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岑参诗作揭示另一汉代遗址,名胜名流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岑参诗作揭示另一汉代遗址,名胜名流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岑参的汉中诗里,既有对当地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有对当地名胜遗迹的咏叹。关于韩信台,有学者误以为是指今汉中城内的拜将坛,其实不然。据此可知,诗中所提及的韩信台应在湑水以北,与湑水之南的汉王城隔水相望,是韩信拜为大将后所筑用以操练兵马的地方,实为坐落于汉中市东城固县境内的另一汉代遗址。当然据此可知,唐时的汉中,人们是以良将名臣来看待韩信的,或者说韩信已为当地人所普遍接受并融入了文化名流。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岑参诗作揭示另一汉代遗址,名胜名流

岑参汉中诗里,既有对当地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有对当地名胜遗迹的咏叹。诗人常常将其眼光聚焦于汉代的历史遗存,并借此凭吊怀古。如《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禅师房》诗曰:“汉王城北雪初霁,韩信坛西日欲斜。”关于汉王城,李青石在《鸿泥雪爪觅诗痕》中有如下一段阐释:“诗中所说的汉王城,据明代嘉靖四十五年所修的《城固县志》记载:‘汉王城,东十里,高十丈,顶平,南北一百八十步,东西百步,南近汉江,北绕湑水,汉王驻兵于此。’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为汉王,刘邦曾于此筑城驻军,今于城固县城东一公里至洋县的公路旁仍存汉王城遗址。”关于韩信台,有学者误以为是指今汉中城内的拜将坛,其实不然。《水经注》卷27《沔水》有载:“壻水经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经大成固北,城乘高势,北临壻水。水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坛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据此可知,诗中所提及的韩信台应在湑水以北,与湑水之南的汉王城隔水相望,是韩信拜为大将后所筑用以操练兵马的地方,实为坐落于汉中市东城固县境内的另一汉代遗址。所以,《汉中府志》卷六《古迹·邱墓》释“韩信台”云:“城东五里,云是淮阴侯所筑。”《城固县志·文物史迹志》释“韩信台”章节引述明嘉靖年间所编修的《城固县志》亦云:“韩信台,今城‘东五里’汉将韩信所筑。”在去往永安寺的途中,昔日帝王将相们厉兵秣马、争雄逐鹿的地方还是引起了诗人的关注。白雪覆压的汉王城、斜阳映照的韩信台,荒芜冷寂,健拔雄视,像是在讲述着汉中历史上最叱咤风云的岁月,透射出势拔五岳掩尽天地的豪气英风。诗人在对此类标志性历史文化遗迹的凝思中,浸沐并体悟着汉中厚重的文化遗韵。

岑参于汉中创作有一首《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诗中所赞赏称道的乃其好友至交、时以检校工部尚书头衔兼任梁州刺史及山南西道观察使的张献诚。诗人将张献诚比拟为“初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汉中二良将,今昔各一时。韩信此登坛,尚书复来斯。”历史英雄与今日俊杰异时同地、并观比照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溢美之词和期许之意。当然据此可知,唐时的汉中,人们是以良将名臣来看待韩信的,或者说韩信已为当地人所普遍接受并融入了文化名流。(www.xing528.com)

岑参的诗歌记载了当时汉中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尤其是汉初刘邦及以“汉中三杰”为代表的群英众贤积极进取、运筹帷幄、改朝换代的雄心与气概,极大地感召并激励着世人,熔铸成薪火承传、兴发感动的绵久力量,沉淀在汉中的文化血脉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