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建立汉国的过程-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

刘邦建立汉国的过程-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邦汉国的建立是在巨大的外部压力和严峻的内部危机背景之下实现的,是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一个转危为机、由弱变强的政治典范,是中华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立足西部由南向北统一天下的成功范例。这是最早明确记载刘邦到汉中为汉王所经行的是子午道的石刻文献。辛德勇认为,“刘邦率其部从杜南入汉中的行军路线,应该说基本已有定论:即沿子午谷路南行”。钱穆则主张刘邦入汉中所经行的是褒斜道。笔者认为刘邦到汉中的行军路线是子午道。

刘邦建立汉国的过程-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

刘邦汉国的建立是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严峻的内部危机背景之下实现的,是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一个转危为机、由弱变强的政治典范,是中华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立足西部由南向北统一天下的成功范例。

第一,项羽分封与汉国诞生。秦失其道,天下逐鹿。刘项入关,争夺九鼎。为了早日推翻暴秦,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因此,刘邦入关占领咸阳之后,废除秦朝残酷刑法,封存府库财物珍宝,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恢复社会秩序,严格管束部下,维护民众利益。还军霸上,秋毫无犯,以待诸侯,欲王关中。“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秦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刘邦欲为秦王,他曾对关中百姓讲,“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当他得知“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势力强大的项羽打破函谷关进入关中,在张良的策划及樊哙等人的努力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计谋虽未能实施,但迫使刘邦屈服于项羽,于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封三秦王的目的在于围堵汉王刘邦,“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在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较量中,最了解关中、汉中与巴蜀的是刘邦集团,不仅是刘邦先入关中,而且在占领关中的同时,派郦商“别将攻旬关、定汉中”,占领了汉中郡、控制了巴郡、蜀郡,而且萧何掌控了秦朝机密档案,这是项羽集团所无法比拟的,也是项羽未能定都关中的原因。日本著名“史记学”专家泷川资言指出:“恽敬曰:‘自淮阴侯斥项王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家亦持此说,后之言地利者祖之,以为项王失计,无有大于此者。’余谓项王之失计,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东击齐,不在都彭城。”他认为项王所直辖的九郡,是“项王所手定也。军于手定之地,不患其不安。民于手定之地,不患其不习。国于手定之地,则诸侯不得以地大而指为不均。据天下三分之一,以争中原于腹心之间,此三代以来未有之势也。彭城者,居九郡之中,举天下南北之脊,关外之形胜必争之地也”。他进一步认为:“关中者,固汉王所手定也。”而秦汉之际诸侯各收其地而王之,因此“以秦之地付三王,此秦汉之际诸侯之法也。使三王者据全秦之胜,扼全蜀之冲,包南山之塞,窒栈道之隘,终身为西楚藩卫,则朝贡征发,何求而不可!”泷川资言的观点可谓独树一帜,循其逻辑,也可以说:关中—汉中—蜀中,“固汉王所手定也”。汉中者,居秦蜀天府之中,举天下南北之脊,高屋建瓴,虎视东方,此刘邦统一天下之道也。

第二,道由子午与出散入秦。公元前206年的春天,项羽与刘邦等诸侯各归封地。《史记·项羽本纪》:“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史记·高帝本纪》:“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正义》韦昭云:“杜,今陵邑。”《括地志》云:“杜陵故城在雍州万年县东南十五里。汉杜陵县,宣帝陵邑也,北去宣帝陵五里。《庙记》云故杜伯国。”《集解》李奇曰:“蚀音力,在杜南。”如淳曰:“蚀,入汉中道川谷名。”由上述记载可知,刘邦“从杜南入蚀中”,所经行的可能是子午道。在汉中褒斜道入口处的石门隧道中,有一块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的《石门颂》摩崖石刻明确记载:“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这里的“子午”,即“子午道”。这是最早明确记载刘邦到汉中为汉王所经行的是子午道的石刻文献。《汉书·王莽传》说:“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严耕望先生认为,“此道之开通不能迟于战国、秦世。西汉此道盖久堙,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复开,始名为子午道。”著名秦汉史专家陈植则认为“《高祖纪》之蚀中,则疑为子午谷之别名,因《石门颂》明云高祖受命,道由子午是也”。辛德勇认为,“刘邦率其部从杜南入汉中的行军路线,应该说基本已有定论:即沿子午谷路南行”。钱穆则主张刘邦入汉中所经行的是褒斜道。他指出:“《读史兵略》云‘杜县在长安县西南。《通鉴》胡注引子午、洛谷二道证蚀中。然从杜南入,则子午谷也。’今考子午谷南口,尚在洋县东一百六十里,自此径赴南郑,无缘更至褒城。《史》言张良送至褒中,此乃褒斜连云栈,至是始已也。其后沛公引兵从故道出袭雍。汉虽有故道县,疑本云从故所从道,即烧绝栈道处出袭雍耳。然则沛公当时盖自杜南沿南山北麓西行而入褒斜也。”笔者认为刘邦到汉中的行军路线是子午道。这是先秦商周入巴之道,也是周秦获取巴盐、巴茶之道。《华阳国志·巴志》:“其地东至鱼复,西至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巴人活动在汉中盆地武当山一带的汉水上游,是中华盐文化茶文化开拓者,而子午道是秦、巴交流的主要通道。《三秦记·民谣》说:“武功太白,去天一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与栊,势与天通。”民谣实际上讲了褒斜道、米仓道、子午道三条古道。《三秦记》虽成书于汉,但也反映了秦汉之际的情形。《华阳国志·汉中志》在叙述“东三郡”时也说:“山水艰阻,有黄金、子午,马聪、建鼓之阻。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水经注·沔水》在叙述黄金峡以东的子午道沿线水系时说:汉水又东合蘧蒢汉口。水北出就谷,在长安西南。其水南流,径巴溪戍西,又南径阳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途,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山殚民阻,地穷坎势矣。其水南历蘧蒢溪,谓之蘧蒢水,而南流注于汉,谓之蒢口。”西南史地专家邓小琴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由南郑到安康之间,有多处记载与巴蜀有关的地名和一些文物事迹。汉水以南的支流发源于巴岭巴山不足为奇,而特异的是汉水以北之子午河道,竟蒙‘巴溪’之名,汉高祖率賨民还定三秦,系出‘故道’而暗度陈仓,不由此子午谷道。而子午谷道,汉世已立专称,《水经注》舍专称而用古名,此或为得之当地自古相传之地名。”由此证明秦、巴两国的食盐贸易主要由子午道完成。《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说明了秦与巴关系密切。在陕西宁陕县江口猫儿梁、江口菜籽梁等地都发现有战国秦汉时期子午古道遗址。张良皋先生指出:“秦凡九迁,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但东至于子午谷,西止于斜谷,无非要与巴或蜀建立紧密联系,最后选定了巴,建都于子午谷口。”“秦、楚都得仰仗巴域的经济实力,包括存亡攸关的盐源。”因此,作为秦与巴的食盐贸易大道子午道,刘邦在项羽威逼下,势必选择此道进入汉中。刘邦“出散入秦”,由故道攻入关中,学界已是定论。张家山汉墓竹简则进一步证明《史记》记载确凿。《张家山汉墓竹简·行书律》:“复蜀、巴、汉中、下辨、故道及鸡中五邮,邮人勿令徭戌,毋事其户,毋租其田一顷,勿令出租、刍稾。(前268)”这条律文印证了刘邦由汉中挺进关中,行军路线为故道,因而才免除了故道线人“邮人”的徭役,也证明汉中是刘邦的革命根据地。(www.xing528.com)

第三,高祖受命与兴于汉中。高帝元年(前206)二月,项羽分天下王诸将。“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夏四月,汉王刘邦之国,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刘邦实际在汉中的汉国当汉王的时间不到四个月。时间虽短,但刘邦集团干了五件大事:其一,转危为机,奠定了奋发有为的大汉雄风的基础。汉初名儒陆贾曾说:“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刘邦没有被项羽的气势和遏制的形势所压倒,正如司马迁所言:“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刘邦这种奋发有为的精神,也受到司马贞的称赞。“高祖初起,始自徒中。”“啸命豪杰,奋发材雄。”“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威加四海,还歌大风。”其二,还定三秦,一统天下的战略完成于汉中。控制关中、汉中与蜀中,争夺天下是刘邦的既定战略。而这一战略的最终完成是在汉中,韩信对刘邦说:“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其三,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行军谋略形成于汉中。萧何对刘邦说:“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的《登坛对》坚定了刘邦的信心,“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其四,募发賨民,西汉王朝的民族融合政策奠定于汉中。巴人“天性劲勇”,是刘邦兵定三秦的急先锋。《华阳国志·巴志》说:“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故世谓‘三秦亡,范三侯’也。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由此看来,刘邦军队的“前锋”是由賨民、氐羌等少数民族组成,他们既是还定三秦的功臣,又是刘邦民族融合政策成功的范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五,在汉中、蜀中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足食足兵,建立了可靠的后方基地。《史记·萧相国世家》说:“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萧何在汉中盆地汉江支流褒河之上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山河堰,使汉中盆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粮仓。《华阳国志·蜀志》说:“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汉中及蜀地丰盈的粮草和充足的兵源,为刘邦击败三秦、统一天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以上五大战略举措,使汉中成为西汉王朝的发祥地。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说:“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东汉摩崖《石门颂》也说:“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