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汉山樵歌在戏中的艺术魅力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汉山樵歌在戏中的艺术魅力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众多剧目中无论是唱词,还是音乐,都可以看到汉山樵歌在戏中的身影,极大地增添了汉调桄桄的艺术魅力。汉山樵歌作为劳动中创造的民间歌唱方式,已成为红白喜事之中的表演形式,已有民俗风情特色。而傩戏中的神歌调既成了汉山樵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汉调桄桄的有机体。例如在汉调桄桄传统戏《窦娥冤》中,吸收了祭祀孝歌中的哭腔,窦娥与蔡婆婆在法场上那动人的啼哭,听来让人撕心裂肺。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汉山樵歌在戏中的艺术魅力

汉调桄桄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是陕南最大的剧种,是汉中市十大文化符号之一。以其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剧种独特,影响深远,具有多元交融的地域特色。在众多剧目中无论是唱词,还是音乐,都可以看到汉山樵歌在戏中的身影,极大地增添了汉调桄桄的艺术魅力。

汉山樵歌入戏,丰富了汉调桄桄唱词的地域特色。汉山樵歌作为劳动中创造的民间歌唱方式,已成为红白喜事之中的表演形式,已有民俗风情特色。把这一特色引入汉调桄桄剧本之中或化用,或引用,就有了清代何炯若在《芙蓉剑》中的拜堂诗,如第九场《扑楼》:

仙郎仙女下仙梯,

一个东来一个西。

菡萏花深鸳鸯立,

梧桐枝老凤双楼。

拜天地,拜高堂,

夫妻交拜入洞房

再如新编历史剧韩信拜将》第三场《探病》,韩信与汉南女互生爱意的情景中,合唱了汉山樵歌:

白云高飞天气晴,

马拉在青草坪。(www.xing528.com)

马不吃草怪马病,

蜂不蜇人是苍蝇

姐不缠郎是傻子,

郎不缠姐是无情。

这些唱词不仅丰富了地域文化特色,更加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效果,无论是表现人物,渲染气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发挥了汉山樵歌这一民歌形式的优势。唱词既体现了汉山樵歌的活力,又增强了戏曲表演的活力,让观众感到亲切悦耳。

汉山樵歌融入汉调桄桄,丰富了汉调桄桄的声腔音乐。每当听到梆子相击那富有节奏的“桄桄”声,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唱汉山樵歌的樵夫们边唱边敲击着劳动工具的场景。每当听到汉调桄桄高亢激越的演唱,也让人联想到汉山樵歌慷慨激昂的声韵。如汉调桄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新萍在《女代表》中演唱《东方发白红日现》,据记谱人李敏军点评:“这段唱腔融入汉调桄桄传统板式、彩腔、唱白、曲牌为一体,根据唱词内容采用硬、软两种不同色彩对比,各种板式的转换变化与创新相结合,清唱与有伴奏相结合,对人物情感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开掘。乐队色彩丰富、演奏起伏变化,演唱者得心应手,吞吐有方,收放自如,嗓音高亢甜润,宽达两个八度以上,尤其是两次假嗓拖腔的运用,给人以刺破青天,响遏行云之感。”“1982年在西北音乐周长安音乐会上首唱,受到各省、市艺术家的热烈欢迎。省电台经常向群众播出,影响广泛。”

汉调桄桄吸收汉山樵歌入戏,增强了地域文化的亲和力,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效果。汉中人喜爱汉调桄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缘于地方声腔念白,听得懂就有了亲切感。再加上汉山樵歌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更显得汉韵浓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汉山作为汉中的祭祀神山,早在周朝的时候,周公祭祀汉山不仅传下了歌谣,而且传下了傩戏。汉山樵歌恰承歌谣之风雅,而汉调桄桄正是受到了“戏剧活化石”傩戏的孕育,不断发展成型。而傩戏中的神歌调既成了汉山樵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汉调桄桄的有机体。例如在汉调桄桄传统戏《窦娥冤》中,吸收了祭祀孝歌中的哭腔,窦娥与蔡婆婆在法场上那动人的啼哭,听来让人撕心裂肺。在陕西省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中,靳启亮饰蔡婆婆,欧亚玉饰窦娥,演唱结束时,担任评委的国家一级作曲吴复兴老师点评说:“像这样的好东西,你们多带些来,生动、好听,很有韵味。”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汉山樵歌还是汉调桄桄,必须植根民间,扎根生活,紧贴群众,不断地吸收融合,培养新人,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目标,真正走上复兴之路。

【注释】

[1]原载于《音乐天地》2017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