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史记全本新注(第1册)成果

《史记》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史记全本新注(第1册)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联大百科全书》称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之父”。《史记》的问世,对中国史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最主要的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史记》的问世,改变了这一状况。《史记》与先秦史籍比较,它是由量变发生了质变,《史记》是一部真正的历史学著作,它结束了中国史学的童年而走向成熟。《史记》中史学研究对象上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中心。

《史记》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史记全本新注(第1册)成果

苏联百科全书》称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之父”。《史记》的问世,对中国史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最主要的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

1.奠定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地位

中国史学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史官,但这些史官只是记载商王的言行,并负责占卜工作,类似宗教职员。周代继承这一传统,到春秋战国时代,史籍产生,有所谓“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的说法。即《尚书》是“左史记言”的典范著作,《春秋》是“右史记事”的典范著作。列国史官形成的著作有晋之《乘》、郑之《志》、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等,均属记言、记事的性质,很少有历史过程的记述与研究。《逸周书》《左传》《国语》《周礼》《仪礼》《世本》《竹书纪年》《战国策》等,也属史籍,其特点多为资料汇编,内容庞杂,文字疏简,记事粗略,史实中杂有神话、传说、寓言,又多有后人的增饰,真伪并存,而且先秦史籍没有系统、全面地记载人类的社会活动,只是反映了片段历史,没有独立成为史书,也没有独立的史家概念。殷商是中国史学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秦是中国史学的童年时期,此时史籍只是经部的附属。

《史记》的问世,改变了这一状况。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创作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三千多年的通史,不仅把历史撰述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引向了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而且以人为主体,建立了崭新的历史观认识体系,这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与先秦史籍比较,它是由量变发生了质变,《史记》是一部真正的历史学著作,它结束了中国史学的童年而走向成熟。由于《史记》的影响和带动,司马迁之后,史籍蓬勃发展,两汉以后,史籍独立成部,蔚为大观。东晋李充著《四部书目》,史籍已在四部目录中部居第二。

2.规范了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史记》把国家大政、社会生活、学术学问,即古今万物作为史学研究的对象,开创了百科全书式通史的规模,这种模式、格局遂成为后世史学研究的正宗,使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史学向着文化史、百科全书的模式发展。虽然《汉书》以降,均断代为史,与《史记》通史有所不同,然而研究对象、范围基本上沿袭《史记》,而且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不断发展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

《史记》中史学研究对象上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中心。《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是人传;表是人谱;书是人事、人传。此后历代修史便都遵循人本位的“祖制”。历代正史中的本纪、列传、表基本上都是大端。正史之外的书志体、地方志,也都是以人为本位。学案、《畴人传》等,更是人本位的体现。又如魏晋时谱学兴起,“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修家谱、姓氏谱成风。这是当时门阀制度产生发展的反映,而其史学渊源,实亦与《史记》中的诸表及某些世家相承。表、谱实同类。其对象,仍是人本位。从此以后,中国各地修家谱、族谱长盛不衰,其规模世界绝无仅有。到清代,谱学之中,年谱修纂异军突起。年谱以人为本位,是人物传的发展,而编年之法又类本纪、表、谱,可见不脱《史记》规范。

3.创立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www.xing528.com)

司马迁怎样写历史,即司马迁编纂史学成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其二,详变略渐。其三,熔铸改写。

(1)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这八个字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个方法论。司马迁用这八个字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整个历史长河是一个不断兴衰发展的连续系列。“原始察终”,就是追原其始,察究其终。一个历史事件,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把握历史大势,从历史的全过程来看它的原因、经过、发展和结果。“见盛观衰”,是把握与观察的一个方法,就是在兴旺的时候,要看到它转化的起点。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承认历史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变,是历史的永恒主题。所以司马迁写历史,最高原则与目的就是“通古今之变”。

(2)详变略渐。此是把握古今的一个原则,又是“详今略古”的一个特例。司马迁对古今关系,基本原则是详今略古,在详今略古的前提下,又“详变略渐”,即详变革之世而略升平之世。《史记》述史三千年,共一百三十篇,百年汉史篇幅过半,有六十二个专篇,兼及其他十三篇,共七十五篇。而五帝三代近两千年,只有五帝、夏、殷、周四篇本纪,三代、十二诸侯两篇年表,共六篇。详今略古还贯穿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为何详今略古?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愈古史料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即离今世愈近的历史愈有借鉴价值,这也是详今略古最主要的原因。推广这一原则,愈是变革的历史,愈有借鉴的价值,所以“详变略渐”,成为处理古今关系最重要的原则。

综观《史记》全书,特详四个段落的历史。一为西周建国史;二为战国之世的变革历史;三为秦汉之际的剧变历史;四为武帝建元、元封之间的变革历史。这四段变革历史加起来只有三百多年,只占三千年历史的十分之一,而叙述的内容,占全书五十二万字的百分之八十,即四十余万字。秦汉之际八年,建元、元封之间三十年,合计不到四十年,而叙述的篇目涉及四十四篇,占三分之一,字数亦约占三分之一。

(3)熔铸改写。司马迁称之为“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即现今文学上称的再创作。尤其是写古代史,资料贫乏,司马迁不得不点滴搜求,零散积累。司马迁写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全篇只有三千多字,今可按核的资料来自十余种书,有《尚书》《五帝德》《帝系姓》《国语》《左传》《世本》《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材料不仅零散,而且风格不统一,各种资料有很大的时间跨度,语言不一,甚或事实抵牾。司马迁把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熔铸改写成了可资阅读的历史学著作,其创造精神和方法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4.树立了中国史学的进步历史观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主体内容可概括为三方面:其一,大一统历史观。其二,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其三,朴素的唯物历史观。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只说两个例证,以见其进步性。第一,《史记》开篇《五帝本纪》塑造了人文始祖黄帝,说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史记》全书所写列国世家、周边民族、人物列传,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子孙。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其中黄帝子孙这一口号最响亮,毫无疑义,应归功于司马迁的创造。中华民族共认一个祖先,最能唤起同血缘、同地域、同文化的民族亲情,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黄帝子孙,这一民族大一统观念,数千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荣和进步而斗争。“黄帝子孙”至今仍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具有无限的号召力。第二,司马迁述史虽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但有两个显著的进步观点,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后世史家不能望其项背。其一,司马迁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统治者都不能自以为是,而是必须广泛集中百官群臣的智慧。他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其二,司马迁认为,民心向背,对一个国家的兴亡起决定作用。“民为邦本”,是儒家宣扬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贡献,是生动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秦朝之亡,是由于陈涉发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而“子羽暴虐,汉行功德”,这是楚亡汉兴的根本原因。孝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史记·孝文本纪》)。汉武帝专事残酷,郡县相聚而叛,“甚者数千人”,阻山川,抗朝命,“无可奈何”(《史记·酷吏列传》)。汉武帝晚年悔征伐之事,下轮台罪己之诏,封田千秋为富民侯,改弦更张,西汉才转危为安,出现了昭宣中兴。这是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替司马迁续写的一章。《史记》中的许多进步观点也影响了班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