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汉国建立的影响:『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揭示的成果

刘邦汉国建立的影响:『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揭示的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汤因比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刘邦汉国的影响,颇具启迪意义。首先,刘邦汉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文化谱系,上接三代,下启汉统。三国英才对高祖与光武的比较,既反映了刘邦的影响,又证明了前后汉的一脉相承。蜀汉刘备称汉中王,更是受到刘邦的直接影响。刘邦汉国奠定了四百年汉室江山的基础。再次,刘邦汉国开创了“汉国”“汉朝”“汉族”“汉语”“汉学”等绵延至今的“汉”文化符号的先河。

刘邦汉国建立的影响:『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揭示的成果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汤因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探讨历史时说:“从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人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你这一说法,在考虑今后世界问题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汉高祖刘邦对中国的重新统一,作为历史功绩,是应该给以高度评价的。”汤因比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刘邦汉国的影响,颇具启迪意义。

首先,刘邦汉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文化谱系,上接三代,下启汉统。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从文化谱系说明汉朝建立的意义。“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司马迁从天人关系寻求汉朝的合法性,找到了汉承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天统”。刘向班固等人则进一步将汉的文化正统追溯到尧、舜、禹时代。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班固据此力证汉朝的“天统”,“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何谓“天统”,实际上是阴阳五行理论在政治的五德终始论。孟康曰:“十一月天统,物萌色赤,故云得天统也。”臣瓒曰:“汉承尧绪,为火德。秦承周后,以火代木,得天之统序,故曰得天统。”得天之统序,故曰得“天统”。可谓一语破的,点石成金。英国学者艾兹赫德指出:“中华帝国一直在追求文化的繁荣。特别是汉朝,作为一个平民缔造的帝国,更是致力于强化他们的合法性,将汉朝的合法性与当时的主流文化趋势,也就是和邹衍的宇宙哲学联系起来。”而汉朝的“天统”,是从汉中开始的:“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为梁州。而皇刘应之,洪祚悠长。”蔡邕《汉津赋》:“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兮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这一切都证明汉水的天人合一、美好盛大的神圣性,以此来证明王朝的正统性与神秘性。

其次,刘邦汉国奠定了西汉东汉、蜀汉四百年汉文化的基础。刘邦开国,子孙绵延,三汉相继,大汉威仪,光被四方。东汉杜笃在《论都赋》中说:“昔在强秦,爰初开畔,霸自岐、雍,国富人衍,卒以并兼,桀虐作乱。天命有圣,托之大汉。大汉开基,高祖有勋。斩白蛇,屯黑云,聚五星于东井,提干将而呵暴秦。蹈沧海,跨昆仑,奋彗光,扫项军,遂济人难,荡涤于泗、沂。刘敬建策,初都长安。太宗承流,守之以文。躬履节俭,侧身行仁,食不二味,衣无异采。赈人以农桑,率下以约已,曼丽之容不悦于目,郑、卫之声不过于耳,佞邪之臣不列于朝,巧伪之物不鬻于市,故能理升平而刑几措。富衍于孝、景,功传于后嗣。”“既有蓄积,厄塞四临:西被陇、蜀,南通汉中,北据谷口,东阻嵚岩。关函守墝,山东道穷;置列汧、陇,壅偃西戎;拒守褒斜,岭南不通;杜口绝津,朔方无从。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沙;朔南暨声,诸夏是和。”刘邦开创的大汉基业,以汉中南北的巴蜀与关陇为基地,辐射到西极流沙和东南沧海,“拓地万里,威震八荒”,成为当时世界的文明大国。“故创业于高祖,嗣传于孝惠,德隆于太宗,财衍于孝景,威盛于圣武。”而东汉王朝的开国者刘秀,“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三国时期曹植在《汉二祖优劣论》中说:“夫汉二帝,高祖、光武,俱为受命拨乱之君。”“汉之二祖,俱起布衣。高祖阀于微细,光武知于礼法。”诸葛亮也有《论光武》的文章,认为“高帝动多阔疏”,“光武策虑深远”。三国英才对高祖与光武的比较,既反映了刘邦的影响,又证明了前后汉的一脉相承。蜀汉刘备称汉中王,更是受到刘邦的直接影响。诸葛亮等人在劝刘备称帝的奏书中说:“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予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昔周有乌鱼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图、书先著,以为徵验。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并进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由诸葛亮等人的言论来看,他们奉劝刘备称帝的主要理由,是刘备与刘邦一样都兴起于汉中,刘邦、刘秀、刘备都崛起于汉水流域。“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刘邦汉国奠定了四百年汉室江山的基础。(www.xing528.com)

再次,刘邦汉国开创了“汉国”“汉朝”“汉族”“汉语”“汉学”等绵延至今的“汉”文化符号的先河。汉代人普遍认为“汉”之国名来源于汉中、汉水。司马迁说:“汉之兴,自蜀、汉。”刘向认为:“汉家本起于蜀、汉。”东汉摩崖《石门颂》说:“高祖受命,兴于汉中”“建定帝位,以汉诋焉”。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唐、虞、夏、殷、周,犹秦之为秦,汉之为汉。秦起于秦,汉兴于汉中,故曰犹秦、汉;犹王莽从新都侯起,故曰亡新。”从此之后,汉中作为汉家发祥地的地位被广为传播。陆游有“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的诗句,辛弃疾有“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的词句。近代章炳麟先生在《中华民国解》中指出:“然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会。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吕思勉也认为:“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禹兴西羌,汉中或其旧国。则以此为吾族称号,亦与借资刘汉相同。且炎刘不祀,已越千年。汉字用为民族之名,久已不关朝号。”西方学者也认为汉朝的国号源于汉中。《剑桥中国秦汉史》指出:“越过秦岭山脉,位于关中南面的汉中此时分给刘邦。可能项羽希望,把刘邦安置在这一偏远地区将能阻止他威胁自己的安全;最后,刘邦一旦与项羽清算了宿怨,就采用这块地区的名称作为他的王朝的称号:他此时已经称为汉王。”何光岳先生更是从汉中地域的地脉与文脉中寻找“汉”之渊源,他认为“其实汉水、西汉水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居住有一支古汉人,二水因而得名。古汉人又称大汉人,因身材高大之谓,又叫大人之国”。帝尧长子简明,“是封于汉水称汉国,难怪以后其子孙刘邦又请封于老祖宗旧国之地的汉中。后建国号为汉王、汉帝,乃源远流长”。在何光岳看来,因大汉之人居于汉水上游,故有了汉水、汉中之名,有了汉国、汉朝之号。不论此推论是否成立,刘邦建立汉国之后,“汉”文化符号才开始广为传播,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