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全本新注》: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

《史记全本新注》: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体大是指《史记》宏大的五体结构,关于外在形式;思精是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关于思想内容。司马迁以前,还没有一部体例完备,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五体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它是一种编纂方法,能容纳大量的历史素材。五体结构的序列、数目,内涵天人合一与五行运行的哲理,形象地展现历史就是不断循环往复的流年。书八篇,称八书,象征一年四季的两倍。

《史记全本新注》: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

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体大是指《史记》宏大的五体结构,关于外在形式;思精是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关于思想内容。司马迁以前,还没有一部体例完备,囊括中外,贯通古今历史著作。司马迁第一次汇总古今典籍,“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创造纪传体通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分别评介如次。

1.宏大的五体结构

《史记》由五体构成:《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凡130篇,526500字。《史记》的这一五体结构,载述古代从黄帝汉武帝三千年历史,创造了纪传体通史,在史学史上建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宋代史学家郑樵评论说:

(《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13]

清代史学家赵翼更进一步评论说: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14]

郑樵和赵翼的评论,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自班固汉书》以下至《明史》,以及后来的《清史稿》,都承袭了《史记》的体例,创一代一代的大典,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史记》所起的开创与启后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当之无愧。

五体结构的意义和特点下分三个细目来说。

(1)五体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它是一种编纂方法,能容纳大量的历史素材。内容决定形式。《史记》是百科全书,分门别类加以有条不紊的记载,决定了五体形式。《本纪》以王朝的更替为体系,用编年的方法纂录历史大事。《世家》记述诸侯世系。《列传》载官僚、士大夫、名人和一般平民的活动,是注述《本纪》的。《表》用简明的表格标注错综复杂的史实,表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它是联系纪、传的桥梁。《书》分专题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典礼等方面的制度沿革,可以看作是分门别类的文化专史。五体是一个独立的纵向体系,叙述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本纪》和《表》均上起黄帝,下迄太初。五体相互之间又有着横向的联系,司马迁创造了互见法,详此略彼,使五体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这样的五体结构拥有无限的容量。正如刘知幾评论所说:“《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15]

(2)《史记》五体,各具笔法义例,呈现宝塔式结构,形象地照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特别是《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用不同笔法载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序列。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司马贞曰:“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张守节发挥说:“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16]刘知幾总论之曰:“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补《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17]因此,纪传史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历史,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体制,这就是纪传史被封建王朝颁令为正史的内在原因。

司马迁运用五体序列的等级秩序,破例为体寓褒贬,如为项羽立本纪,为孔子、陈涉立世家,降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刘安、衡山王刘赐为列传,均是寓褒贬。

(3)五体结构的序列、数目,内涵天人合一与五行运行的哲理,形象地展现历史就是不断循环往复的流年。本纪十二篇,称十二本纪,写帝王,编年记事。十二这一数目象征一年有十二月。

表十篇,称十表,为数之极。十又为两五,恰是人的一双万能的手的数目。十表划分历史断限。

书八篇,称八书,象征一年四季的两倍。八书分门别类载朝章国典和天文地理。《史记》八书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www.xing528.com)

世家三十篇,称三十世家,载诸侯,象征一月有三旬,二十八宿环卫北辰,是中央王朝的藩篱。

列传七十篇,称七十列传,记载将相黎庶。七十之数是环周天360度的五分之一。五行环周天,其数360度,一行为72度,70举其成数。列传记载人臣黎庶等众多人物的言行。

《史记》的五体结构,是五行哲学图解宇宙运行的模型,把关于宇宙的书面描写从结构上变成一个可视可感知的年、月、日的时间流逝运行之轴。《史记》五体之数,构建了一个思维模型。五体结构又是一个人间等级制度的宝塔模型。本纪是塔尖,列传是塔基,表、书、世家是塔身,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序列。

汉代流行的五德终始学说,是一种循环论的理论。司马迁的历史观包括历史进化论、循环论、二元论、大一统历史观等。五行哲学与五德终始学说是司马迁创作历史的理论基础之一。那么什么是五德终始呢?五德终始,又称五德之传,是战国时期齐人邹衍等人解释历史发展改朝换代的一种循环论理论。这种理论把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五行说用于人事。“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物类,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大元素。五行是运动变化的,生生不息。其规律是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为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如此相生相克,永恒不灭,构成了万物变化的世界,具有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思想。朝代更替为五行相克,循环往复相承,故称“五德终始”。其说认为:黄帝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代周者必为水德。照五行说法,水为北方,色黑,水德主阴,阴主刑杀。秦以水德王,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衣服、旄旗、节皆尚黑,施政以刑杀为主,不能讲仁慈。汉代秦,克水者为土,所以汉为土德,色尚黄。秦汉时代是五行学说盛行的时代,五德终始是当时深入人心的历史观。司马迁化五行哲学为五体结构,创造了纪传体历史编纂学的人工系统工程

2.继往开来的百科全书

司马迁创作《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把天、地、人,以及古今历史的发展变化,纳入于一书,使《史记》成为一部继往开来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人事、物事,无所不包。用今天的话讲,《史记》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统括于一书。这里,从历史学角度看《史记》的百科内容,大要有五个方面。

(1)备载天地万物。天地是人生之根本,人类社会活动的舞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把天文、地理、水利等自然环境纳入史学范畴,考察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司马迁十分形象地指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18]父母为个体人的根本,天地为人类的根本。研究人,必须研究天,研究地,就这样,天文学地理学在《史记》中得到了反映,即特立了《天官书》《历书》《河渠书》等专篇。此外,《夏本纪》三分之二的篇幅也是地理专篇。

(2)囊括国家大政。五帝三王时代,国家大政被归纳为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这是先秦时代儒家的八政观念,载于《尚书·洪范》,《史记》采入《宋微子世家》。民以食为天,故食、货居八政的第一、第二位。《史记》八书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司马迁认为礼是维系等级秩序的制度,为治国之头等大事,所以列礼为八书之首。礼乐相辅为治,故《乐书》与《礼书》蝉联。《洪范》八政内容在八书中的反映,“食”“货”对应“平准”,“祀”对应“封禅”,“司空”对应“河渠”,“宾”对应“礼”“乐”,“师”对应“兵”(即《律书》)。《洪范》八政的司徒、司寇在八书中没有对应之篇,但在列传中有对应之篇,“司徒”对应“儒林”,“司寇”对应“循吏”“酷吏”。同时,《史记·货殖列传》亦为食货之事。对应只是一种近似的比较,并不等同。总之,《洪范》八政,在《史记》中均有所体现,表明司马迁把国家大政纳入了历史学研究范围,专列八书系列开后世政书之先河。内容和序列的调整,表现了司马迁的史学观点和国家大政的轻重序列。班固《汉书》十志,序列为律历、礼乐、刑、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内容更丰富,结构更严密,发展了司马迁史学,这是应当揭明的。班固还把职官纳入了史学范围,创《百官公卿表》以载其制。

(3)展现古今社会。国家大政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更丰富、更广阔的内容,应是社会基层大众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历史家的责任,就是要全面地反映以往历史的社会生活,摆事实,讲道理,还历史本来面目,知往鉴今,使读者受到启迪。司马迁很好地尽到了他的责任,以人物为中心贯通古今,全面地展现了古今社会实况。他不只是研究帝王将相等上层人物,同时也研究社会下层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对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总结,达到了“备天地万物”于一书的境界。

(4)辨章一切学术。《太史公自序》论列六家要旨,又立“老庄申韩”“孟子荀卿”等列传,辨章学术,把学术、学派纳入了史学研究范围。班固在《汉书》中立《艺文志》,对学术学派进行分类,使其更加条理化和严密,这是弘扬司马迁之学。司马迁的视野是极其广阔的。有些学术、学问,在当时还不甚发达,或未引起史家足够的重视,无论《史记》《汉书》都没有专列论载,但司马迁将之纳入了其研究范围。如金石、简牍、甲骨,作为专门学术是后代的事,金石学形成于宋代,简牍学、甲骨学奠基于近代,但这些学问早在先秦就已经发源。三代已经开始了铸鼎彝[19],秦代已经重刻石,甲骨盛行于殷周,秦汉是简牍为主的时代。《史记》对金石、简牍、甲骨都有不同程度的载述。《周本纪》记武王克殷后“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秦始皇本纪》多次记载“刻石颂秦德”。《封禅书》记载得宝鼎,李少君鉴赏齐桓公器。这说明司马迁已将金石作为史学研究对象。《周本纪》记“尹佚策祝曰”,《齐太公世家》记“史佚策祝”,《鲁周公世家》记“史策祝曰”,《孔子世家》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匈奴列传》记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反映了简牍的形制、使用情况。可以说简牍已纳入了史学研究对象。至于甲骨,有《龟策列传》,此外记载卜筮卦象的篇章是很多的,如《周本纪》《晋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等篇,不必一一具引。

(5)遗事旧闻纳入史学研究范围。拾遗事,网旧闻,司马迁将之作为史学理论贯彻。这在《太史公自序》中作了明确的交代。一则曰“拾遗补艺”,《索隐》注:“补六艺之阙也。”再则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索隐》注:“旧闻有遗失放逸者,网罗而考论之也。”拾遗补缺,《左传》注《春秋》开其端,司马迁条释为理论,成为中国史学的传统。裴松之注《三国志》,发展成为一种史书体裁,可以说是司马迁拾遗补缺、网罗旧闻理论在实践中的发扬与光大。

拾遗补缺,贯彻在其创作过程中,使《史记》内容更加全面。如孔子高足七十子,《仲尼弟子列传》实载七十七人。《史记正义》注:“公伯寮、秦冉、鄡单,《家语》不载。”说明也补了《孔子家语》之缺。《日者列传》说:“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古代日者社会地位低贱,史书不载,司马迁特补前人之失而作《日者列传》。列传中有许多人物附传,亦是补无传之缺,如《卫将军骠骑列传》补公孙贺、李息等十六人无传之缺。《史记》十表,特别是汉代诸表,不仅补纪、传人物之缺,也补行政大政之缺。如《将相表》记高祖六年“立大市”,“更命咸阳长安”,以及太尉之废置,都是本纪中没有记载的。

以上条列了司马迁创立百科全书式通史的五个主要方面,均属历史学的范畴,所以《史记》最本质的定位,是一部历史学著作。由于以人为中心,司马迁写人,创造了传记文学。《史记》既是史学,又是文学,所以一般称《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