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谈认为完成《史记》的人就是继孔子之后数百年产生的伟大人才。这个历史继承落在了司马迁的身上。前人论说史学大家,必须才、学、识、德四长兼备,司马迁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多彩的人生造就了司马迁的文化巨人地位。
1.家学渊源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追述司马氏世系,其始祖为唐虞之际的重黎氏,历唐虞夏商,世典天官,至周世典周史。司马谈自认这是最为光荣的家世,即史官世家。司马谈言此,是表明他以修史为己任,是一个自觉的历史家,修史是司马氏义不容辞的天职,他亦以此教育司马迁。
其实,司马氏之姓来源于西周宣王时。一位辅佐王室中兴的将军,封于程,伯爵,名叫休甫,史称程伯休甫,做了掌军事的司马,其后子孙称司马氏。
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正进行着一场大变革,司马氏家族适应时代变迁,从事政治、军事、剑客、经济等活动,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人物产生。周惠王、襄王时,王室内乱,司马氏离开周王室,避难到了晋国,世传史官世家中断。晋国由盛转衰,到三家分晋而灭亡,司马氏再度分散,著名的有三支,各支都出了许多名人。一支在卫,这一支的名人司马喜做了中山国的相。一支在赵,战国后期出了一个著名的剑客司马蒯聩。司马蒯聩的第十五代孙就是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司马懿。一支在秦,居地在少梁,汉朝设立夏阳县,这一支是司马迁的祖先。司马迁祖居地少梁高门原,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十八里高门村。在汉代,这里是夏阳县城的近郊。
少梁司马氏,在秦惠王时出了一个名将司马错,司马错是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为秦国伐蜀大将,开拓了巴蜀大片领土,并做了蜀地的留守。司马错又东伐败楚,与秦国名将白起比肩。司马错孙子司马靳在秦赵长平之战时做了武安君白起的副将,立下赫赫战功。司马迁的四世祖司马昌、三世祖司马无泽两代分别任秦国的大铁官和西汉长安市长。这些是司马迁得以继承兵学、经济学的家学渊源。《史记》擅长战争描写,为众多兵家人物立传,又首创经济史传《平准书》与《货殖列传》,这些与其家学的兵学与经济学渊源是分不开的。
司马无泽生司马喜,爵为五大夫。司马昌、无泽、喜三代死后都葬在故里高门原。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重振祖业做了汉武帝时的史官太史令,发凡起例修撰《史记》,司马迁继承父业做太史令完成《史记》大业。据上所述,表列从秦国司马错以来的司马氏家谱世系如下:
给予司马迁影响最大的是其父司马谈。司马谈不仅发凡起例《史记》,而且着重培养司马迁,司马迁年少时期留在乡间耕牧河山之阳,以接受精神和体魄的锻炼。司马迁年少聪明,年十岁即能诵古文。司马谈又为司马迁聘请了名师,使司马迁接受良好的教育。
2.司马迁的师承与交谊
汉武帝时代,有几位影响深远的大学问家。一位是今文学大师董仲舒,一位是古文学大师孔安国,还有一位天文学大师唐都,均因司马谈的关系,司马迁能有幸拜在他们门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把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归并为儒、墨、名、法、阴阳、道六家,认为六家学说皆有益于治,表明司马谈不墨守门户,有博大胸怀,海纳百川,所以让司马迁既学古文,又学今文。司马迁出仕为郎,又与大文学家严安、庄助、枚乘及上大夫壶遂等为友,并受到他们的文学修养熏陶。司马迁师承大师,与时贤为友,所得良师益友之助,古代没有第二个人。
3.二十壮游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正当盛年,怀抱着凌云壮志,秉承父命壮游全国,“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首创走出书斋读无字之书之先例,向社会作调查。后人总结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大学问家不可或缺的修养。司马迁此行了解和搜求了古代与当时的历史传说故事与各种史料,经历了许多磨难,并在《史记》中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记载。
司马迁壮游的范围重点在南方,故自述为“二十而南游江、淮”。司马迁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阳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辗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的文化,观孔子遗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的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开封),回到长安。(www.xing528.com)
司马迁游历考察,兼有历史家和文学家的兴趣。对于历史事件,大至秦始皇的破魏战争,小至战国时的一个城门名字,他都要力求掌握第一手的资料。除历史事件外,有关人物遗事、生动的民间歌谣、俚语,无不作了广泛的记载。至于山川地理、古今战场更是了然于胸。顾炎武评介说:“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山川郡国不易明,故曰东曰西曰南曰北,一言之下,而形势了然。盖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之势,非后代书生之所能讥也。”[1]这是司马迁在史事方面所得游历之助。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2]这是司马迁在文章辞采风格方面所得游历之助。总之,司马迁二十壮游,不仅使他获得了广博的社会知识,搜求了大量的遗文古事,而且使他开阔了视野,放宽了胸怀,增长了识见和才干。王国维称此为“宦学之游”。这是《史记》成功的条件之一,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入仕郎中
郎中是职别最低的郎官,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其职责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掌守门户,指在宫中为皇帝看门;出充车骑,指皇帝出行,郎官作为前呼后拥的仪仗。
郎官又是国家的官吏储备系统,没有定员,多至上千人。积资有年,郎官外出,到地方任县长、副县长;到朝中各部,任令丞,级别相当于今天的正副处级到司局级。
郎官有四个等级: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由高官子弟充任,一般是二千石高官,即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副部级的子弟方能入选,另一部分来自地方推荐上来的富人子弟。郎官制度称为恩荫。在皇帝身边的中级官员,子弟也可以得到恩荫。司马迁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六百石,只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但太史令要观天象,列席朝廷议政,起草礼仪制度,得以接近皇帝,因此,司马迁得到恩荫,为最低一级的郎官。
司马迁才能卓著,善写文章,作赋;汉武帝能文能武,也是写文章、作赋作歌的高手。汉武帝把全国青年文学高手吸收入郎官卫队中,司马迁因其才华横溢得武帝赏识。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35岁,被汉武帝任命为郎中将,为出使云南、贵州的钦差大臣,到西南夷地方去设郡置吏。
5.奉使西征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是青年司马迁出仕郎中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元鼎六年武帝发兵征西南夷(今云、贵两省及四川西部地区),派司马迁以郎中将的职衔去监军,并设郡置吏,也就是当钦差大臣。司马迁在这一地区生活和工作了半年多时间,设置了武都、牂柯、越嶲、沈黎、文山等郡。由于是安抚新区少数民族,司马迁提出了“以故俗治”的办法,开创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施政大纲,承认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是了不起的先进思想。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中,治理办法就是依据司马迁的“以故俗治”。《史记》首创民族史传,等列少数民族为天子臣民,这与司马迁奉使西征的这一生活体验是分不开的。
6.扈从武帝
司马迁一生与汉武帝相终始,两人同是西汉大一统时代的英雄。汉武帝雄才大略,创造了许多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司马迁满腹经纶,用如椽大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个大时代。汉武帝四出巡行郡县,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司马迁随行,也走遍祖国大地,是为“扈从之游”。汉武帝好文学,能诗能赋,建立乐府,采集歌谣,以观民风,并且还网罗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一大批文人学士在身边,君唱臣和,充满了浪漫情怀与豪放气派。司马迁时值年少,后生晚辈置身其间,才华横溢,深得汉武帝亲信而为文学侍从。此时司马迁得意非凡,“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3]。这说明,扈从生活,司马迁还是非常珍惜的。
扈从武帝,使司马迁跻身于封建中央王朝中枢,了解到了大量机密,像“入寿官侍祠神语”这类触及武帝隐私与心理的生活经历,“其事秘,世莫知”,司马迁也得以参与。这些生活经历,是司马迁写《孝武本纪》和《封禅书》等篇的基础。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首次大规模出巡,周游河洛,观省民风,十分排场。元鼎五年,汉武帝西登空桐,北出萧关,带数万骑打猎于新秦中,场面十分雄伟壮观。扈从汉武帝的司马迁,在观赏过这盛大的场面之后,必将激发其无限的豪情。司马迁擅长大场面的描写,是和他几十年扈从武帝的豪放巡游分不开的。司马迁扈从武帝,使他深深地呼吸着大一统时代的新鲜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