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还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反感。信息传播的表现方式包括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除此之外,传播媒介、信息重复、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传播类型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2013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对外传播、构建融通中外文化的重要任务和策略,“讲故事”即是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方式。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成功的案例很多,究其原因,很多传播活动宣传意味很浓,“讲故事”式的传播较少,这使得传播效果无法保障。与此同时,学界就如何提高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也进行了一些思考,然而,对以区域民俗为主题的研究则仅仅点到为止,未见有价值的论述。
笔者以为,由于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对象主要是外国的普通民众,在关注如何发掘能引起国外民众强烈兴趣的民俗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应注重在传播方式上的可互动性和体验乐趣,这对保证传播效果非常重要。对陕南民俗文化而言,除了目前可见的依托民俗文化旅游进行对外传播的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追踪名人轶事、讲百姓故事、举办体验活动、学界对话、学术交流等形式将民俗文化的趣味性和文化精髓展现给外国受众。(www.xing528.com)
再者,新媒体时代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讲究传播方式及技巧的多元化和时代性,从而实时、有效地提高传播的效率以及质量。应避免形式单一乏味的传播方式,避免因为传播方式导致国外受众对中国民俗文化失去兴趣,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随着现代人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百姓生产生活文化的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演化,因此,民俗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应当具有时代性。
对外传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在受众中的接收度、认知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因此,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网络、微博、微信、影视、学术论坛等多元的舆论工具,还可以通过文化外宣网站、涉外旅游网站,对各种陕南民俗资料进行宣传和发布,向国际受众推介独具陕南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把陕南民俗文化的特色介绍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引沿线国家政府和公众的注意与兴趣,提高其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良好形象。如此,将会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促成重叠性共识区的形成,推动陕南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