共通的傲世精神,一是基于进步的政治主张,一是共同蒙受了不平的遭遇。他们都是才不世出,学问渊博的学者,有理想、有抱负,又刚直不阿,“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个遭放逐,一个受腐刑,正由于此,司马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生平志趣、政治遭遇,以及作品抒情,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屈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锋芒所指,上至楚君,下至党人,卖国贼、专权者、嫉妒者、造谣者,统统成了笔下的鞭挞对象。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无所畏惧地批判了汉代帝王的种种劣迹,剥去皇帝头上的神圣光圈,把刘邦的无赖,汉景帝的寡恩,汉武帝的残酷、迷信和好大喜功,一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至于那些厚颜无耻的小人如田蚡,阿谀逢迎的市侩如叔孙通,外宽内深的伪君子如公孙弘,尸位素餐的平庸官僚,如狼似虎的贪吏、酷吏,司马迁有区别地作了有力的揭露和鞭挞。他这种不畏权势、不媚权贵的刚正性格,正是屈原精神的真正继承者。至于他们积极的政治热情,讥刺时政的锋芒,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的得失,而是带有一种深沉的思考,深重的忧患,忧国,忧民,忧社会。忧患意识促使敢于坚持真理的思想家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奋力与污浊的社会现实抗争。司马迁与屈原正是这样的诗人、哲人。他们的精神也给后代进步文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